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6世纪的隆庆开海,解除了持续多年的海禁制度,让中国商人得以合法出洋贸易,有效推动了中国与国际特别是周边国市场的融通。清朝在定鼎中原后,为遏制沿海地区反清势力,也短暂施行过海禁,并历经“南洋禁海令”的波折,但中国商人的海外贸易发展没有彻底停下步伐。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洋钱”特别是白银不断从海外流入,使中国成为前近代全球的白银流入中心,扩充了中国市场的白银存量,为明清时期的白银货币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李鹏飞 《沧桑》2009,(6):24-25
明代中后期,白银开始成为通用货币,整个社会对白银产生了迫切而巨大的需求。由于中国白银产量有限,所以向海外寻求白银就成为当时获取白银的重要途径。而这一时期,海禁的解除、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东来贸易,使中国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而海外的白银也因此大量流入中国。  相似文献   

3.
正明朝初年的货币流通经过初期的短暂修复后,便进入厉行"大明宝钞"的阶段。然而,及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逃不出"30宿命"[1],纸币大幅贬值。结果,正统元年(1636)白银的官方税收使用,便进入"用银废钞"的货币结构重组阶段。进入"白银时代"的明清中国,各种货币形态角力竞争的结果是出现了作为主导货币的白银(通过"赋役纳银化"改革实现)、铜钱与民间自律货币包括民间纸币(票据)并存互补流通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后期,尤其是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以后,白银象潮水一样大量流入中国。这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重大社会经济现象,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人们对这个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即是对这一问题所作的初步探讨。一在隆庆以前,由于明王朝厉行海禁,私人海外贸易为非法,在走私贸易中虽然出现了白银内流的趋势,但还不是大量的。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的近80年间,随着私人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  相似文献   

5.
正白银伴随着明代嘉靖以后的赋役制度改革取得了主导货币地位。万历六年(1578)《万历会计录》的编撰,标志着传统中国进入"白银时代"。然而,白银货币时代的到来,并不像今天"一国一通货"的货币制度,实现货币一元化的形态,而是白银、铜钱和民间私人纸币并存互补的流通格局。白银作为货币所展示出来的功能,对于不同社会经济主体(不同阶层)、不同市场领域产生了不同影响:作为财政税收手段的白银,在社会财富再分配  相似文献   

6.
正明清货币交易复杂,一般认为,明代货币包括银、钞、制钱。明代中期白银成为实际的主要货币,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货币选择过程,最终白银货币化在明代得以确立~([1])。清代继承实施银两为本位的银、铜平行货币制度,白银与铜质货币是货币体系中的主要存在。传统银两在明清时期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变化。徽州作为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地域,货币的具体使用情况有着自身的特色与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十六世纪初以前,约于明代中期,主张“贡舶贸易”与“进贡通市”(《明史·日本传》卷322),郑和八下西洋,在贸易、外文、军事等方面,刚柔相济,恩威兼施,但至清初,则一反明代所为,奉行“海禁”政策,“片板不准下海”,海外贸易,一蹶不振。直至1684年,康熙独具灼见,海禁始开,钦定广州、漳州、宁波、  相似文献   

8.
蓝鼎元是清代前期著名学者,他的著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经世思想。他主张加强海防,肃清海盗;开放海禁,足民裕国;开发和治理宝岛台湾,增强国家的海洋防卫力量;实行海运,发展海洋贸易等。蓝鼎元的海洋经世思想是从海洋寻求发展国计民生的方法,他以海洋思维来考察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从海洋视角来寻求中国发展的方向,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明代白银货币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民间与官府、白银与纸币和铜币的博弈中造就的。白银在民间的普遍使用与供给的大幅增长共同促进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从民间开始的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冲击着明代的货币制度,最终政府不得不以法令的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明代中国产银数量虽有所提高,但远不足以满足货币化的需求。明政府被迫开放海上贸易。在贸易顺差与套汇的双重作用下,巨额海外白银流入国内,满足了不断扩大的白银货币需求。  相似文献   

10.
明初厉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与海禁政策相对应的是由官方控制的以“朝贡”形式进行的朝贡贸易。自古以来,“朝贡”一词包含有外交和贸易两种含义。国家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一切都通过朝贡的形式表现出来。从官方角度来说,朝贡体系下的朝贡贸易是唯一可行的外贸形式。有学将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制度比作“明朝对外政策的两大支柱”。虽然朝廷厉行海禁,但东南沿海人民历来以海为田,加上历史上早已形成的联系,仍有为数不少的人流寓海外。这些聚集在东南亚的早期华侨身处严厉的海禁政策和生存需要的两难境地,他们积极地寻找着因应策略。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经历了我国海外贸易由盛转衰的主要过程.福建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在明代的海外贸易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按照明代海外贸易的发展过程,分三个时期对明代福建的海外贸易作一初步的论述.一、朝贡贸易时期明太祖立国初,为了防止海内外反抗势力相互勾结,危及其新建立的明王朝;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和垄断,招来海外诸国入明朝贡,实行了一种特殊的海外贸易政策.即对内实行严厉的海禁,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对外实行“朝贡贸易”,准许海外诸国以朝贡的名义随带货物,由官方给价收买.明初沿袭了宋元时刻的做法,在朝贡船舶经常出入的宁波、泉州、广州三地设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统治阶级的传统经济政策,历朝无不用法律强制推行这一政策。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又发展为在对外贸易上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其中以嘉靖年间的海禁最为严厉,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较为深远。本文拟从统治阶级运用法律推行海禁的角度进行论述。一统治阶级为什么要实行海禁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无论是农村中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还是城市中的手工业  相似文献   

13.
正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在货币制度的建设上,经历了政府层面力主用钞,禁钱禁银到钞法不行的过程。与此相应,从临近东南沿海对外走私贸易地区的南方开始,民间市场自发推升并形成白银成为主导货币,铜钱成为民间自律货币的格局,最终驱使帝制中国以1581年一条鞭法为标志迈入白银货币时代。货币形态的选择既是时代需求基于货币形态的特质对特定货币形式的辨识,也是特定国内和国际情势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货币形式提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笔者在做"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课题时,曾以《丝路贸易与中国古代白银货币》~([1])为题发表了一篇文章,首度提出中国古代早期没有白银货币的论断。阐述这一观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所谓春秋的"银空首布"、战国的"银贝"和西汉的"白金三品"。限于文章的主题,笔者在上文中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详细展开论述。一个时期以来,伴随着笔者对中国货币起源与早期货币问题的深入思考,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对我国早期白银货币问题作进一步之论述,遂撰此文。  相似文献   

15.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自商周至清,在三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古钱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至隋时期、唐至明清时期。与世界各国古钱币相比较,中国古钱币除具备货币的基本职能外,还有独特的道德思想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使宋元以来潮汕地区的私人海上贸易得不到正常的进行,从而引起潮汕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潮汕人为了谋生.不惧禁令,入海为盗。酿成了潮汕沿海地区长达几百年的海寇之乱。本文试就明清时期潮汕地区海盗现象的产生原因、性质、历史影响等问题作粗浅的探讨。诚在抛砖引玉,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清朝初期,顺治帝开始调整对日政策,采取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力图将日本纳入其宗藩体系之内。在对日海外贸易方面,这一时期并未厉行海禁,而是允许拥有政府执照的商船前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贩买铜斤或者一些政府急需的物品。这一时期的对日贸易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清朝以后的海外贸易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白银需求在刺激全球白银生产、促成第一个全球贸易体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世界学者所公认。16-19世纪,中国的商业蓬勃发展离不开外国进口白银,起初源自日本,但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在这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拉美白银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随中国经济、全球贸易的节奏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追溯了这些变化,直至源自西班牙比索的新的货币单位"元"的诞生。  相似文献   

19.
黄永豪著《米谷贸易与货币体制:20世纪初年湖南的经济衰颓》是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从世界经济来看,自19世纪70年代起国际白银价格下跌,促进各国贸易增长,中国虽然贸易增长但经济却日渐衰败,黄著以湖南为例重构了此种状况形成的历史过程。该书尝试通过对区域经济史的整体研究,回答世界经济史学术脉络下的问题。循此研究视角,黄著对禁止米谷出口、近代湖南航运发展、地方财政以及货币体制等问题做了新的阐释,从不同角度推进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黄著虽有可改进之处,但其对区域经济史进行整体研究的尝试,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20.
根据朝鲜李朝的《备边司誊录》记载的明朝林成商船、清朝黄宗礼商船的珍贵资料,说明从明朝后期至清朝中期,福建商船单船的货物资本在白银两千两至一万两之间。绘于明清时期的日本"唐船图"表明,清朝中期赴日本贸易的福船中,有船长43米的大型福船"金全腾号"。文中辑录有关闽商与福船的海外资料,在国内少见介绍,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