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元雪 《沧桑》2010,(3):49-50
作为两种不同文化形态背景下的中国和西方宪法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视阈下对宪政理念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自的宪政实践。此差异主要表现为:性恶与性善的人性预设、个人自由与国家集体至上的宪政理念、社会契约的"契约政府"与家国同构的"父家长制"、现代法传统与官僚法传统等的区别。西方的宪法文化促进了宪政的产生,而中国的宪政运动却缺乏支持宪法存在的文化氛围。因此,中国的宪政建设要取得成效,就离不开移植和培育宪法文化。  相似文献   

2.
一、中、西方在建筑上不同的传统观念 人类的建筑活动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而作为技术和艺术合二为一的建筑则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中、西方在古老的哲学观念上的分歧,带来了建筑观念的不同。西欧文明的古代建筑表明了人们对于无限宏大的宇宙存在着自己的主张;而传统的中国建筑却表现了人们对与自然相协调、与之共存的理想的追求。这在建筑空间中表现得犹为突出。西方建筑空间就是从无限的外部空间中用石头围割成的有限的所谓内部空间,即在无限的空间中,人类切取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有限空间。石壁、天花是与“无限”的界线,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欧洲地区小石器文化的共同点是打片没有固定程序,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但在Arago遗址中仍有少量的手斧和显示进步的技术因素,而在东欧和中国的小石器文化中都没有出现。"莫维斯线"的成因可能相当复杂,单纯归于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4.
<正>由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教授主编的《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包括:1.首次在亚里士多德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对"连续"和"断裂"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用以研究中西文明发展的连续性问题,对西方文明发展以断裂为特征,中国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做了理论上的说明。2.在悉心研读理解原著的基础上,揭示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以自由为内容的精神发展观与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5.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及国家社会环境等差异的影响,决定了中西传统社会国家统治下社会结构及行政管理机制运行的不同,在长时段历史发展环境结构的影响下,各自走上了独具特色的道路。彰显着不同的文化理念与追求。历史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能量源泉,对中西传统文化与社会管理中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更好地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肖璇 《神州》2013,(2):30-31
滨海生态环境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海洋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映射并传承着特定族群的海洋文化心理,同时也推动该族群不断调整其社会活动来适应所处的海洋生态环境,以实现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城市工商业结构、城市经济所有制形式及城乡经济关系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中西封建城市经济结构的差异,指出中国封建城市在经济上以商业繁荣为特征,大多属消费型城市,西欧封建城市以手工业发达为特征,大多属生产型城市。中国封建城市经济所有制以国有制占主导地位,西欧封建城市则以行会所有制为主。中国封建城市经济是封建小农经济的补充物,西欧封建城市经济则是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者。这些差异使得它们对各自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8.
华南和东南亚古代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各国是中国人民的友好邻邦,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民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而世界各国人民亦希望更多地知道中国。这种研究对于加强我国和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经济...  相似文献   

9.
数不仅用于计数,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基于对12个自然数的文化内涵解读来探讨中西数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正确理解中西数文化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认识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心理,提高文化鉴赏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史学源远流长,是与西方传统史学不同的另一种更高的发展形态。中西史学在其形成和发展阶段(即中国为先秦、秦汉时期和西方的古典古代)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显示出各自的特征。但也应该看到,中、西的古代史学也有其共性。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中西史学的异同时,不能唯西方史学家的历史观念是从(事实上,西方史学家的历史观念也并非是一致的,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照搬西方的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史学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城市史学在我国的兴起、中国城市史研究传统的奠基以及多种学科发展的促进,中国的城市史研究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城市史学是专门研究城市历史的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与其他学科对于城市史的研究不同,城市史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加强中国古代城市史的研究应在五个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重视综合的、系统的宏观研究;多学科参与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考古学成果在研究中的应用;探索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性和规律;构建中国的城市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杜维运和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罗仲辉1902年,梁启超在他的力作《新史学》中,通过中西史学的比较,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学作了全面的批判,同时首开中国史家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的先河。在将近一个世纪里,同比较文学、比较哲学等相比,比较史学研究相对发展比较缓慢。尽管...  相似文献   

13.
中西传统伦理文化之间有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诸多差异。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人们正在努力倡导文化对话、寻找普世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中西传统伦理文化之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差异的根源、差异的基础、差异的视角,从中西传统伦理文化的奠基者、反对者、发展脉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西民族特征溯源——中西历史比较研究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在地理位置上各据东西,在社会制度上迥然相异。由于不同的生产方式、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等,中西两大民族的性格、气质各具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西方民族的冒险精神。本文想就中西古代(上古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各自对这两大民族特性的形成所起的不同作用作一个粗略的分析和对比。  相似文献   

15.
战后中西人文地理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千庆兰  樊杰  李平 《人文地理》2004,19(1):22-26
回顾二战以来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哲学思想及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与应用领域等方面将两者作以比较,以期更好地了解、借鉴国外经验,为结合我国实际,构建二十一世纪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作成 《史学月刊》2024,(4):127-136
历史思维的整体性是一个历史认识论问题,涉及中西史学比较的主体与客体、语言与实在的关系。在中国,《周易》奠定了历史思维整体性的哲学基础,《史记》则是表现历史思维整体性的代表性史学文本。在《史记》中,历史思维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古代到现代的长时段时间观念;历史叙事的最大空间跨度;涵盖多方面内容的纪传体历史书写体裁。历史思维的整体性是中西史学比较中的一个跨文化话语。在西方,波利比乌斯《通史》是体现西方历史思维整体性的典型文本。《史记》与《通史》孕育于东西方具有帝国性质的历史空间中,就两者体现的历史思维整体性的际遇而言,《史记》与《通史》在中国与西方史学史上具有不同的延展曲线。  相似文献   

17.
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地位与市民权利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地位与市民权利的比较分析顾銮斋城市、市民、市民社会等问题是近年我国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诸领域所研究的共同热点,其涉及的范围在地域上基本限于欧美,时间上主要为近现代,本文则主要从历史学角度讨论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城市与市民,拟...  相似文献   

18.
顾銮斋  丁翌 《安徽史学》2023,(5):142-151
中西中古社会的税收各有自己的内在逻辑。逻辑过程以赋税基本理论为起点,通过制税、用税和审计等实践性环节,形成自己的体系。税权实体在中国只有一个,即皇权;在西欧则有两个,为某一权力集体和王权。中国制税无专门组织,制、征一体,由皇帝控制;西欧制税组织为一权力集体,征收与否一般取决于纳税人或权力集体的是否同意。税款支用在中国一般由皇权决定,皇室消费、官员俸禄、军费开支等主要由纳税人负担;在西欧主要由权力集体控制,纳税人主要负担战费,王室消费、官员俸禄则出自王室。审计机关在中国只有一套,审计权力集中于皇帝之手;在西欧通常有两套,一由议会执掌,主要是保护国税收入,以免国王或王室挪作私用;一由国王控制,以保证王室财政的完整性。在赋税基本理论的制约下,通过上述实践性环节,中西中古社会的税收逻辑呈现出显著的必然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引言:问题的提出 中国史学和西方史学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产物,它们在萌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传统,成为史学遗产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尽管每一个时代的史学家,都要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认识水平重新撰写历史,从而推动着史学的更新与  相似文献   

20.
中西封建晚期的农村雇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西欧封建晚期的农村社会都出现了雇工阶层,雇工越来越成为农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雇工在中国和西欧的农村社会生产者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他们的社会身份和社会生活状况亦有所不同,从一个方面反映着中西农村现代化历史进程不同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