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议会政治下的国会选举通常会透露出社会政治意识的走向。战后的日本议会政治,是在战前议会政治基础之上植入美国式民主政治理念,以英国式民主政治为范本确立起来的。而1949年1月日本国会大选,则可以看成是战后日本议会政治由英国式民主政治模式转为日本式民主政治的标志性选举。藉助这次选举,保守性质的政党开始确立优势地位、派阀政治出现、中间政治意识失势等战后日本社会政治诸多特征都呈现出来。研究1949年1月的日本大选,对于把握战后日本保守政治体制的形成和日本社会政治意识的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与庐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伟 《文史春秋》2009,(3):26-35
抗日战争前10年和后3年,庐山曾是国民政府的夏都,成为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蒋介石从当上北伐军总司令开始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到1949年黯然离开大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20多年,许多时候是在庐山度过的;他在这期间的许多会议、活动、决策,都在庐山上进行。因此,庐山与中国的政治风云变幻紧紧连在一起,见证了中国政治斗争的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3.
王金虎 《史学月刊》2000,(3):116-122
政治集团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期活跃于一些美国大城市的腐败政治组织。19世纪美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外国移民的大批涌入为职业政客提供了进行权利交易的大量机会和条件,导致了政治集团在很多大城市兴起。随着城市政治改革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加之美国社会的进步,政治集团逐渐失去了活动空间,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4.
以选民范围急剧扩大为主要的直接由来,中、西欧国家政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普遍转变为现代大众政治。与此相伴,公众舆论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变得显和频繁;各类(特别是殖民、经济和军事三类)利益集团积极干预甚至操纵对外政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植根于大众非理性情感、并且多半由大众传媒表述和助长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则构成欧洲及世界政治中的一大恶性力量。总之,现代大众政治的兴起是欧洲传统外交和国际政治变更的一项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651年大食首次向唐遣使。就同唐朝出现了外交上相背走向。大食的河外扩张实质上是对唐朝西域政治主权的严峻挑战。公元751年爆发怛逻斯之战。绝非一场偶然的遭遇战。而是两国间政治冲突发展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6.
当代埃及的城市边缘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第三世界城市化进程负面影响的个案研究。当代埃及的过度城市化造成了城市边缘区的出现和膨胀,加剧了城市贫困,形成城市二元结构。城市边缘区的政治参与表现为政治冷淡和人民议会选举中畸形的高投票率。城市边缘区卷入了自发性暴力和伊斯兰极端组织发动的政治暴力,直接威胁埃及的政治稳定。因此,从1993年开始,穆巴拉克政权启动“棚户区改造计划”,以从根本上遏制城市边缘区的政治暴力,维护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7.
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认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制度化缺乏是政治不稳定的内在原因,建立政党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尽管其理论存在着各种缺陷,但是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和政党制度仍然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认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制度化缺乏是政治不稳定的内在原因,建立政党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尽管其理论存在着各种缺陷,但是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和政党制度仍然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行为,体现了现代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政治参与的主体,政治参与的途径是具体参加政治运作过程。增强公民合理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基层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认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制度化缺乏是政治不稳定的内在原因,建立政党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尽管其理论存在着各种缺陷,但是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和政党制度仍然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政治文化现象和关于政治文化的探索由来已久,但一般认为"政治文化"这个概念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Gabriel Abraham Almond,1911—2002)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制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  相似文献   

12.
张芸 《神州》2011,(4X):86-87
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紧密相连,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从政治社会化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于增强社会成员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促进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从而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内化和外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张子敬 《攀登》2000,19(4):83-88
政治概念是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本文认为:政治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体为实现特定目的,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所进行的活动及所产生的关系。这一界定在政治的涵盖范围、政治主体等七个方面,有别于以往某些界定。  相似文献   

14.
张丽丽 《沧桑》2010,(2):12-13
中国政治文化是在中国这个具体的历史环境条件基础上产生的。研究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分析当今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转型期的今天,中国的政治文化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多元并存格局,即以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主导,两种亚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外来政治文化对主导型政治文化产生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琳玉 《攀登》2012,(5):27-31
科学发展离不开高效的政治沟通,政治沟通维系着政治系统的运转。在当代我国的政治发展中,政治沟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政治沟通还存在着些许不足。今后,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我国政治沟通制度,丰富政治沟通的方式,拓宽政治沟通的渠道,提高政治沟通主体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政治沟通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其他几个主要分支学科而言,政治地理学在中国发展缓慢。本文认为这主要不是由于中国缺乏政治地理研究的素材,也不单纯是由于中国缺乏研究政治的环境。从学科的角度看,有四个方面的原因束缚了政治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地理学分析尺度的下移、建设性实证研究的缺乏、相关学科理论支持不足和地理学本身"远离政治"的惯性影响。本文在粗略梳理了西方政治地理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的三个方向:城市政治地理、地方政治地理和新地缘政治学,期待中国政治地理多尺度、多样化的实证研究尽快展开。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史学家柳诒徵即指出宋代政治为土大夫政治,近年来随着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深入,认同此说的学者越来越多。尽管中国二千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土大夫政治,即以土人为骨干的专制官僚政治,但宋朝的士大夫政治无疑最典型、最有特色,因此研究宋代的土大夫政治,有助于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认识。本文就近20年来宋代土大夫政治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综述,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期推动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特别是20世纪的最后十年,全球化浪潮冲击着国际政治资源的各个领域,其中就包括对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因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全面认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资源带来的各种变化,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国际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19.
走改良之路     
2005年9月。任仲夷同志约我们几位学者漫谈改良主义。这是有关政改部分发言的综述。 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今世界潮流是市场经济、民主法治政治与科学的人文的文化。我国市场经济已初步建立,不能再走回头路,当前主要的是过政治改革关。  相似文献   

20.
李萍 《攀登》2005,24(6):55-57
政治价值是指那些为全社会所普遍认可和追求的理想政治目标和政治状态,是评价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基本标准。追求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一个政治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理想。为此,本文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借鉴和吸收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积极、合理的政治价值成分,也要不断探索人类共同追求的崇高价值取向,尽快形成转型时期的主流价值观,这就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公平与正义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