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东铁路的建设,开辟了哈尔滨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而近代哈尔滨民族金融业的发展相当繁荣,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行业组成的金融体系,使哈尔滨一跃成为东北北部的金融中心。民族金融业在哈尔滨近代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代哈尔滨民族金融业的发展,也初具现代金融业的雏形。  相似文献   

2.
办理存款放款及款项汇兑,从事信用中介的金融活动,历来是邮政部门的主要业务之一。中国在1866年(清同治5年)创办近代邮政,1911年(宣统3年)实现邮政专业化的进程里,于1898年(光绪24年)开办邮政汇兑、1919年(民国8年)开办邮政储金业务,已经初步打开了储汇工作的局面。其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邮政业务点的广泛建立,逐步在全国范围内铺设起邮政储汇网。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系统,依靠其联结城乡、点多面广的优势,在国营金融业中,一向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11月9-10日,由天津市档案馆主办的近代天津金融史暨档案史料整理出版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交40余篇论文。大会主要围绕近代天津金融业与北方经济发展这一主题,针对近代天津金融中心地位确立,近代天津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相关问题做了多角度  相似文献   

4.
近代国内钱业市场的运营与农副产品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俊亚 《近代史研究》2001,2(2):225-257
1933年以前的20年里,国内农副产品的年贸易额达数十亿元,这些款项主要依赖以上海为中心的钱业市场的调拨。由于全国各地农副产品上市时间不一,各地形成了在同一时期松紧不一的“金融季节”,上海作为当时金融业的总枢纽,常年处于高效的运营之中,通过汉口、天津、香港等分中心,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金字塔形的金融网络,把资金从相对宽裕的地区调到比较紧张的地区,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在钱业市场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传统的钱庄,它一方面连接着国内农副产品贸易商,向其发放大量的信用贷款,另一方面,它又连接着新式银行,当其资金短缺时,向银行大量拆借,与银行形成相互利用、共同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20 0 2年 5月 2 7日至 2 9日 ,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市档案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共提交 2 6篇论文 ,内容涉及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影响、上海银行公会、近代上海的外国银行与本国银行、上海保险证券市场、上海金融风潮、上海银行家的历程等等。一作为近代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 ,上海的金融地位曾显赫一时 ,那么上海是如何确立起这种金融中心地位的 ?其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 ?这一地位的确立对全国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到底发挥了怎样的功用 ?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6.
《近代史研究》2021,(4):86-103
1872—1919年汉口的中药材贸易,以埠际贸易为主,转口贸易占有重要地位。1904年之前汉口的中药材贸易以麝香为主,后以五倍子为主。近代中药材贸易增长趋势明显,汉口的中药材贸易在全国的地位仅次于上海。以中药材名目为基础,从市场腹地、贸易路线以及与各口岸间的进出口贸易出发,对近代汉口中药材的贸易体系分类考察发现,1872—1919年虽然有变动,但自清以来汉口形成的中药材传统商业网络以及市场机制基本未受到太大的冲击,依然保持原有活力。这主要得益于近代汉口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和中药材商品的特性以及中国近代发达的国内市场贸易联动体系。  相似文献   

7.
郑忠 《安徽史学》2002,(1):44-48
近代长江下游城市功能结构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其中,城市经济功能的近代化是决定性的,并具体表现为生产加工、商品贸易、金融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轻工业城市群、商业市场网络体系及区域金融市场体系.长江下游地区因此成为中国城市近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近代上海崛起后,以其为中心的江南城乡间的金融联系明显增强,一些新的金融业开始向江南农村伸展,江南农村金融实态因此呈现新旧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银行从民国初年成立后即发挥着中央银行的重要作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银行的第一次改组,使得中国银行由国家银行转制为国际汇兑专业银行,1935年的第二次改组后又使得中国银行成为国民党“四行二局”金融统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次改组对中国银行的性质和地位的变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也比较突出地体现了旧中国金融业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外援断绝后,因边区银行未能处理好边币发行与物价问题,边区政府任命朱理治为银行行长。为使银行工作适应经济形势,朱理治一方面稳健发行边币,调整贷款、汇兑、存款业务,另一方面扩充机构,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努力发挥银行在贸易、经济中的调剂作用。就银行的发行工作,边区内部存在着不同声音,成为朱理治被撤职的重要诱因。银行内部存在的问题及机关部队的自给生产,是制约朱理治金融、贸易思想落实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芜湖开埠与安徽近代经济的发展王鹤鸣在近代中国众多的通商口岸中。无论从开埠时间,抑或所处地位及其影响而论,芜湖商埠是颇为普通的一个口岸。从微观角度论述芜湖开埠后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及其对安徽近代经济的双重影响,有助于从宏观视野加深认识中国海关与近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2.
近代岭南商埠格局的变迁(1843-1939)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1 8 4 3年广州开埠后 ,岭南的商埠格局就由传统的一口朝贡贸易逐渐演变为一个近代商埠贸易体系。本文从时间演进和空间推移的角度 ,描述了这一商埠格局的初步形成、发展变迁以及趋于稳定的历史进程 ,分析比较了各个商埠的开放及其腹地的调整 ,动态地重现了岭南近代商埠的格局及其变迁 ,并通过对商埠格局变迁的把握初步展示了岭南早期近代化从沿海、沿边向内陆的推进历程。  相似文献   

13.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博士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 0 0 2年出版。本书是作者承担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上海金融地位与旧中国政府》的最终成果。作者依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档案馆所藏有关银行档案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 ,至 1 937年七七事变与八一三事变爆发这 1 0年间上海金融业发展的历史。本书的研究结果表明 ,上海之所以能成为全国金融中心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战略决策起了决定性作用。全书 33 1万字 ,可看作是作者主持撰著的多卷本《近代上海金融通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上海金融业与国…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化时代,亦是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市发生巨变的一个时期。上海不但在自身经济结构上实现着新的转变,而且其作为新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也得以固化,并逐渐成长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工业中心、商贸中心,甚至是该地区乃至全中国的金融中心。工业化成为这一重大变化的动力源。工业化不仅凸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还导引了上海周边中等经济城市的相继崛起,这些城市与上海建立起密切的经济联系,展现出各种不同的发展特色。这样,以上海为龙头,以无锡、南通、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为次级城市,以各城市周边市镇为三级市场,层层递进,网络成片,联系成群的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渐趋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5.
广东商人与近代广西城镇私营金融行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广西属于珠江三角洲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在金融领域,港桂、粤桂之间金融业务在广西金融总业务中居于主要地位,广西私营金融业的主干是由粤商营造的,如银钱找换业、银号业、银楼业、私营银行业和兼营金融业大部分都是广东商人和香港商人开办经营的,本文对此进行实证。  相似文献   

16.
吴景平 《史学月刊》2003,22(1):47-54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调整中的外汇政策和措施仍得以在上海执行。政府银行运用自有外汇、英美政府资金和相关银行先后介入.维持上海汇市。大部分外商银行是官方牌价外汇的争购者和暗市的主角,其市场行为在中美英政府联手推行外汇管理后有所约束。普通华商行庄未能在维持外汇市场方面发挥主动性作用,但以银钱业同业公会为代表的L海金融业仍奉西迂内地的国民政府为惟一合法的中央政府,国民政府的有关监管政策和措施大体上仍能令行禁止,这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外汇市场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日伪金融势力则始终是维持上海外汇市场的破坏力量。  相似文献   

17.
刘华明 《史学月刊》1999,(3):118-120
上海原是我国江南滨临东海的一个县城。鸦片战争后,据中英《江宁条约》,1843年辟为商埠。随后,英、法、美等国资本主义势力相继侵入,先后派驻领事,设立租界,并以此为港口同中国通商贸易。自此,上海即陷入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地位,并逐步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变化,上海地区(包括市区和上海、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10个郊县──笔者加,下同)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工具也发生了显著变迁,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典型性。诚如《上…  相似文献   

18.
抗战爆发前,中国整体金融经济发展势头表现良好,已形成上海金融中心。金融实力侧重于华东地区,表现出银行存款过多、资金流动不灵活、实业建设投资较少等特点。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意图实行工业地理格局大迁移以及相应的金融机构布局调整。为调动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金融力量应对战时金融所需,国民政府在上海初创四联总处,借此提升中央金融管制权力。四联总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稳定金融市场的目的,央行获得管控中行外汇的主动权,统筹四行资金贴放工商业建设,铺设四行金融网将金融力量转移到内地。国家金融中心顺利从战前上海整体转移到内地大后方重庆,开展抗战金融的特殊运作模式。金融力量与战时中国共同进退。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国通商银行光绪二十四年钞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在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向近代商业经济发展演变进程中,现代银行的出现,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与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后,英、法、德、日、俄等国列强在侵入中国的同时。相继在华开设银行.以操纵中国的经济,垄断中国的国际汇兑业务与国内金融市场,并通过大量贷款,逐渐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银行成为它们对华实行经济侵略.加紧资本输出,掠夺中国财富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0.
高鸿建 《郑和研究》2000,(2):60-62,65
九十年代党中央作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决策。“中国的发展靠长江”,上海是长江的龙头,全国最大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上海的繁荣与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繁荣,有着互为辐射和互为支撑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是顺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势必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强化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促进我国特别是长江流域航运建设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