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几年,有关周作人的争议说得已经够多了,得出的共识大概是:周作人一生是复杂的。早年与鲁迅一起投身五四新文学运动,周氏兄弟各自在杂文、散文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再后来,鲁迅成了"民族魂",周作人却因失节落水成了民族罪人。周作人晚年,以戴罪之身居住北京八道湾。他与海外的联系仅止于两人,一是帮助他出版《知堂回忆录》的曹聚仁,另一个就是这本书里与其信函交驰的鲍耀明。后来这两人均将知堂老人的书信编印出版。曹聚仁出版的是香港版《周曹通信集》,鲍耀明先是出版《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1972  相似文献   

2.
正盛世才接触与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反映出他"政治变色龙"的本质。盛世才的进步都是为了现实的需要而蓄意伪装的,需要苏联支援时,他可以同意自己的妹妹嫁与俞秀松,自己也加入联共,一旦苏联失势,他又可以马上翻脸,六亲不认,借刀杀掉俞秀松,还有自己的弟弟盛世骐,马上投靠国民党蒋介石。在盛世才亲苏联共时期,他积极伪装下的行动着实吸引了一批左翼文化人入疆。据茅盾晚年回忆:1938年7月,我参与  相似文献   

3.
2014年7月,茅盾内弟媳金韵琴撰写的《茅盾晚年谈话录》一书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金韵琴系茅盾妻子孔德沚之幼弟、孔另境的妻子,曾于1975年应茅盾之邀北上做客,因此得以与茅盾朝夕相处五个月。该书分为日记、回忆和书筒三部分,翔实记录了茅盾晚年之起居、言谈与思想。那么,在亲人眼中,这个中国当代大文豪究竟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4.
冉思尧 《文史天地》2014,(11):52-56
正1940年5月31日,茅盾全家脱离军阀盛世才的魔掌,由新疆辗转来到延安。4个多月后,打算长住的茅盾收到了周恩来希望其去重庆工作的电报。由于茅盾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发起人之一,和张闻天等中共领导私交甚笃,孩子的婶婶张琴秋也在延安的中国女子大学任教育长,于是他决定将两个孩子留下,长女沈霞送入中国女子大学,儿子沈霜送入陕北公学。10月10日,茅盾夫妇启程,临行前毛泽东风趣地说道:"你把两个包袱留在这里,可以轻装上阵了。"夫妇俩怎么也不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一日》是一本厚厚的大书,茅盾主编,生活书店1936年9月出版。向茅盾提出这个编书倡议的是邹韬奋。当他看到高尔基在苏联发起主编《世界的一日》这个信息,觉得新鲜,很有意义,建议茅盾学步,编一本《中国的一日》,址各地作者投稿写同一天里真实的中国现状,由他负责出版。一开始,茅盾曾有过推托,因为他认为,在中国,只有鲁迅才和高尔基一般有号召力,既然学步高尔基,按道理该书也应由鲁迅主编才对。无奈这时鲁迅先生身体欠佳,再给他加这么重的负担,实在于心不忍,所以只得作罢。但病中的鲁迅还是以行动支持茅盾编好这本书,这可说是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6.
平林 《百年潮》2002,(4):63-64
1980年1月19日下午,茅盾在他的住处与北京语言学院的几位外国留学生谈关于<子夜>的创作问题.这是这位文学大师晚年鲜为人知的一次活动.当时,笔者正为茅盾先生拍摄一些照片.承通知,得以随缘旁听,并且留下了笔记和一些镜头.  相似文献   

7.
编读     
<正>读者来信@九州海涛:《国家人文历史》2月(下)载人民日报评论部卢主任文章,《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编者按称"这是一篇注定将载入史册的文章"。我觉得结尾处很闪光。但她说,"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据我对梁氏著作的了解,他绝未写过这本书。她被书商的书名误导了。值班编辑:《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作者为美国汉学家艾恺,书的内容是作者对晚年梁漱溟采访录音的整理,确实不是梁本人的著作,而是他口述的文字实录。  相似文献   

8.
悲喜沈从文     
卢惠龙 《文史天地》2014,(11):30-34
正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的是一个孤独的背影,因为他怀有另一种梦。1923年,受新文学运动余波影响的沈从文只身来到北京。在北京的底层漂泊,观察,寻找他的出路和归宿。从1925年至1929年5年间,沈从文发表作品200余篇,出版集子20多个,有长篇小说《旧梦》与《阿丽思中国游记》一、二卷问世。他因而赢得了"多产作家"、"短篇小说之  相似文献   

9.
纪念茅盾诞辰100周年[编者按]:今年3月27日,是著名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茅盾(沈雁冰)诞辰100周年。为此,本刊特邀周恩来同志当年的秘书张颖和茅盾晚年的秘书孙嘉瑞,各撰一篇他们当年对茅盾的亲见亲闻的回忆文章,以期...  相似文献   

10.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本》 ,最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标志着 2 0世纪 6 0年代初教育部规划的中国史学史教材的完成。教材是建设一门学科的基础工程 ,教材的水平 ,反映着一门学科的成熟的程度。为写好这部教材 ,白寿彝先生辛勤探索了 40年 ,终于在他晚年 ,由他的学生执笔完成 ,可谓是“辛勤探索四十年 ,汇聚心血两代人”。白寿彝先生在该书《题记》中 ,深情地叙述了这本书的编写经过 ,反映出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历程。这部教材的编写 ,肇始于 1 96 1年。这年教育部召开的文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中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文坛上努力了将近二十五年的开拓者和领导者的茅盾先生,今天是他的五十初度,也是他从事新文艺运动值得纪念的二十五周年。从他在中国新文艺工作当中所竖立的辛勤不懈的典型,从他对中国新文艺所开拓的道路,从他在新文艺旗帜下所指示的方向,都充分表现茅盾先生一切努力是为了我们民族的解放与人民大众的解放。今天为了他的五十寿辰,为了他在中国新文坛上二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春天,笔者采访茅盾(沈雁冰)之子韦韬时.荣幸获赠到韦韬、陈小曼著《父亲茅盾的晚年》一书。书中有多处用黑色钢笔修改的痕迹。显然,这是韦韬的手边书,不知被他翻阅过多少遍.书中的错别字及不恰当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正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清晨去世,临终前,他叮嘱儿子韦韬和儿媳陈小曼:"那两封信一定要在我死后上报党中央和交给中国作家协会,不要在我生前交出。"这样的叮嘱意味深长,也是茅盾未了的两桩心愿。茅盾所说的两封信写于1981年3月14日,是在他头一天较严重的昏迷之后,又清醒过来笔录的。他让守护在病床前的儿子韦韬将他扶起来,要亲自执笔写出来。韦韬  相似文献   

14.
正宋庆龄与爱泼斯坦近半个世纪的深交宋庆龄同爱泼斯坦的交往更是成为佳话,宋庆龄称他为"我最信任的朋友和同志"。爱泼斯坦从23岁开始,即从1938年至1981年,与宋庆龄共同经历了许多历史风云,共同奋战了近半个世纪。她对他后来在中国的工作、生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交往近半个世纪后爱泼斯坦对宋庆龄十分了解,晚年的他评价说:"她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她一是原则性很强,二是非常谦逊,即使是年轻人和地位不高的  相似文献   

15.
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三本书,成就了胡绳作为大师的晚年辉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胡绳的成就,说得直白一点,有如俄罗斯国徽形象"双头鹰"。一"头"是有如前述,他是我们党两代领导核心的"一支笔",为党的重要文献的形成和阐述,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头"是个人著书立说,在以《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对近代史展开专题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商昌宝 《炎黄春秋》2011,(12):39-43
在一般公众看来,1949年后,茅盾先后被任命为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和文化部部长,可谓风光无限、飞黄腾达。特别是在思想改造的时代课题面前,茅盾经常以思想改造领导者的身份出现。然而,当我们以回到历史现场的方式去触摸和感受历史细节时却发现,作为文化高官,茅盾在1949年后,与朱光潜、沈从文、萧乾等自由派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中间派"一样,同样也经历了曲折、漫长而痛楚的思想改造历程。"挂外"文化部长茅盾出任文化部一职,是有些实至名归的,他有二十多年的革命经历和经验。他是1921年  相似文献   

17.
正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选题"之一编者:郑曦原译者:众志愿者出版年月:2016年8月定价:79.00元内容简介《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1937-1945)》为"《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系列之一,系《纽约时报》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间对华报道选编。入选本书的《纽约时报》220多篇出自西方记者的报道,不仅反映了八年抗战的战争状况,也反映了当时中  相似文献   

18.
正新星出版社2017年版,58元。本书为第一部大陆时期陶希圣的传记,分为"政治活动篇"和"思想学术篇"上下二篇。上篇细腻地刻画了陶希圣从学者转为政客的历史:1940年之前,陶希圣基本属于汪派人物,他先后以教师、国民党左派、改组派、北大教授、知名学者的身份为国人所知,他参与"和平运动",又以震动全国的"高陶事件"最有力地揭露"和平运动"的降日卖国真面目;1940年之后,他渐成蒋介石的重要幕僚,掌控《中央  相似文献   

19.
龙剑宇 《百年潮》2013,(1):36-42
在经历83年漫漫人生旅途后,毛泽东离人们而去,他没有把自己"还"给故乡韶山,但在1990年,他晚年用过的大部分物品又回到韶山故里。让人感慨的物品毛泽东晚年家居物品即1949年进入北京之后到1976年9月去世这27年间的家居物品,包括中南海的丰泽园、游泳池及其中的一切大小物件。它们最为完整、集中地反映了毛泽东相对稳定的家居生活和衣食住行的特点。日常起居所用物品,从居室到卧具、坐具、洗漱用品;衣物,包括衣服、鞋帽、床上用品;餐饮用具即杯、盘、碗、碟、勺、筷、烟具等  相似文献   

20.
正从1966年12月至1978年6月22日去世,柳青从50岁到62岁,可以称为晚年。柳青晚年最值得重视的就是他的读史与反思。由于常年患病和"文革"中的各种折磨,柳青身体越来越差。他自知来日无多,要把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思想"留给世人,但在当时条件下,不能形诸文字公开发表,他就以谈话的方式,告诉在身边照顾他的大女儿刘可风以及少数信得过的朋友,或以片段的笔记,记下他的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