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正>自20世纪初以来,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疆域内相继出土了一些半瓦当,为研究古老的燕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尤其是燕下都考古发掘出土和采集的半瓦当,无论是数量、纹饰种类,还是在制作工艺上,都为学术界所关注。近40年来,在燕国疆域内的其他战国遗存,如内蒙古的赤峰冷水塘,辽宁的凌源安杖子城,唐山的东欢坨,天津的大任庄、张家窝、宝低秦城和武清兰城遗址,北京的广安门、韩家潭、周口店蔡庄古城、房山黑古台以及保定的徐水空城等,也出土或采集到一些半瓦当。燕国半瓦当纹饰的总体风貌如何,燕下都和燕国疆域内其他战国遗存的半瓦当的各自特征及其关系如何,本文拟作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基本都有自己控制着的铜料来源地,中原诸国均想尽一切办法开发自己本土的铜矿以储备战略资源。本土内铜矿资源缺乏的诸侯国会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通过和平或暴力手段从境外获取铜料。文章从科技考古的角度,试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各国的铜料来源地作简单探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原稿系作者用中文写成文中使用的一些名词和译名与祖国大陆的常用名称或通译略有不同,如沙不尔即沙普尔,公克即克,原文如此,不—一说明──编者。在萨珊王朝(224──651)悠长的历史中,沙不尔二世(309-379)可以说是一位有名的帝王,他不但把中衰的王朝由中兴带到极盛的路上,同时他在位时间很长,发行的钱币不仅多而且因为他向东扩张领土,结果使邻近诸国钱币型式都受到他的影响,因此沙不尔二世的钱币分类在萨珊王朝货币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背景沙不尔二世(309-379)十六岁时开始亲政,是一位精明能…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分布着大量游牧民族的墓葬,从东部的燕山、军都山,中部的岱海、鄂尔多斯高原,一直延伸到西部的陇山甚至河西走廊一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外国学者对墓葬出土的装饰有动物纹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或北方式青铜器、北方系青铜器)进行收藏、著录,70年代以后田广金等开始对墓葬进行科学发掘和综合研究①。但这些研究重点在随葬品方面,对墓葬本身少有整体性考虑,对其所包含的丧葬思想更缺乏关注。 相似文献
6.
马传德、徐渊合作撰写的《辛亥革命时期货币》专著,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为中英文对照,大16开彩色豪华精装本,共224页。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各个革命根据地发行的货币是中华货币文化的重要篇章,根据地货币为人民政权的建立、红色区域的建设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9.
明清时期是山东私修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在种类、数量、体例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具有很高的价值。私修方志保存了大量的地方文献,是官修方志重要的参考资料,补充了官修方志之不足,并且纠正官修方志中的错误,它还提供了大量的其他史书所未载的地方史料。但私修方志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如时空分布不平衡;体例混乱,内容繁简不一;考证不够精详,多有溢美之词等。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意义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西方文明其实已经接触和交流,这从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证。中国西北地区是传统丝绸之路的早期孕育之地,因此,研究此地区出土文物以及他们所携带和涵盖的文化因素,对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促进文物保护与当代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在中国西北地区出土一批春秋战国时期刻纹镀锡青铜板带,其板体轻薄,在变化丰富的几何形纹饰之上施以镀锡层,形成银白色表面。为探讨出土镀锡青铜板带纹饰制作技术,本工作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三件甘肃天水地区采集镀锡青铜板带表面纹饰后发现,板带表面纹饰由四种饰线组合而成。其中一件具有典型性纹饰板带样品的金相组织显示,板带基体主要为铸态组织,在靠近短直线、长直线、曲线三种饰线下方金相组织显示有明显的加工退火痕迹,而宽凹槽饰线下方的基体为铸态组织。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宽凹槽纹饰表面微痕观察测试后,判定镀锡青铜板带表面短直线、长直线、曲线三种饰线为錾制,錾制工具为V形刃口錾刀,而宽凹槽饰线为刻制,刻制工具则为砣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陆续见到一些中国早期货币的新材料。这些材料,或有所披露,或尚未见诸报道。现介绍近年在山西发现的两批战国小刀币①,以飨读者。 一、山西北部发现“蔺”刀和“西刀” 2001年12月,据悉在陕西神木东南山西境内的桥岔滩河边(一说在内蒙南部的清水河),不久前发现一罐小刀币,约有 相似文献
12.
2006年4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洛南新区王圪墙中石油大学学生公寓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一批战国时期的平首布和圜钱,现将这批铜钱的相关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15.
我国古代黄金衡制的演化确立,集中在秦汉之际。秦灭六国,以秦国旧制二十四两一“镒”的计量制度统一了各诸侯国繁杂的黄金衡制。然而,秦代统一黄金衡制历时未久,汉兴代秦,便确立了我国占代延续两千多年的十六两一斤的黄金衡制。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0月,湖北省一位收藏爱好 者,在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原鄂东南苏 区)一王姓居民处购得一张鄂东南工农银行 存款券和一张阳新县太平区大湖乡商业合作 社股本票。存款券是鄂东南苏区银行定期有 价证券,股本票是苏区合作社股票。存款券 和股本票的开票时间是1932年5月21日, 存款券持票人和股本票持票人为同一人王守 之。更为新奇的是,鄂东南工农银行存款券 开票人和大湖乡商业合作社股本票开票人, 亦为同一人王忠鉴。这一情况,非常少见。 据王姓居民讲,王守之为其父,当年是苏维 埃农会会员,于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去世。 此票券是在大革… 相似文献
17.
18.
《Southeastern Archaeology》2013,32(2):242-267
AbstractFreshwater mussel shell was used as a temper in the manufacture of ceramic vessels by potters in the Caddo area of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after ca. A.D. 1300. This was at least one or two centuries after it became the dominant temper used by aboriginal groups in much of the Eastern Woodlands but generally contemporaneous with shelltempered usage in parts of the Southern Plains. The introduction of shell temper was variable across the Caddo area, and in certain regions its use was negligible in ceramic vessel assemblages until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but then was rapidly adopted as the dominant temper employed in vessel manufacture, particularly for utility wares. In the traditional territory of the historic Hasinai Caddo in East Texas, shell temper did not appear in vessels until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and then only in minor amounts on presumed trade vessels. 相似文献
19.
"空间剥夺"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以"核心—边缘"理论为基础,着眼于实证区域的特征,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剥夺"问题。指出县域经济"空间剥夺"具有空间性、持续性和综合性特征。将其作用机理概括为三个方面: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的"极化"效应,制度因素的作用和核心城市产业的空间侵占。指出空间距离,核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规模对"空间剥夺"的强度和作用机理产生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吉林省中部地区存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域。其形成与"空间剥夺"有直接关系。本文还探讨了"空间剥夺"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提出培育与区域特征相协调的主导产业,遏制发展要素的"逃逸,"并适时调整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完善与县域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Southeastern Archaeology》2013,32(2):233-235
Abstract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s on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Caddo area of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have become in recent years a critical part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prehistoric and early historic Caddo sites, from small farmsteads and hamlets to large mound centers. The various articles gathered here provide substantive examples of the range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that has been undertaken on Woodland and Caddo sites in southwestern Arkansas, eastern Oklahoma, and East Texas, and how that research has l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habitation sites and mound cente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