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振宽 《丝绸之路》2012,(11):44-46
我喜欢田庄的画,田庄的画既传统,又现代。 田庄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受过严格的现代学院教育,他的造型基础非常扎实,所以他的人物画有形象,不像传统文人画家的人物画,大都讲究笔墨而形象较概念化,田庄吸收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所以他的人物画以线造型,避开了西洋画素描的明暗光影对中国画线型的干扰。他既画出了对象的结构特征,又画出了笔墨趣味。他能正确处理造型和笔墨的矛盾,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很多画中国画的人物画家没有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2.
陈彦峰 《丝绸之路》2022,(3):134-138
中国画的核心语言是笔墨,它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画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西方绘画的融入,使我们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只有充分了解中国画笔墨的特征和价值,才能对传统中国画笔墨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文章通过阐述中国画笔墨的艺术特点,剖析笔墨语言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意义和生命力。针对新时代下中国画笔墨传承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关中国画笔墨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为弘扬中国画笔墨精神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韩京彦 《丝绸之路》2013,(22):62-63
作为中国画的一种艺术形式,水墨人物画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在水墨人物画的多元时代,我们应在继承传统笔墨精神、适应新时代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当代社会笔墨意蕴和笔墨精神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包晓钟 《丝绸之路》2011,(14):86-87
中国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印证,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和”影响着中国画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主要就中国画的审美思想、构图、笔墨、创作意趣等作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5.
祁箭峰 《收藏家》2005,(1):F006-F006
“化平常为奇特,化传统为现代,化心源为艺术”,这是柳学健花鸟画所给予我们的印象,也是他花鸟画灵性美的闪光之处。读柳学健的画是一种享受。他的画先从平淡入手,删繁就简,而后渐入佳境,韵味清新,隽永绵长。外柔内刚的画风使作品充满了热烈祥和、高贵典雅的艺术品味。可以说他的每一幅画都是诗意、激情和灵感的统一体。他的花鸟画不仅明显地继承了传统花鸟技法与笔墨精神,而且又在独自的选择中透射出别一番的情趣与创意,使其在不露痕迹的形式结合中发  相似文献   

6.
贾德江 《收藏家》2007,(2):F0003-F0003
生于南方的青年画家陈一耕,是一位多才多艺,具有诗、书、画、印多方面修养的山水画家。自20世纪末定居北京以来,却一直在脚踏实地地学习。在中央美院学、在中国画研究院学,近年又就读于龙瑞为导师的山水画精英班,仿佛学业不够似的。他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坚实的笔墨基础,他要为他的作品注入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胡丹 《收藏家》2004,(8):17-20
每当翻开中国近现代画册时,有一种山水画的气势令人震撼;有一种人物画的眼神叫人难忘,有一种线条的飞动让人拍案叫绝;有一种笔墨的挥洒使人感动不已,更有一些画的意境给人带来许多遐想、远思……这就是国画大师傅抱石的作品。他从小家境贫寒却与艺术有缘,无师自通,慧根不浅。他勤奋妙悟,才气四溢,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纪念傅抱石诞辰百年之际,我轻轻地拂去画匣上的尘埃,慢慢展开这一张张画卷,细细品味释读,但愿这些作品中的线条、墨色、跋语、印章、意境……能引领我们走近大师。  相似文献   

8.
生于南方的青年画家陈一耕,是一位多才多艺,具有诗、书、画、印多方面修养的山水画家。自20世纪末定居北京以来,却一直在脚踏实地地学习。在中央美院学,在中国画研究院学,近年又就读于龙瑞为导师的山水画精英班,仿佛学不够似的。他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坚实的笔墨基础,他要为他的作品注入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的书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传统基础,书与画相通,互为影响。评论书画,讲的是笔墨、气韵、格调、传统等诸方面,而笔墨和气韵尤为中国书画所特有。笔墨作为物象的造型手段,不仅仅是抽象的点线面,还是书画家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观、审美的显示。笔墨本身是有内容的,这个内容就是书画家本人。气韵是书画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潘深亮 《收藏家》2002,(8):8-13
徐悲鸿是现代以画马驰名的大家,他画的骏马,俊逸豪放,家喻户晓。他既有传统的鞍马画的功底,又吸收西洋马画的特点,融西干中,独创一格,为我国传统的鞍马画的发展开辟了新径,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从画史看,我国传统绘画中,以马为题材的作品甚多,且历史悠久。唐代画马名家曹霸、韩千、韦偃等,不仅是见于著录的名家.而且有他们的作品传世,流传有绪的稀世之珍《照夜白》、《牧马图》以及唐代无名氏画的《百马图》等,在马的造型、神采、笔墨功底上都已达到了前人未有的水平。宋代李公麟《五马图》、《摹韦偃牧放图》,元代赵孟頫《放牧图》、《浴马图》等,在继承前人技法,发挥线条的造型功能上都有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梅启林 《东方收藏》2022,(12):52-53
<正>张义宾善画密体的山水画,他的画用笔清瘦雅健、用墨沉厚蕴藉、色墨随类赋彩,得自然之趣,有自己的风格。线为画“骨”,对画面起到“生死刚正”的作用。画笔勾勒,如字之横直。对于用笔,他讲求中锋,笔力遒劲、力透纸背,而且笔苍墨润、圆浑厚重,具有很强的体量感和层次感。他以中称圆稳,使其所画山石沉着不轻浮,变倪云林的折带简笔为瘦硬清健的折带繁笔。他的用墨,墨中有笔,为增强山体分量感,往往从侧面或下部将已画好的结构用墨染进去,以增加厚重与蕴藉,使笔墨浑厚、苍润而深邃。如果说密体作为一种样式,那么填充它的笔墨就是画家自己的风骨。正所谓笔墨能言,万千丘壑成为抒写其心性与自然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傅京生 《丝绸之路》2012,(22):127-129,2
一 方向军先生对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是有特殊感觉的人;并且,绘画就是他的全部生命意义所在.所以,自他经历了"北人南迁"之后,他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看他的画,其实就是自我生命明朗的过程,因为他的画构成了人和文化的一种共存关系.确切地说,是他的作品能够构成一个跟欣赏者的生命感觉息息相关的人文世界.在当代画家中,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向军先生几年以前的作品中,就已经极为鲜明地显现出了这样的境界.那时,他的绘画取法龚贤,画得浑厚华滋.  相似文献   

13.
文磊 《收藏家》2007,(3):I0003-I0004
李可染先生说:“用十年的功夫打进去,用十年的功夫打出来。”徐国雄先生对李可染这句话是非常认真地去感悟的。他学传统,一学就是二十年,而且不遗余力。他画竹,确实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枝一叶见笔墨,一枝一叶见功力的。  相似文献   

14.
禅逸一词出现于近代,主要用来形容宋代开始出现的一批禅画家。牧溪作为禅逸画风的集大成者,在日本被称为“画道的大圣人”,在中国近代也有“墨气深沉集大成者”的美誉。其笔墨中的自由洒脱、不费装缀,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均有所体现。本文从《六柿图》这一作品出发,从笔墨、构图、题材等方面探讨其禅逸画风的具体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叶磊 《黑龙江史志》2008,(24):63-63
笔墨在中国画的表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一种造型手段,更重要的是其超越了造型的功用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对象,使其负载了鲜明的中国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笔墨在写意人物画中的重要艺术价值。笔墨是中国画特有的本质特征,是其它画种所不能取代的,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一向讲究“功力”的境界。所谓的“功力”,来自中国画形式语言长期演练后所形成的笔墨状态。在外在上,它通过种种笔墨形态刺激视觉,让人们感受到通过笔力渗透出的练达、稳健、厚重;在内在中,则通过形式语言程式化的“限制”和“规律”,隐喻出中国社会文化条件下人文精神的传承,将传统笔墨语言的审美经验继续  相似文献   

17.
宜泉 《收藏家》2004,(8):44-48
刘海粟先生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于他的中国绘画,同时,他还是当代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的绘画作品强调个性的抒发、笔墨的变化,重视色与水墨结合的表现方法。在用笔上擅长阔笔放纵的大写意,尤其晚年创泼彩泼墨法画黄山画荷花,酣畅淋漓,大气奔放,纵横驰骋,饮誉艺坛。  相似文献   

18.
汤书昆  陈彪 《中华遗产》2009,(12):86-99
奢华狂草《千字文》 在辽宁省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幅宋徽宗赵佶亲笔书写的草书《千字文》,是中国古代书法艺苑中的奇葩。宋徽宗不善治国,却在诗、书、画等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在位25年期间,他广罗历代法书名画,经鉴定整理,著录于《宣和画谱》与《宣和书谱》中。他所开创的“瘦金体”,引来不计其数的后来者模仿,影响至今不衰。不过,吸引人眼球的不仅是这卷笔墨飞舞的《千字文》,还有写《千字文》的纸——全长达三丈以上的整张描金云龙笺。  相似文献   

19.
闵贞作为清代中期著名的人物画家,存世的作品多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郑州博物馆所藏《闵贞仕女图》是他书画创作晚期写意人物画作品中的佳品,笔者以此画为例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作品的笔墨技法,以及表达意境等方面对其加以赏析。  相似文献   

20.
朱晶 《神州》2011,(20):159
由于艺术家主观意志和感的参与,中国画除了运用线条的流动转折,墨色的干湿浓淡来表现物象,还追求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即"无笔墨处之妙镜"。无笔墨处,就是一幅画的整个构图中的"虚白",可见虚白在中国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