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末民初以来,面对国家危亡的局势,许多知识分子通过“中华民族”话语和历史书写,推动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其中,顾颉刚的民族史编撰思想尤其具有典型意义。顾颉刚最初只希望做与实用和政治无关的学问,其古史辨致力于打破中国“民族出于一元”的神话,这无疑与当时已兴起的中华民族话语相抵牾;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亡之际,他自觉地转向救亡图存和民族边疆现实问题的研究,并在反思其疑古立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强调以此理论为核心编撰中国通史和民族史,纠正古史材料“言分化有余,言团结不足”的偏颇,以历史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尽管顾颉刚的中国通史和民族史编撰事业并未完成,但其民族史编撰思想及理论自觉意识,对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史是研究中国民族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包括民族史学理论、中国民族通史、地区民族史与族别史等。一百多年来,作为地区民族史与族别史的西夏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民族史学。10 3 8年至12 2 7年在西北地区由党项羌为主体民族所建立的大夏国(即西夏) ,统辖区域在今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建都兴庆府(今银川) ,曾长期与宋、辽、金对峙,面积最大时达80余万平方公里。作为游牧民族的党项羌建立西夏国后,积极吸收先进文明,发展农业经济,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实现了西北地区的局部统一,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相似文献   

3.
考古学文化是特定时空民族或族群共同体的物化遗存,是观察、研究史前与古代族群时空关系的最重要手段,民族史、文化史的探索是考古学研究的最重要任务之一①。在近百年中国学术史上,考古学对于新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通过史前、上古考古学文化的发现、梳理,重构中华民族起源与形成的早期历史,重构中国民族史的基础框架。从严文明先生中国史前文化的“重瓣花朵”结构的描绘,到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集中体现了考古学对于中国民族史、文化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唐嘉弘教授从事民族史研究和先秦史教学40年,是我国在民族史、先秦史这个领域一位有成就的学者。最近,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古代民族研究》一书。全书精选了他的28篇论文(其中有5篇是他和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教授合写的),约40万字。这是我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5.
<正>2023年12月15-17日,“2023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主办。因天气和交通原因,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世界各地5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杂志的110余位学者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6.
2020年10月24日,由北京市历史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共同举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学学术前沿论坛在京师大厦隆重召开。国家民委研究室副主任温军,国家民委研究室基地工作处处长刘元如,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历史学院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首席专家晁福林,历史学院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主任郑师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双林。  相似文献   

7.
藏族是我国众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据1978年的统计,人口约345万,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几个省区,其中主要聚居西藏高原。藏族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民族文化中高度发展和古老而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一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从很早就形成了专门的领域,即“藏学”研究。在有关藏族民族史的研究中,有许多讨论藏族起源问题,并一向存在诸多见解。据有些学者的归纳,大致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先秦至南北朝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初起。唐宋辽夏金少数民族史学全面展开,各民族史家以民族文字撰写出多种体裁民族史学著述。元明清少数民族史学兴盛,思想独特,制度完备,成就斐然,推动中国古代史学走到巅峰。20世纪少数民族史学全面开拓、充分发展和走向全盛。前期,多部民族史确立民族史学初步框架,出现翦伯赞、白寿彝等民族史家群体,民族调查和民族文献整理取得成绩。后期,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出版意义深远,理论探求、学术研究全面展开,少数民族学者走上民族史学研究前沿,民族史学繁盛。傲视全球的中国史学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民族史学会、贵州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0月28日至29日在贵阳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市区的45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位学者围绕"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此次研讨会包括主题报告和分组讨论两部分内容。主题报告由烟台大学崔明德教授主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12月17-18日,“2022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主办,计有6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杂志的120余位学者与会。会议论题多元,范围所及,既有对历史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切,也有对中外史学发展历程及其所反映之时代特点的探讨,还有关于具体史家、史著、史学观点、史学思潮与流派的研究。现将会议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贽 《攀登》2022,(6):32-38
新时代,党中央把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工作要求纳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基本内容,以及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就是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奠定坚实可靠的民族主体政治保障。正确把握该理论创新,需要全面总结和分析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经验,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创新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时代性、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现代化的长期性,以及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关键性,从而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和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于2004年11月14—17日在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市隆重举行。来自北京、江苏、上海、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台湾等省市以及美国、日本的7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并就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热烈的讨论。1.百越史研究的学术史与方法论。蒋炳钊《百年回眸——20世纪百越民族史研究概述》、王文光《百越民族史整体研究述论》、吴小平《文化结构理论在考古学上的应用》是这方…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6日至10月11日在云南大学召开.会议期间,代表们主要围绕当代中国民族史学的任务、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历代中央王朝的民族政策评价以及加强对近代和当代民族史的研究等三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不少代表认为解放后30多年民族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近10年来民族史的研究最繁荣。出版的少数民族专史、古代民族史、地区民族史、少数民族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宗教史等共200余部,发表论文1万多篇。此外,近年来出版的中国通史、专史、大百科全书、各类辞书、教科书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民族史的内容,反映了民族史研究的新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1月3日至4日,由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海南省南海区域文化研究基地承办的"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环南海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市召开。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及20余所科研机构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唐嘉弘教授所著《中国古代民族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是一部研究中国民族史的专著,涉及面颇广,探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广大地区内的许多古代民族的源起、流布、融合、文化特点及其历史地位等;在时间上,上自先秦,下迄明清,全书约40余万言。应当说,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民族史研究的丰硕成果。中国古代民族史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历史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族史的研究与其他学科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们认为民族史深入研究中还存在着值得思考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应该是继续深入细致地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因此,我们想就这一关键问题谈一点看法。 启示 中国民族史史学会1983年4月成立以后,民族史的研究和学术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老一辈民族史学者精神焕发,中青年民族史工作者奋力向上,民族史研究的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表现在:无论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族别史,还是各地区的民族史,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史以及民族关系史的研究都有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7月27—28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青海师范大学主办,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黄河文化研究院承办的"西北早期区域史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青海西宁召开。全国百余位与会学者对提交的90篇论文,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勘  相似文献   

18.
北洋军阀是近代中国的一股特殊政治力量,它移植了西方现代国家制度,为中华民族构建奠定了基础性的政治框架。北洋政府延续与维系了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肯定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其内部多样性,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框架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与整合,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凝聚力。同时,这一时期也暴露了中华民族构建过程中的深层困境,如民主制度流于表象,民族文化内在冲突等。北洋军阀及其移植的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无力应对这种困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权威性领导主体——集权化政党。这说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道路应该是多元和多样的,应符合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发展现状。这也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需要为内在动力的实践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和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上赋“权”、经济上赋“利”、精神上赋“能”,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多层次的现实需要,以此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和国家重要会议中多次强调的一个核心思想理念,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和国家建设的方向和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内涵丰厚、意义深远的理论概念,已在学界引起一轮新的研究热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意义,应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内涵的逻辑思路,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内涵和意识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从话语体系、意识引导、民族心理和认同教育等主要方面协力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