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十三陵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都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陵墓。就文献记载和迄今为止的发掘情况来看,以明代的陵墓保存得较为完整。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第三个皇帝明成祖即位后,迁都北京,从成祖到崇祯共历十四个皇帝,除第七个皇帝(明代宗朱祁钰)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外,其余十三个皇帝,都葬在北京西北五十公里的昌平县天寿山,统称为"明十三陵"。  相似文献   

2.
明十三陵 沧桑回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麓,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从1409年开始营建长陵,到清初建造思陵,十三陵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建设。其陵寝建筑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保存较为完整。陵区内共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除皇帝陵外,陵区内还有明朝皇妃墓7座,太监墓1座,以及行宫、神宫监、祠祭署等若干附属建筑。十三陵具有陵区建筑整体性突出,陵寝建筑制度独具风貌,自然环境幽稚壮观,保存较完好等特点。其历史遗存不仅是研究明朝陵寝制度,丧葬典制,祭祀礼仪,  相似文献   

3.
《旅游》2003,(9)
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忧秀范例,既沿袭了前朝制度,又有创新,并对清朝的陵寝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记载着明  相似文献   

4.
在定陵西南约2公里处的苏山脚下,有一处坟园,占地2万余平方米。门东向,门楼保存基本完好。坟园呈人头状靶形,前寝方形,后部两边内收呈半圆形。四周围墙保存完好,东西通长197.80米,南北宽138.50米。门3重。园寝前部原建有享殿和两庑配殿。享殿面阔5间,进深3间,柱础石保存完好。后部建照避一座,宽5.1米,厚0.3米,高2.1米,下部是以绿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错综复杂,历朝历代对待前朝陵寝的决策性举措同时增加了其演变进程的多样性,清乾隆五十年对明十三陵的修葺即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20世纪80年代初天津大学首次发现乾隆皇帝希望嘉庆皇帝参照明长陵建造清裕陵大碑楼的谕旨,胡汉生依此线索开始追踪乾隆朝修葺明陵档案,2007年,王茹茹、张胜强为完成明永陵、明定陵建筑工程的全案研究,发掘到乾隆朝“呈十三陵汇总地盘图总平面图”。本文即在前述基础上,详细汇集整理相关文献、档案,深入解读“呈十三陵汇总地盘图”,全面梳理乾隆五十年修葺工程的来龙去脉,还原历史史实,并结合测绘勘查,详考《帝陵图说》《昌平山水记》,以探明明十三陵各主体建筑之真实形制。  相似文献   

6.
赵晓红 《丝绸之路》2009,(17):21-23
说起明十三陵,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天寿山的13座明代的帝王陵,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西安长安区的少陵原上也有一处规模不小的明十三陵。  相似文献   

7.
正自陈东原于1932年在《学风》上刊载"教育史话之五"阐述辽朝科举与教育算起,学界对辽朝教育史研究几近90年,但真正将辽朝教育史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则是近30年来的事情,以陈述于1987年发表《辽代教育史论证》(《辽金史论集》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为标志。尔后,国内外学界陆续发表多篇辽朝  相似文献   

8.
谢田 《世界遗产》2014,(8):64-71
北京城的北边是一片上风上水的宝地。明朝从开国太祖朱元璋,到亡国的崇祯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除了太祖葬在南京明孝陵,建文帝不知所踪,景泰帝葬在玉泉山,其他的都葬在这40平方公里的山青水秀中。可以说,有明一代,277年,几乎所有的往事,都埋藏于此。六百年来,这片陵区历经兴废,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传奇。皇陵肇造公元1407年夏天,大明天子朱棣的正妻徐皇后在南京驾崩。皇后去世,自然要修建陵寝,而且根据帝后合葬的礼法,这个陵寝也会为皇帝所用。  相似文献   

9.
明代皇陵共有六处,即:祖陵、皇陵、孝陵、十三陵、显陵、景帝陵。其所葬者包括生前未称帝死后追认的。 祖陵,在江苏泗洪县。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后,立即追尊高祖、曾祖、祖父为皇帝。并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命皇太子朱标率大臣赴祖籍泗州(今江苏省泗洪)城北杨家墩建造陵墓,将三代帝、后的衣冠葬于此,即明祖陵。 皇陵,在安徽凤阳。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园,在神道口之南有一高大的石碑,碑额篆刻“大明皇陵之碑”,其碑文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 孝陵,位于南京钟山之阳,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规模宏大。 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县。是自明代第三帝  相似文献   

10.
明十三陵是北京昌平重要的历史遗迹,明代以来昌平地方志中关于明十三陵的书写方式和内容各有不同,由此建构起来的明十三陵的历史角色也不断发生变化。明代方志将明陵视为王朝的根本重地,期望国祚永昌。清初的明遗民把明十三陵作为明朝的象征,寄托对故国的怀念。清初的官方志书将明十三陵看作前朝遗迹,其书写强调清廷对明陵的保护,借以宣扬清朝的厚德仁义,从而维护其统治,清后期方志中这种思想逐渐减弱。新方志则将明十三陵视为文化遗产,其书写凸显其文化遗产价值,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明十三陵的角色转变是由于书写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个人立场和思想意识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胡芳 《神州》2012,(24):2
历来关于佛教与宫体诗是否有关系、佛教又从哪些方面影响了宫体诗的论争从未停止。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梳理了讨论佛教与宫体诗关系的观点,由此得出,宫体诗出现在齐梁时期,并不是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12.
13.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学界在西北边疆史地文献整理、西北边疆经略与边疆管理、西北边疆民族史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研究路径,全面、系统、综合地研究西北边疆财政、边疆民生、边疆生态、边疆地区"内地化"进程、边疆民族地区对国家认同等问题,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需要认真对待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今天来参加中国民俗史六卷本的首发式暨研讨会,回顾钟老所走过的学术人生,既感高兴,也感到沉重。我想说:钟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3年治学生涯中,对民俗学学科发展所作的贡献主要靠1970年代末至去世前的这20多年时间。  相似文献   

15.
宋元时期外销瓷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外销瓷的研究逐步走成系统化、成熟化。本文将我国宋元外销瓷的研究史分为两个阶段,并对这两个阶段的研究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作了简要的评价。同时,对于瓷器外销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寝,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2003年7月3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明孝陵经审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一、材料·观点·方法:孝陵百年研究史略。王焕镳《明孝陵志》(南京钟山书局,1934年)是最初对孝陵进行系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帝王陵寝专志。全书围绕明孝陵锐意穷搜文献近二百种,分"形胜""规制"  相似文献   

17.
正钱庄(银号)①是中国明朝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传统金融机构。早期的钱庄业经营以银钱兑换为主要业务,发展到近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具有多重功能的综合金融机构,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四百年的时间。近代开埠之后,钱庄被外国人称为"native bank"或"old-style bank",在国内商品交易以及外国商品的输入和中国土产输出的对外贸易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资金融通作用。钱庄业在票号衰落以后迅速发展,与民资银行、外资银行逐渐形成了三  相似文献   

18.
正从中国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当代学者对史学通俗化研究所投入的热情及所取得的成果,是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所没有的。回顾与反思当代史学通俗化研究的道路,我们发现这一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概念模糊到概念清晰,由学科附庸到学科自觉的发展过程。首先,当代学者对史学通俗化的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从理论上解决了史学通俗  相似文献   

19.
正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也是上古史和早期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甲骨文发现120年来,相关研究方兴未艾。甲骨材料中有若干关于四方名和四方风名的记载,与传世文献可互相参证,对商代史研究有重大意义。运用地下材料印证纸上材料古已有之,宋代和清代学者用金石资料考证古史所获颇多。王国维在既有传统的基础上综合近代西方的科学方法,发展出了"二重证据法",核心理念即运用出土史料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包括用出土史料(出土文献、古器物等)印证传世文献的部分实录性、用传世文献阐明出土史料的内容两个方面,对古史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妇女史研究是历史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等学科的重要课题,特别是社会性别理论引入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开展。商周妇女/性别史研究论题近几十年来也有了较大的拓展,包括姓氏制度、婚姻制度、性别制度、女性身份、角色、地位、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以及性别构成、性别差异、两性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研究趋于细化,微观与个案研究随着新材料的出现日益增多。不过,相较于秦汉以后,商周妇女史研究明显薄弱,研究视角和范畴也较为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