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贞勤 《文史天地》2012,(10):29-32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加紧实施“以华治华”的政治阴谋,精心谋划成立效忠自己的中国傀儡政府。1940年1月下旬,以汪精卫、王克敏、梁鸿志为代表的卖身投靠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三大汉奸集团,在日本人的组织下,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了一次三方会谈,这是汪伪政权粉墨登场前夕所进行的一次组织上的全面准备,对当时的中国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史称汪伪“青岛会谈”。  相似文献   

2.
“七七”事变后,日军扩大侵华战争的同时,在内蒙、华北、华中地区扶植傀儡,建立伪政权,用“以华制华”的手段,形成以日军为后盾的新谓“国中国”。本文拟通过对南京伪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及其政治团体“大民会”活动情况的阐述,以揭露日军侵华期间,一面建立伪政权,加紧对中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侵略;一面收买汉奸汪精卫,拉拢、诱降蒋介石,妄国蚕食中国的罪恶实质。  相似文献   

3.
王坤 《黑龙江史志》2012,(21):43-44,49
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建立的傀儡政府,在其他统治东北的十四年里,日本帝国主义操纵伪满政府制定一套殖民法制,通过彰显殖民法制的社会统治功能,构建其在东北的殖民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4.
杨耀健 《文史精华》2005,(12):12-17
初期关系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抗战前的中苏关系微妙。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苏联旗帜鲜明地声援中国抗战。7月13日《真理报》发表文章,14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接见中国大使蒋廷黻,表示愿意援华,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对苏关系。8月21日,中苏两国代表在南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无疑是苏联对中国的重大道义支持。签约后,蒋介石派军委会参谋次长杨杰、中央执行委员张冲,以“实业考察团”名义赴莫斯科谈判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问题;1938年2月,又派孙科为特使赴苏,请求苏联援华。斯大林明确表态,“苏联愿始终相助”。2月7日,中苏签订《军事航空协定…  相似文献   

5.
<正>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在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也是面向全球的“一带一路”交汇城市。回看历史,在中国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中,南京是唯一具有海洋文化因子的城市。南京得天独厚地拥有世界第三大河和“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这为她成为航海城市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正如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所说,南京拥有“横贯大陆直达海滨之干线”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6.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公然践踏国际法,于1937年12月13日竟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尔后不久,《中日文化协会》也悄然在南京成立,并在各沦陷区成立各个分会,以配合日本的军事占领与统治中国之目的。本文从日本侵华的第四条战线的文化载体——《中日文化协会》的成立的背景,以及其宗旨、任务、结构、性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南京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本文针对史学界对于这一战役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提出自己新的见解:第一,南京守军并非“一触即溃”“不战而逃”,而是进行了英勇悲壮的战斗,应当理直气壮地为南京保卫战正名,把曾经被曲解的历史纠正过来;第二,战役虽败,但中国军人勇敢顽强、坚忍不拔、不怕牺牲、团结战斗的抗战精神,仍在...  相似文献   

8.
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军事占领、经济掠夺的同时,还在思想领域强化殖民文化的统治.1940年7月在南京成立的中日文化协会,就是日本政府与汪伪傀儡政权在文化方面为“沟通” 日伪文化,鼓吹大东亚共荣和东亚文艺复兴运动需要而建立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漫步湖南路     
今年九月,华商大会如期在中国南京举行。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为了迎接华商大会,南京的市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湖南路就是典型的一个。昨晚,我来到了湖南路,这里真是变了样。如今的湖南路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路边的广告牌上写着:“南京人民竭诚欢迎您”和“热烈庆祝华商大会在南京召开”等大幅标语。一盆盆花儿在路边绽放,仿佛它们也为华  相似文献   

10.
罗宇 《南方文物》2024,(1):159-168
“草生人”,指人从草中诞生,这是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独特的人类起源神话。最初的人类、诸神、国土都“由草而生”,这是日本原始神话;在神的意志下“二次诞生”的新人类成为了日本国民,为天照大御神统治苇原中国、天皇统治日本建构了合理性,这是“原始神话变异体”。中国典籍中的“苍生”进入日本官方史书,意味着中国文化在日本最初的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本国家建立的初期,通过“记纪神话”统一国家思想,与建立律令制国家的努力同等重要,而奈良朝廷为了建立独立国家所全面效法的正是中国。  相似文献   

11.
林航 《文史天地》2013,(2):28-32
“一国两制”在当今中国社会可谓家喻户晓。殊不知在一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早就已有了“一国两制”。公元10世纪下半叶宋辽金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创世纪地实施“一国两制”,统治多民族的辽国并与中原抗衡达二百多年之久。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奔走呼号,五次环行世界,足迹遍及全球各地,然而他对南京却情有独钟。他在《建国方略》中称赞道:“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虽然只有短暂的3个月,却是经过了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初创的历程,是他的理想、奋斗目标初步实现的3个月。正因如此,孙中山在临终前留下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当时南京还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孙中山要葬于南京,正是要鼓励同志继续努力,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其寓意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为推行其殖民政策,建立其稳固统治秩序,对沦陷时期的冀东农村实施全面的控制。日伪对冀东农村的统治方法是,利用本土色彩即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保甲组织形式,包装其殖民理论和手段控制农民。其目的是在本土色彩的掩盖下推行殖民统治,体现出"以华制华"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4.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日本当局宣称,“宗教方面,在不妨碍促进日满华合作的范围内,允许信仰自由”。其实,所谓“允许信仰自由”是假,利用宗教感化与控制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建立起稳固的日本殖民统治秩序,才是他们的真实目的。南京日伪当局首重佛教,这是因为南京是中国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的文献。《诗经·大雅·民劳》说:“民亦劳止,汽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说的”中国”,是指京师(京都或首都)。《尚书·伴材》说:“是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这里说的“中国”有广泛的意思,泛指凡是天子(皇帝)统治的地区,都称为“中国”。在古代,“中”是指中土、中州。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治邑,以它为天下中心,称为“中土”。所以,古代“中国”一词是指中原地区或汉族建立的王朝。古时中原地区的人,自认为是居住在衣冠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后来人们把“华”…  相似文献   

16.
南京1912     
《旅游》2009,(6)
“南京1912”是目前南京唯一的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聚会为一体,文化、品位于一身的时尚休闲商业区及知名品牌的最佳展示地,“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是“南京1912”的目标定位,其消费人群主要锁定城市白领、小资、成功人士、外籍人&#177;、商务客人、游客等。东西方时尚将在这里交融汇聚,古典与现代文化也将在这里前后传承,是南京新崛起的高尚休闲商业区。  相似文献   

17.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后进行的震惊寰宇的大屠杀,同时也是一场大奸杀,在短短的时间内,日军强奸中国妇女达2万人次。这不仅暴露了日军的凶残无耻,而且造成了性病在日军中迅速流行。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担心军队秩序的破坏与战斗力的削弱,下令在南京筹建慰安所。在日本军政当局的策划与支持下,慰安妇制度迅速在南京建立并实施。在日军统治的8年期间,南京由于是日本侵华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所在地,驻防日军众多,因而成为慰安所与慰安妇数量最多的大城市。近几年,笔多次查访,确认日军在南京设立的慰安所有40多家。  相似文献   

18.
南京的毁灭     
本文泽自乔治·费区(George Fitch)自传《在华八十年》(My Eighty Years in China)一书第十章。费区(又名费吴生)于1883年1月出生于中国苏州,后回美国,本世纪初复来中国,长期服务于青年基督教协会。1937年12月间在日本占领南京时,被推举为南京国际安全区副总干事,并任代理市长。他亲眼目睹了日军在南京烧、杀、抢、淫等暴行,同时以安全区干事长的身份与日本大使进行了多次交涉。“南京的毁灭”是以当时的日记和书信为根据写成的,文中反映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华八十年》一书是乔治·费区的孙女唐亚·肯登(Tanya Condon)于1991年11月赠送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同时还赠送了“南京大屠杀纪实”资料录像片一盘。书和录像均为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佐证材料。谨此对唐亚·肯登女士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9.
1947年5月20日,在戒备森严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爆发了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中心口号的爱国学生运动,并且迅速波及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3天后,新华社发表时评,指出这次爱国学生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只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可以与之相比,而“这次群众运动的规模气概为以往任何时期所未有”。  相似文献   

20.
徐志民 《近代史研究》2022,(2):124-138+16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通过伪满政权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对口接受,安排进入相应的学校和机构实施定向培养,既通过常规的课程教学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也灌输亲日思想,以培养“日满融合”的“楔子”,服务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和侵华政策。为防止伪满留日学生产生反“满”抗日思想,日本采用特殊管理,限制伪满的留日学生与中华民国及其他伪政权的留日学生交往,并借助社会团体“辅导”伪满留日学生,利用留日学生会影响和控制他们。日本政府对伪满留日学生的特殊政策,体现了日本“以华制华”“分而治之”,并吞中国东北的战略企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