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学者治经学时较为注重考据古史、探讨古代典章制度,在涉及周代宗法制度相关问题的研究上,这一治学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清人对周代宗法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宗法的由来、宗法的作用和影响、宗法的本质内涵、宗统与君统的关系、宗法制度中别子等相关范畴、礼书中有关宗法制度的记载、宗盟以及封建问题等等,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为当前周代宗法制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提供重要补充。此外,清人著述中对于古史的阐释内容可为探讨清代学术特点、思想和近代以来中国新史学的发展脉络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理论为指导,将宗法制度的研究,与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紧密联系起来,挖掘宗法制度所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使这门古老的学问,获得了重大的突破.体例上一改单向直叙的程式,既有纵向的宗法编年史,又有横向的区域宗法比较研究.作者对宗法定义、宗法与土地制度、宗亲观念的内涵、宗君合一、秦国的祖先崇拜、周代两种不同的宗  相似文献   

3.
《仪礼·丧服》所体现的周代宗法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鼎 《史学集刊》2002,(4):14-20
周人所创制的宗法制度与丧服制度是相辅而行、互为表里的。我们可依据《仪礼·丧服》所记载的丧服制度 ,对周代宗法制度的内涵和精神进行分析和论述 ,尤其是根据“天子诸侯绝期”的服制规定 ,对“宗统”与“君统”的关系这一聚讼不已的老大难问题作出新的探讨 ,进而论证“君统”与“宗统”相分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祭祀在周代是国家的重要事务。在国家举行的不同种类的祭祀中,郊天之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郊天之祭,对认识周代宗教生活的特点以及祭祀活动的实质都是必要的。本文着重从周代天的神性、郊天之祭的礼仪特点和社会作用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封建经师以及当代一些迷信经师学说的学,不谈或不承认秦汉至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宗法制度,这是把《礼记》所述的宗法看成周代宗法,看成中国古代唯一的宗法的结果。这种观点目前虽已为多数学所不采,但仍有一些学信奉。我们前已论过,从秦汉至近代,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世界古代多数民族中都存在过宗法制度,不过其形态特点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6.
冯盛国 《文博》2009,(1):59-63
周代社会当中礼仪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周代社会的结构一致,周代礼仪也呈现出等级性的特征。通过对周代礼仪等级性元素的梳理,周代礼仪的本质特征-等级性特征就会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7.
宴飨礼是周代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场合的具体礼仪细节有所不同,但普遍施行于上层贵族,甚至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宴飨礼的功能性,包括亲宗、敬友、安宾、乐民四部分.从同宗到民众,从同姓到异姓,宴飨影响所及体现出周人交往圈络的多元化,也表明在宗法制度下,周人的交往具有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的属性.  相似文献   

8.
在周代诸封国中,宋虽然只能算是一个中等国家,但其国祚绵延七个多世纪之久,政治影响又十分广泛,所以说它的地位实际上是在一般中等国家之上的。考察宋国历史发展对于研究周代社会结构情况具有一定意义。由于论者对此罕有所论,所以今试作探讨,以求引玉。  相似文献   

9.
《礼记》、《公羊传》、《穀梁传》所载周代庙制的内容不一,多所抵牾,概括其要点,则为四级(或五级)庙数和毁庙规则。考察《左传》,可知春秋庙制的特点是:庙数分为二级,天子、诸侯是一祖一庙,大夫则诸祖共一庙;无毁庙制度。古今学者多认为春秋无毁庙的"现象"异于西周庙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当毁未毁说、合理变更说、昭穆计数说和变例说。联系周代宗法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政治需要和经济因素考察,可以判断春秋庙制是对西周庙制的继承而不是违背,周代庙制存在于适合其生长的文化沃壤中。  相似文献   

10.
周代是我国古代砖瓦材料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砖瓦生产中,窑炉是最重要的技术基础之一,故对砖瓦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周代砖瓦窑进行了考古类型学研究,并对该时期不同阶段所使用的砖瓦窑的型制和结构特点、砖瓦窑的建筑方式、砖瓦生产专业化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丁鼎 《民俗研究》2002,(3):90-103
人们往往将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并称为三代.不过,较之夏商二代,周代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巨大变革.王国维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①此诚为不刊之论.<仪礼·丧服>篇所记载的丧服制度就是与周代宗法制度相辅而行、互为表里的.周人所创制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宗法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伦理观念均在<仪礼·丧服>中有深刻而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杞国史地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周代杞国史地的对比研究,论证了周代杞国不宜再分为“殷杞”、“周杞”或是“夏杞”、“夷杞”,而应该把杞作为一个国家来对待。同时也对商代、周代杞国的地望、迁移及迁移中的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3.
试论周代庶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杨英引言关于周代庶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生活方式的研究,是先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因为对周代庶人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对于周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认识,是跟周代社会形态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关于庶人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宗法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至周代已相当完备了。这是一种维系古代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周王称天子,为天下之大宗,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集政权、神权、族权、夫权于一身。分封各地的诸侯拥有封地一方的大权,相对于周天子则为小宗,却又是一方之大宗。诸侯所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西周王后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金文中记录的西周王后事迹,其范围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王室祭典及生活礼仪等西周国家事务的各个重大方面,与文献记录的周代妇女形象迥异。相关记录表明王后在西周权力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权力不止源自与周王的私人关系,国家事务中具体的职责分工或是其权力的法理性来源。王后相关课题的研究对深化王后在西周国家事务中的角色及以其为代表的西周贵族妇女地位的认识,意义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6.
考察客家宗族的现代变迁必然须从梳理其传统宗族生活形态着手。宗族现象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一个衍生物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周王朝建立的宗法制度,这种宗法制度将宗族设置成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而宗族作为一个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团体,又延续着与封建王国相似的组织结构:在宗族内部,嫡长子世袭为宗子;宗族之间与宗族之中按血缘辈分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历史上,宗族作为调整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和组织,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在封建国家与农民个体之间起着一种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周人制礼作乐,以五声八音为乐,将礼制与乐制相结合,通过礼乐进一步对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分配、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整合,将其制度化与程序化,并与宗法分封制相辅相成,形成一套完备的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体系。编钟作为周代礼乐制度重要的物化形式之一,能够从本质上揭示出周代社会权力运行的基本模式和普遍社会思想理念,进一步揭示两周礼乐文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周代宗法制度中大宗宗子如果没有亲生子,便需要从同族中收养族人之"支子"为自己的继承人,这就是西周宗法制度中的大宗"收族"现象。■不叔卣铭叙述■不族邦首领亦即大宗宗子没有儿子,■不叔■继承■不族邦大宗宗子,以"邦子"的身份成为族邦大宗宗子的继承人。臣谏簋铭文中臣谏因为自己儿子已亡,就把同母弟引庸的长子焂上报邢侯和周王,令焂继承自己的职位;在焂卣铭中,臣谏已被周王封为軝侯,原来被臣谏收养的侄子也就成了侯爵的法定继承人;焂卣铭还说明,因为亲生之子焂已过继给兄长,叔■父与亲生之子焂之间的关系也就淡化了。西周金文■不叔卣、臣谏簋、焂卣记载了大宗宗子收养"支子"为继承人的现象,为我们研究西周宗法制度下大宗"收族"现象提供了确凿而生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化的核心是儒学思想和宗法化的结合,都以周代为其肇源时期,可以说周代明是两千多年封建明的渊源。在周代(主要指西周)明中,孝和友的道德习俗不仅贯彻于家庭、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而且渗入到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的根本制度之中,因此,西周明是以孝友为核心的明,这是世界古代各国所仅见的。研究西周孝友明,对于进一步解剖西周社会性质和整个中国古代明的特殊性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周代和秦代是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朝代。周代历年八百,是中国所有王朝中时间最长的,周代留下了如《五经》、《论语》等重要的化典籍,产生了如周公、孔子、孟子等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可以说是我国化的奠基时期。秦代统一中国仅十五年,虽是统一王朝中时间最短的,但秦代却开创了我国专制主义统一国家的基本制度,并留下了一些至今仍有争议的历史疑案,成为后人瞩目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