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氏钱”布天下辨析余永恒邓氏者,乃西汉文帝时幸臣邓通也。《史记·幸列傅》记有文帝的一段话:。“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於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①。《史记·平准书》也记有:“至孝文帝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  相似文献   

2.
“三形态说”“五形态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83年3月14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世长辞了。3月17日举行葬礼时,其亲密战友恩格斯致悼词。他强调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有两大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这一重大发现的具体内容指的是什么?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这个问题又尖锐地提出来了,围绕“三形态说”、“五形态说”、“三形态与五形态包容说”,展开了争论。  相似文献   

3.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仙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 这是唐代诗人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诗。慈思寺塔,即人雁塔,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外。唐代高僧玄奘创建。最初是五层,现存是一座七级方塔。据诗人“十层突兀”“四十门开”之句,似乎当时塔高十层,然而,一般的佛塔层高以单数居多,现存唐塔或建于唐以前和唐以后的塔均如此。《魏书·释老志》说:“……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当然电有双数的,如云南大理三塔,以及一些高僧墓塔等,但向来被视为特殊例子,且为数极少。那么,大雁塔为什么建成十层呢? 查《辞海·大雁塔》条云“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贮藏印度取回的经像而建。塔高5层。  相似文献   

4.
"古物"概念在中国法律中起源颇早,在中华民国时期广泛使用,是我国现行法律"文物"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重点对中国历史法律法规中"古物"概念的发展脉络作了细致勾勒,并与现行法律法规中"文物"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探讨了世界其他国家法律法规中仍在使用的"古物"概念,认为"古物"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法律概念,其关于古代文化遗物方面的合理内涵已为"文物"概念所吸收,"文物"概念在此基础有所扩充和发展,更加适合当今形势下文物保护及管理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时至今日,《何梅协定》之有无以及如何看待这一协定,无论是大陆、台湾还是日本的史学界,依然歧议纷呈。因此,有必要将《塘沽协定》及“何梅协定”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以求得出一个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说“三女为粲”之“粲”本字为“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三体等位会意字“形三以示其多”的基本原则和三体等位会意字意义蕴涵中形体意义和属性意义的职能分配规律,得出“粲”的本字应该是“姦”。  相似文献   

7.
南朝齐梁人刘勰所著《文心雕龙》的《史传》,为我国最早的一篇系统的史学理论文字。《史传》所论“素心”之说,论及史家的思想修养,很有见地,但有的版本将“素心”作“素臣”,故没能引起史学界的足够重视,深论之文也不多见。兹对“素心”与“素臣”作出分辨,并分析其在中国史学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的成立,给受压迫的国家和人民树立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榜样。1918年春夏间,孙中山致电列宁,祝贺十月革命的成功,表达了对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往。1924年1月,列宁逝世的噩耗传来时,正值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向大会提出了《哀悼列宁提案》。2月24日,孙中山出席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的追悼列宁大会,视列宁为同志,称赞列宁为“国友人师”。  相似文献   

9.
在殷墟发掘以前,王国维先生曾提出“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研究院讲义,1925年述学社《国学月刊》;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给中国史学开辟了一条新路。所谓“二重证据法”,就是把地下出土的古文字资料与古文献相结合,相互印证,相互说明,以解决学术上的疑难问题。殷墟发掘以后,此法仍然可以使用,只是扩大了范围,把地下的考古材料(包括古代文字在内)与古代文献相结合,以研究中国考古与中国古代历史。  相似文献   

10.
陈寿修史“多所回护”说辨析徐大英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六中说:"陈寿作《魏本纪》,多所回护",并认为"自《三国志·魏纪》创为回护之法,历代本纪遂皆奉以为式。"赵氏的这一观点产生后,对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诚然赵氏对陈寿的所谓回护法,也作了客观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1908年初,宋教仁为援助清政府对日谈判,曾请求清政府支款购买相关历史证据,后来却自承有“欺诈之罪”.至今也仍有学人据此断定宋氏确曾进行了“诈骗”.然而,在考察宋氏在当时的所思所虑所行以及其在当时的处境之后,不难发现,这很可能只是其一时的故意之说.  相似文献   

12.
英国人盂席斯的著作《1421:中国发现世界》提出郑和船队于1421年-1423年发现美洲并实现环球航行的观点,书内列举了很多证据,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哥伦布西航时带着表示了美洲的地图启航的。而这地图是据郑和船队的航海资料绘制的。笔者不同意此说法,本文对此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13.
顾莉丹、汪少华先生《说"珽"之形制》一文论述一个古代的重要礼器"珽","珽"也叫大圭,因为事关皇家礼制,因而历来重视。文献所见之"珽",始见于《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方如椎头"说法解释"终葵首"为方形,传统的大致承袭此说。《新定三礼图》据此给出了方头略似榔头的图形。但是这种形状的圭从未见于考古发现,传世文献记载常常与考古报告相背,引起对传统文献内容的怀疑和轻视,这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问题出在对于"椎"的描写,考古出土的椎首常态是圆柱形、椭圆形或腰鼓形,而非方形,虽然有平首圭,形制亦与经学家所说不同。本文在正确释读传统经学文献后,作出了合理的训释。同时调查了大量考古实物、汉代画像石图形资料,给人以较为可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秦甫一统便"收天下之兵",至今学界对此仍看法不一。究其原因,是文献自身抵牾严重。事实上,秦廷收兵实与其"堕名城"之举紧密相关,只因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的书写中割裂了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得收兵事件的真实面貌掩于迷雾之中。秦"收天下之兵"实则在关东"毁郡县城,铄其兵",旨在堕毁山东诸侯依恃名城要地构筑的御秦防线,且一并收毁或整顿其中的武库储兵。秦廷此举,仅限于东方新地,并未牵涉关中本土,也未达到全面整合民间武力的程度。它意在调整东方的防御体系,这与秦的战略重心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何流 《东南文化》2014,(1):17-22
"文物"、"文化遗产"是文物行业的基础术语,但现时经常出现对两个词的交叉混用现象,引起认识的混乱。有必要从术语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文物"、"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形成追根溯源,探查其对应术语的发展过程,厘清不同语言概念的对应和协调关系,辨析"文物"、"文化遗产"和相关术语的应用范围和特性,这一研究可促进行业内外对术语"文物"、"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和使用。  相似文献   

16.
17.
说唐代“惧内”之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惧内,俗称怕妇,在男女平等的当今时代,人们以此为谑语,并不以为然。殊不知在男尊女卑的夫权社会也存在惧内现象。尤其是在唐代,惧内之风忒盛,几乎成为上层社会男子中流行的通病。  相似文献   

18.
说“卢怪李洵早年读明末小说《醒世恒言》中"卢太学诗酒傲王侯"一卷,觉得对卢其人,虽然加上不少小说家的煊染、夸张,把卢的气质、性格与生活写得活灵活现,应是一篇好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在《明史》中有传。《醒世恒言》的作者写卢与史传,大致相同。《明史》卢传...  相似文献   

19.
张绪山 《炎黄春秋》2007,(1):78-80,64
中国是重视“传统”的国度。在数千年历史演化进程中,许多东西被作为“传统”保留下来,演化为国人文化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而优则仕”作为这样的“传统”之一,既是一种有形的习惯,又是一种无形的信仰。这种传统支配中国人的生活观念达两千余年而长盛不衰,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我民族社会政治的影响可谓深远且巨大。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乾嘉时期,考据学风靡学界,汉学成为正宗,一时聪明才智之士,咸趋此途。惠栋标汉帜于吴,戴震集大成于皖。然其治学宗旨相同,故于清代,未以吴、皖分之,亦未以流派别之。至近代章太炎、梁启超二大师以“吴学”、“皖学”分称,遂影响至今。当代一些著名学者,论乾嘉学派,言必称“吴派”、“皖派”。名家之论,如草上之风,风行草偃,几乎所有论及清代学术的著述,乃至教科书,于乾嘉考据学,皆有“吴派”、“皖派”之分,似乎已成定论。但仔细察来,此等分法,于事实甚为不符,更无科学根据,乾嘉考据之学,何“吴派”、“皖派”之有?因此,有必要与之商榷,予以辨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