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跨国主义理论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当代移民现象的理论,但将这一理论历史化,也可以用来研究近代华人跨国移民现象。近代华人的跨国实践是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的,对侨乡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文基于在泰国清迈市的田野调查,从生活方式移民的视角出发,探究了21世纪以来泰国中国新移民的迁移动机。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现实情况是推动中国人来到清迈定居的深层原因。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推动了国人对于慢节奏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健康生活环境的追求,而清迈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恰好与之契合,迎合了中国人的感性需要。同时,惯性与理性也是吸引中国人来到清迈的重要原因,中泰之间由于地缘相近、文化相亲,形成了长久的迁移习惯和良好的移民网络;清迈较低的生活成本也满足中国人对于迁移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并购后的企业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大致70%失败源于并购后的整合,而文化冲突与整合失败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正不断加大海外扩张的步伐,跨国之间的文化环境更加复杂,存在文化冲突的可能性更大,在中国企业自身文化尚不成熟、跨国文化整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更需要掌握企业并购后文化冲突的形成,文化整合的一般战略,并根据自身的情况与海外收购目标及社会环境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中国大陆的专业技术新移民为个案,通过问卷形式,从双语能力、认同类型、文化保持与文化适应、跨国活动和跨国倾向等方面对受访的华人群体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梳理分析,得出三点结论:一是大部分受访者具有较强的中英双语能力,这既是其高度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基础,也是其较强文化适应程度的表现;二是在受访的华人群体中,规律性、经常性的跨国活动并不明显,但其跨国认同度较高;三是在受访的华人群体中,跨国认同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结合体,它既包括以中国人的族裔认同为主、美国人的国家认同为次的双重认同,也包括混杂性的中美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移民网络与侨乡跨国移民分析——以青田人移民欧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移民网络理论,并运用移民网络理论分析了侨乡青田移民网络的形成、特点、演变、运作机制、发展趋势及其对移民潮的影响,认为移民网络是青田移民的主要途径,是侨乡的重要社会资本之一,也是侨乡移民潮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移民的发生、方向、过程和持续都是由移出地和移入地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历史条件促成的,当条件产生变化,移民雪球滚动的速度自然会发生变化,或加速,或减速,甚至停滞。  相似文献   

6.
论文介绍了场域理论,并运用场域理论对中国内陆山区新侨乡的国际移民潮进行分析。通过对场域、资本和村民"习性"的研究,从外在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个体心理结构两方面来考察新移民活动,为新侨乡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解读模式。笔者认为新移民场域内资本的流动和转换是推动国际移民潮出现和变化的关键因素。随着各种资本向内陆山区农村的转移,新侨乡的范围和国际移民的数量将会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进程下,跨国移民成为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冲突和再协商的主要载体,其在地饮食适应问题尤为凸显。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的研究,发现由营养学等范式主导的早期研究偏重对饮食适应水平的直接观测,较少探究饮食适应的身体属性、地方关系以及文化意涵。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的相关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身体尺度下的动态饮食适应过程、地方尺度下跨国饮食景观的生产与重构,以及身体与地方交互尺度下饮食适应与身份认同的复杂关系。本文最后针对当前研究的主要不足提出未来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研究的可能议题。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跨国主义、民族主义方兴未艾,而国际移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移民及其民族主义倾向与表现正在成为移民研究的一个新视点。本文以美国华人社会为例,运用跨国主义的分析视角,探讨冷战后华人民族主义掀起的背景、主体、特征、局限与前景,从而说明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的群体征象之于中国与居住国的双重影响和多种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实证调查基础上,梳理了南非中国新移民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形成这种困境的内外部原因。从表面看来,中国新移民面临的问题直接来自于民族聚集区经济模式下的困境,民族聚集区经济强化了南非中国新移民的自我认同和族群边界,助长了他们普遍具有的"过客"心态,也使得他们逐渐面临众多经济、社会问题。然而,实质上,中国新移民的困境也与南非的社会政策大环境息息相关。南非《劳工法》对劳工的过度保护以及社会治安问题、警察腐败等社会大环境,成为中国新移民面临困境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小美国人”是指中国新移民在美国生育的、具有美国国籍并于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回亭江寄养的婴幼儿。本研究以位于闽江口的福州市著名侨乡亭江镇为调查点,追溯小美国人在当地跨国寄养这一现象的产生,考察小美国人在当地的寄养现状,分析小美国人的跨国寄养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文章认为,这些跨国寄养的小美国人兼具了作为传统意义的亭江人和作为法律意义的外国人的双重身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侨乡的跨国寄养,是国际移民网络的组成和延伸。作者建议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制定相关政策,帮助这批特殊的小美国人在当地健康成长。从长远看,这将有利于这些小美国人回归美国长大成人后,成为促进中美友谊的民间桥梁。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湖南邵东为案例,从社会文化视角阐释中国一个内陆新侨乡的形成及其跨国网络治理的建构机理。邵东新移民的阶层构成及营商特征,使其在移民海外后仍与家乡保持着频密的联系。在侨乡政府与海外移民双向互动过程中,构建了以人员流动、慈善捐赠和文化认同为治理主线的三大跨国网络,呈现出制度化、组织化的机制特点。同时,邵东侨乡在跨国网络治理中形成纵横两种体系。横向上,侨务部门与海外移民共同构成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二者通过合作交流构建伙伴关系;纵向上,通过省、市、县、乡、村不同层级治理单元的协调与配合,使海外移民有效参与到侨乡治理中。这一纵横交织的治理体系构成邵东跨国网络治理的脉络,是侨乡振兴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论文在已有跨国理论对话的基础上,以牙买加东莞移民为例,从浅层融入、深层区隔与多层跨国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发展中国家间的移民进行多层跨国实践的动力机制及其特征呈现。研究显示,这种跨国模式超越了祖籍国与移居国,具有不定向、多空间、多层次的特征,是东莞移民对其在牙买加浅层融入、深层区隔的社会境遇的一种灵活反应与弹性选择。在祖籍国、移居国等多层空间下,他们展开一系列多维度、多线层、多形态的跨国实践,以谋求经济利润的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与政治风险的分散。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名古屋个案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在住中国人的出生地、社会阶层、数量变化和职业结构等方面的实地考察,解析了近年来日本中国新移民的人口迁移主要因素、人口变化趋势、要因以及职业分布特征。论文认为就业机会、居住环境、地域国际化政策是中国新移民迁入名古屋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中日关系的波动和恶化,是中国人口增加率呈现迟缓趋势的主要因素;在日本"构建多文化共生社会"的新政策背景下,华侨华人社会迎来了崭新时代。新华侨适应主流社会的方式和形态与老华侨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以在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企业家为个案,简要地讨论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展延;分析了新移民企业家跨国知识与技术优势在新兴企业成长中扮演关键作用;论述了跨国移民企业家产生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外在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赢策略;进而阐述跨国性的理论架构如何有助于解释华人企业家在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地方感”这一核心概念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等综合研究方法,系统地评估了在穗非洲移民对广州的城市感知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基于研究提出的五维地方感评价体系,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①在穗非洲移民对广州地方感的五个维度的评价中,呈现出“地方满意度>地方依赖>地方信任>地方依恋>地方认同”的总体特征;②在穗非洲移民的积极地方感主要是通过广州的物质和资源环境构建起来的;③在穗非洲移民的消极地方感则主要是通过地方信任、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等精神维度的交流形成的;④在穗非洲移民地方感的形成路径有积极地方感和消极地方感的区别,但是它们之间的边界并不是很明显,有比较强的流变性。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中国的跨国移民及其地方感研究进行了拓展,为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跨国主义的移民研究——欧美学者的观点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跨国移民的政治选择、跨国移民的经济贡献、跨国移民的文化再造、跨国移民的活动领域、回归移民的再适应、跨国主义移民研究等多方面介绍和评述了欧美学界跨国主义移民研究的主要观点、基本内容和特征以及学术贡献,并对跨国移民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22名嫁韩中国女性为对象,从跨国主义的视角分析她们在韩的婚姻现状、与原生家庭间的跨国联系及这种联系的性质和意义。研究发现,这些女性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东北三省和山东沿海地区;中介婚姻占近70%,且与丈夫的年龄差距普遍较大;再婚者占较大比例。其中,60%与韩国丈夫育有子女,已在韩国生活多年,并从事各种非专业化工作。这些女性通过汇款寄物,信息通讯交流,回国探亲,邀请家人来韩等一系列方式维持着跨国家庭纽带。而她们的中国家人也为其提供育儿、家政以及精神抚慰等多方面的支持。通过跨国家庭纽带,汉族女性与原生家庭成员之间实现的是一种灵活变动着的"跨国看护",双方是互惠互利的。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美国和新加坡为例,论述了新移民产生的背景、中国新移民在移居国所面临的挑战、移居国的制度限制与社会支持机制的作用,探讨了海外华人移民子女教育的成功因素。认为在西方或东方不同的社会结构、教育制度和文化环境下,子女教育问题对于中国新移民家庭来说都是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美国华人家庭面临着种族歧视的结构障碍以及文化和代际的双重冲突,新移民除了依靠自身能力和经济社会背景外,还通过华人社区的社会支持机制来缓解家庭内部的矛盾和代际冲突,使移民子女取得教育的成功。而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新加坡,择优录取的教育制度和中国的应试教育有很多相同之处,中国新移民在子女教育上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制度和结构引致的机会缺失,他们更多依靠自身的经济、人力、文化资本和跨国家庭资源应对新加坡的考试制度和过早分流带来的激烈竞争和焦虑。海外华人移民子女教育的成功,除了新移民由于超高端筛选而有较高起点这个因素外,还因为重视教育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和虎妈式的严管良教,以及与多层面的移出环境和移入环境等结构性因素和社会支持机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论文梳理总结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跨国流动模式的变迁;提出“逐梦留根”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人跨国流动进程中形成的新常态;并分析了促成新常态形成的内外动因、内涵、意义和影响。同时认为,以“逐梦留根”为总体特征的新动向,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深入探讨。把握21世纪以来跨国流动新常态,对于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移民史和亚裔美国人史领域辛勤耕耘数十年且著述颇丰的令狐萍教授,最近又出版了一本新著——《1870年以来的芝加哥华人:种族、跨国移民与社区》(Chinese Chicago:Race,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nd Community since 1870)(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12年)。该书不仅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最完整地介绍分析芝加哥华人移民史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