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军民、武官通过捐纳升除武职,称为"纳级",始行于正统四年.明中期以后,朝廷为弥补财政匮乏而频繁开纳,又出现T加纳世袭、纳赀免比试、幕兵升级等形式,所需财物数量则随武官地位的下降而减少.嘉靖中叶以前,纳级主要得虚衔,对武官铨选影响较小.明后期,纳级已是武官四大来源之一,朝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任用纳级武官规范,对铨选产生较大影响.纳级对打破资格,招徕无缘世职或难中武举的牵杰之士有积极作用,但整个官僚系统的腐败使纳级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非常有限,实际上加剧了军队的腐败和铨选制度的败坏.  相似文献   

2.
贝伦  徐健 《中华遗产》2008,(8):50-67
武举一中国古代的武超人选拔制度,与奥运会现代五项比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不为人知的是,为了在选力与选智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武举在历史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主要通过资格任命和考试选拔的人事任用制度来组建审计队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审计人事选任制度中也存在着制度性功能的缺位,进而限制了审计人事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明代镇戍营兵中数量庞大的基层武官,按职能可分为中军、千总、把总等管营官与操守、防守、守堡等守土官两类。官职由督抚等从宜设置,人选由督抚等自行委用,是这些武官的基本特征。这种管理体制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寄在武官管理层面取得一定的平衡,并可发挥搜罗、储备军事人才的积极作用。基层武官的选任称为"镇巡会选",其人选来源最初限于卫所世职,兼及武举,嘉靖中叶以后发展为多途并用,日渐冗杂。其中,行伍出身的基层武官不在军政考选的范围之内,成为武官管理的一大漏洞,产生诸多消极影响。镇戍营兵基层武官管理的积弊,是明季军事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明初武职具有阶职合一,位高权重,世袭罔替,犯罪难革四个特点。永乐以后,武官人员结构迅速变化,其任用方式也逐渐差委化,武职遂与权责脱离。其后武职只用于表明武官的身份等级、资格与部分待遇,从而阶官化。明朝采取署职与"以某官体统行事"两种虚授武职调整官阶与职位之间的关系;实授武职则表明武官俸级与世袭等级,两种武职与所任差委都要入衔,武官结衔从而叠床架屋。武职阶官化是明代武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6.
宋代武举弊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举始于武则天统治之时,但未形成制度,欧阳修认为“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武举形成制度是在宋朝,其制度之严密确实足可称道,但宋代武举共进行77次,却没有选拔出一位名将,可以推想其弊端也很严重。宋朝不武人所共知,原因很多,武举之弊乃是其一。  相似文献   

7.
中护军在曹魏、西晋初期主持武官选,中领军主武官选是中护军隶领军时的权宜之计;中护军只主中央武官选,笼统地断言中护军主武官选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中护军与吏部在主持中央武官选方面的分工情况目前还不清楚,断言中护军主中下级武官选的说法客易引起质疑。  相似文献   

8.
金章宗时期建立和完善的武举,是专门针对女真人的一种考试制度,这是金代武举不同于唐宋时期的最大特点,而这种特点是与金朝中期女真人汉化加剧、女真统治者对女真传统习俗和尚武之风的维护政策直接相关的。宣宗初期对非女真人开放武举考试,是因为当时军事形势危急,统治者需要吸收非女真人以加强自身武力,还可以消除歧视政策以缓和内部民族矛盾。金代武举制度的建立和重要变革,都与金代的民族关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为突破口,直接推动了干部选拔任用相关制度的一系列变革。就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规定而言,主要表现在:选拔任用标准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四化"方针前提下,注重干部工作实绩的内涵不断丰富;选拔路径和程序实现了从"关门选拔"到"公开选拔"、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相关监督渠道日益多元,规章日益完善。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相关规定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对干部选拔任用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也折射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0.
胡坤 《中国史研究》2012,(1):99-112
"限考受荐"是宋代选人受荐举改官所需遵行的重要原则。考限则是选人改官的基本资格。宋代的"限考受荐"原则在荐举改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从不加区分受荐资格、磨勘资格到将二者区分明确,反映了宋代荐举改官制度的成熟。受荐资格与磨勘资格的剥离,有效地限制了势要子弟和奔竞者的进身速度,同时平衡了宋代国家现在与未来的利益,安抚了未能改官的选人,稳定了低级文官队伍。  相似文献   

11.
房列曙 《安徽史学》2015,(6):94-102
八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变通普通行政人员、边远省区和具有特殊性质公务员的任用法规,降低考试及格人员的任职资格。与此同时,统一人事管理制度,补办公务员甄别审查,推行公务员、备用人员、军用文职人员的登记,以及公务员的聘用、派用与内外调任制度,兼顾了公务员任用制度的常态发展。这些举措,体现了公务员的依法任用,顺应了抗战建国的需要。由于公务员任用制度本身存在缺点,在执行的过程中"事前审查"变成"事后追认",以及专制制度的危害,孙中山关于考试权独立的理想没有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朱元璋及其后继者以道德教育和量化管理两种手段管理武官举措的失败,武官考察制度应运而生,军政考选就是对武官实行五年一次的考察制度。明代镇戍武官军政考选制度发端于弘治年间,确立于正德年间,发展于嘉靖、隆庆时期,定型于万历初年。军政考选的方法是:高级镇戍武官自陈行状业绩求退,中下级镇戍武官由守巡兵备官员、督抚按和兵部及兵科官员自下而上层层考察,最后皆由皇帝决定去留。由于镇戍武官任职条件和镇戍武官军政考选僵化程序的限制,加之明代后期文官集团的普遍腐败,军政考选的积极作用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3.
北京政府时期文官考试与任用制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姬丽萍 《史学月刊》2005,9(12):54-60
北京政府的文官选拔与任用制度,脱胎于孙中山的文官管理思想,成型于袁世凯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官(公务员)制度形成的伊始,对其后南京政府时期公务员管理体系的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文官体制的组织与体系、考试与甄别、分发与任用等三个方面切入,通过对北京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基本内涵、功能与作用的探讨,考察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务员管理制度初成时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房列曙 《史学集刊》2007,5(6):28-34
在中国古代,主要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国家官员。科举制度废除后,孙中山主张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由国家设置考试院,主管文官的选拔、任用和考绩。这一创新的理论实践于民国时期。在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开始运作和完善,其中的特种考试和检定考试是我国的独特创制。文官的任用、考绩、升调、奖惩、抚恤等制度称作文官"铨叙"制度,与文官考试制度相辅相成。文官"铨叙"制度最为规范,也是我国的独特创制。  相似文献   

15.
宋代武官选任制度初探苗书梅宋代官员的寄禄官阶分为文、武两大类,虽然有些武阶官可以担任州县差遣,高级文臣如范仲淹等也可以担任统兵帅臣,但两大官阶系统是不能轻易互换的,其铨选机构有严格区分,其来源也各不相同。宋代武臣的主要来源有荫补、武举、吏职流外入仕、...  相似文献   

16.
晋代禁卫武官制度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魏之际的社会巨变,对以皇帝—皇宫—京师安全保卫为职能的禁卫武官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汉代光禄勋、卫尉、执金吾、城门校尉等职的禁卫职能在曹魏以后或衰微或丧失,有些官职甚至从制度中消失了,而从曹操霸府中分化出的职主禁卫的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则成为禁卫武官制度的主体,东汉职司禁卫的五校尉成为领军之下属。曹魏后期,司马氏当政,控制禁卫军是其专政的重要手段,禁卫武官制度逐渐发生变化。及至司马炎禅代前后,禁卫武官制度出现了较大的变革。关于晋代禁卫武官制度及其演变情况,有关史志记载语焉不详,学术界在何兹全…  相似文献   

17.
北魏前期禁卫武官制度考论——以史籍记载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建立之初即确立了与汉代郎官制度相似的幢将郎卫制度 ,以内都幢将为长官的幢将郎卫制度负责以皇帝保卫为核心的禁卫事务。幢将与内三郎及羽林、虎贲等郎官多由鲜卑官贵子弟充任 ,幢将郎卫制度延续约百年之久 ,是北魏前期禁卫武官制度的主体。约从太武帝时出现了殿中尚书与司卫监 ,殿中尚书“典宿卫” ,为禁卫军首长之一 ,司卫监有监督殿中尚书之责。殿中尚书与司卫监多出身于拓跋鲜卑及其附从部族。殿中尚书、司卫监与幢将郎卫两个系统共同承担保卫北魏皇帝及宫城的禁卫职责 ,皇帝出征或出巡时禁卫武官均有率兵从驾侍卫的职能。禁卫武官制度及其所体现的禁卫军权与北魏前期政治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被称为封建国家的“抡才大典”。科举选士在金代历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国内对金代科举研究较少。本文试将金代科举制度同前代进行比较,总结其特点,同时对史料记载中的错误进行更正。一金代科举始于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金朝占领辽的燕云地区后,即确定了对汉人依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长城在隋朝得到了利用,但是隋朝多沿承前朝旧有的基础,而且是部分地采用,其目的是防御突厥的进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长城的建设只是隋朝处理北方关系的一个手段,隋很重视军队的建设和将领的选拔任用,以综合措施防守北方边地。这是隋朝长城修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科举以其相对开放和公正的考试取才的方式,突破了古代宗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科举开世界职业文官治理之先河,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进入近代,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的规范化与程式化,促使其走向极端封闭与衰亡。这些合理内涵后来为西方所引进,融合进入它们的文官考试制度之中,成为西方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