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邱实 《风景名胜》2021,(4):0249-0249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地球的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恶化。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建设中的合理运用,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现代园林中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原则以及运用实践,从而切实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辛孟轲 《黑龙江史志》2013,(15):127-127
鹿肉在上古时期是人们最常食用的肉类之一。但到了清代,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滥捕滥杀,鹿资源大大衰竭,鹿肉也跻身珍贵食物的行列。在清代,鹿肉主要被用于三个途径:食用、赏赐和祭祀,几乎成为尊贵的象征。同时,鹿肉和鹿群资源的变化也警示人们捕猎活动要适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世界性的人口增长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使人类真切地认识到必须建立一种以环境保护为标志、实现人与自然共同生息、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文明——“绿色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是全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在我国的旅游界,一直流行着“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不象其它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观念。然而,当我们冷静地审视旅游业开发的环境效益时,就会发现这一理论的严重错误。克服旅游业发展中忽视环保的短期行为,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界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型生产和生态产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乃明 《攀登》2002,21(6):47-51,100
本文从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联系上提出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指出人类各种生产及其产业对生态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狭隘唯利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型生产和生态产业的概念,认为人类可以选择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生产和产业,既改善生态环境,又获得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陈渝匀 《区域治理》2022,(13):129-132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理性也是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产生的.理性的运用使人类更善于利用自然,但是也逐渐造成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危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离被自然压迫的历史越来越远,并在理性自我进化的本能推动下离生态理性越来越近.然而生态理性不是凭空拈来之物,必须在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基础上、在生态文化的熏陶中才能在...  相似文献   

6.
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多变的世界。不断变化的大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改变了物界,促进了生物演化,导致了人类的进化。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也有着显著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人与自然,既有和谐,也有冲突,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大冲突。在人与自然不断的冲突与和谐的循环中,人类学会了生存适应。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的文化,就是在不断的变化和适应中得到演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清源 《攀登》2005,24(Z1):65-67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青海地区生态优势、环境价值明显,但是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因此,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推动青海可持续发辰、构建和谐青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华夏视野     
环境风向标因为能够反映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各个方面,两栖爬行动物一直被视为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类群。但现在,它们对这一使命显然已经力不从心了,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  相似文献   

9.
李清源 《攀登》2005,24(12):65-67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青海地区生态优势、环境价值明显.但是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突出。因此.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推动青海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青海意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唐得生 《风景名胜》2021,(2):0308-0308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对外开放的进程也正在逐步加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之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林业资源屡次遭受破坏,生态环境也正在逐步恶化,因此,需要关注林业和草地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中华鼢鼠对林草的危害,并根据分析探究如何防治,为日后我国林草环境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朱玉坤  鲁顺元 《攀登》2003,22(4):48-53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有着特殊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人类生存行为表现出既与自然环境矛盾冲突的一面,也表现出适应协调的一面。在探索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进道路上,要为恢复与改造自然生态环境努力,更要发现和总结人类在挑战环境制约实践中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生态环境史研究日渐成为国际史坛之大宗。在我国,由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不断推展,环境史研究亦颇呈显学之势,成果颇丰,允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本刊向来支持、倡导环境史研究,以借鉴历史经验,推进跨学科研究,增进对人与自然关系之认识,用学术的方式促进人类之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史研究正处于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本刊刊发一组笔谈,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生态环境史研究日渐成为国际史坛之大宗。在我国,由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不断推展,环境史研究亦颇呈显学之势,成果颇丰,允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本刊向来支持、倡导环境史研究,以借鉴历史经验,推进跨学科研究,增进对人与自然关系之认识,用学术的方式促进人类之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史研究正处于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本刊刊发一组笔谈,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生态环境史研究日渐成为国际史坛之大宗。在我国,由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不断推展,环境史研究亦颇呈显学之势,成果颇丰,允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本刊向来支持、倡导环境史研究,以借鉴历史经验,推进跨学科研究,增进对人与自然关系之认识,用学术的方式促进人类之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史研究正处于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本刊刊发一组笔谈,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生态环境史研究日渐成为国际史坛之大宗。在我国,由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不断推展,环境史研究亦颇呈显学之势,成果颇丰,允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本刊向来支持、倡导环境史研究,以借鉴历史经验,推进跨学科研究,增进对人与自然关系之认识,用学术的方式促进人类之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史研究正处于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本刊刊发一组笔谈,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生态环境史研究日渐成为国际史坛之大宗。在我国,由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不断推展,环境史研究亦颇呈显学之势,成果颇丰,允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本刊向来支持、倡导环境史研究,以借鉴历史经验,推进跨学科研究,增进对人与自然关系之认识,用学术的方式促进人类之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史研究正处于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本刊刊发一组笔谈,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生态环境史研究日渐成为国际史坛之大宗。在我国,由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不断推展,环境史研究亦颇呈显学之势,成果颇丰,允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本刊向来支持、倡导环境史研究,以借鉴历史经验,推进跨学科研究,增进对人与自然关系之认识,用学术的方式促进人类之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史研究正处于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本刊刊发一组笔谈,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源     
杨勇 《西藏人文地理》2008,(1):15-19,I0001,20-51
长江上游正在经历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的演变,并且还在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积累隐患,像癌症病变一样不断扩展。长江的命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9.
生态移民工程是将原来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相对适宜生存的地方,首要目的就在于降低迁出地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是当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时被迫实行的扶贫迁移策略。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产生文化变迁。只有适应文化变迁的文化才能生存下来,文化的变迁导致了文化的适应。文化适应的结果是文化变迁。生态移民对民族原有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新旧文化因为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冲撞、重组、融合形成一种适应新环境的新的文化体系。文化在变迁适应中不断的创新发展。本文就粗略的探讨一下因为生态移民环境改变后文化的变迁与适应。  相似文献   

20.
李洋 《神州》2014,(14):134-13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不断启发着人类对自然的思考,是解决自然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环境恶化的趋势,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指导,提出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