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性质,是长期以来争论未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并拟从先秦诸子有关记载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主要学派。墨翟等人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民生困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一套革除时弊、安定民生的主张。先秦诸子中,就其学说之完备、当时社会影响之,  相似文献   

3.
民,在中国古代指君臣百官及士大夫之外的庶民,后来泛指民众、百姓、人民。"民本"一词,语出先秦典籍《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安",意为庶民是国家社稷的根本,统治者要敬民、重民、护民、爱民、亲民,自我约束,慎重处理民事、国事。简言之,民本就是以民为本。商周时期,先哲以夏桀商纣为鉴,初步形成民本思想并推崇为治国安邦方略。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庶民的社会地位有了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4.
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其渊源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方志,源于先秦,兴于两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代。  相似文献   

5.
左再兴 《神州》2013,(10):15-18
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家为"变革旧法度"的承续主张为钥,作一阐发,借以说明国家要持续繁荣就必须"变法",常导致的两种政治选择:一是在旧体制未充分阻碍社会发展脚步时,不改变原有社会架构的"变革",意谓"改革";二是在旧体制已经阻碍并是社会发展出现明显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时,必须采取的打破思想上,社会架构上的变革,今谓"革命"。先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法治思想作一概述,再以论述各法家思想家的"变法"的法治主张,后以阐明"变法"是国家继续强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一、宗族结构与古镇空间(一)"宗族"与"房"1、宗族宗法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块基石,它早在以西周为代表的中国奴隶制社会中就已确立。"宗族"是一个有确认的共同祖先、统一的祭祀仪式、共同的财产、并可分家族、房份、支系等组织系统的继嗣团体。宗族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西周、春秋时简称"宗",中国史学家陈寅恪早在1919年  相似文献   

7.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6,(1):150-168
文章对2009—2014年间有关明清时期宗族研究的状况进行了综述,首先论述了综合研究,再依次介绍北方、长江中游、江南、闽粤不同地区宗族的研究。作者认为学者多采取地方史的研究策略,探讨不同区域的宗族,个案研究数量最大。已有的一些宗族理论得到验证并拓展或进入新的综合表述。明代中后期宗族研究迅速发展,对其原因的探讨也有新看法。"宗族建设"与"宗族组织化"的研究在增长,这是对于宗族制度研究的活化。作为地域性宗族,学者对宗族的自治性问题有着持续性关注,这与对民间社会的存在形态和社会治理的思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铸钱城邑分布存在一定规律。总体而言,诸侯国在选择铸钱城邑时都从地理环境、交通运输、资源控制以及自身防御等方面考虑。文章通过对先秦时期铸钱遗址的梳理,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铸钱地点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1,(1):108-115
宋辽金元宗族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出版了数部学术水准很高的专著。台湾的宋代宗族研究尤为突出,深入探讨了宗族与科举、婚姻的关系,阐述了宗族在地方社会的作用以及保持强盛的机制。辽金宗族研究也取得了不小进展。宋辽金元宗族的研究,需要将宋辽金元各时期宗族与明清时期的宗族连在一起,注重宗族与社会历史断裂与连续的关系,进行长时段研究。加强地域性宗族研究,开展宋元时期不同地域宗族的比较研究、宋元与明清宗族的比较研究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明清徽州民间社会对于图甲绝户的承继,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宗族内部的承继,称为"出替",是宗族内部对于图甲赋役制度的调适,不会导致户名族姓的变更;二是异姓承继,称为"承顶",有时发展为总户户名变更,体现了强烈的族姓意识,是地方宗族兴衰、更替的表现。绝户的有效承继,能维持图甲体制的完整和运行。而一些小姓宗族以承顶旧户为契机,逐渐摆脱依附地位,开始产业积累和宗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怡萱 《神州》2013,(15):33-33
春秋战国,社会动乱,诸子言说,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的创始者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分别提出了自己对于所处乱世的"救世"方案。孔子"文士的哲学",墨子"侠士的哲学",老子"隐士的哲学",韩非子"谋士的哲学"无疑都为儒道墨法四家思想主线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智慧结晶也为后世之广泛思考和继承。本文立足于春秋战国特定时期的特定背景,对孔、墨、老、韩四子的救世之道进行基本的分析和通俗的解释,并对其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的指导意义进行学习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正"元旦",即每年阳历的1月1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新年的第一天。然而,在我国古代,"元旦"一词却有着另外的含义,与今天的意思有很大的区别。正月初一,我们现在称"春节"或者"过年",但在古代,不同朝代有不同朝代的称呼。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两汉时期则称为"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叫作  相似文献   

13.
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周时期,王及诸侯方国国君(或包括夫人、宗族成员在内)死后普遍实行多代集中埋葬于同一公共墓地的公墓制度。这种“集中公墓制”是阶级、国家产生之初级阶段君权确立但还带有氏族遗痕的一种墓地形态。“集中公墓制”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必然发生变化,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每代国君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制”的出现。但春秋战国时期的“独立陵园制”尚处在创立与发展阶段,而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独立陵园制”最终确立并进一步完善,从而奠定了尔后中国近两千年专制社会帝王陵园制度的…  相似文献   

14.
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07,90(1):75-87
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形成理论的探讨,似可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为界,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前一个时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社会形态视野下的近世宗族农村公社论、族权论、宗法思想论、土地关系制约论四论;在后一个时期,则从研究问题的实际出发,对前一个时期的理论基础有所突破,主要反映在宗族民众化、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的"三化"、国家认同论、宗族乡约化以及对宗族形成原因的综合分析方面.把握近世宗族制的形成及其性质,将近世宗族与中世世家大族加以比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封建社会后期理论影响下的宗族比较,共同之处在于宋以前的宗族与社会具有身份性,是世家大族掌控社会;宋以后的社会具有非身份性,普通官僚与民众地位上升并拥有宗族.新的研究注意到中世世系重视女系的问题,对于当时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日本学者唐宋变革论下对于中国中世社会的研究,提出了贵族制、豪族共同体等理论,也值得借鉴.我们应当把宋以后宗族形成问题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重新加以审视,关注宋明以来宗族的新与旧、南与北、官与民、国家与宗族、守旧与创新等问题,进一步充分占有资料,改进解读资料的方式,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5.
先秦齐地人口迁移试探赵发国先秦时期,特别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地①成为我国东方的一个发达的经济区和文化区。尽管影响齐地发展有很多因素,但移民无疑是齐地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向齐地内部的移民促进了齐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齐地向外的人口迁移,则加强了对外经济...  相似文献   

16.
先秦诸子军事思想异同初探黄朴民毫无疑义,先秦诸子百家学说①的主体是各自的政治哲学思想,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军事思想在各家学说体系中也据有很大的比重,成为诸子政治思想在军事领域的衍化和派生。在春秋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战争这个暴力斗争手段,作为社会变...  相似文献   

17.
书讯     
正彭丰文博士所著《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3月出版。全书共六章,45.1万字。该书对中国古代"国家"、"国家认同"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意义。作者认为,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明已经表现了追求"大一统"政  相似文献   

18.
从柳山方氏看明代徽州宗族组织的扩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柳山方氏看明代徽州宗族组织的扩大〔韩国〕朴元序言中国的宗族制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从先秦到近现代的漫长岁月里,不断改变着它的表现形式。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族产、族谱、宗祠为核心内容的明清时期的宗族制度是从北宋年间开始登上历史...  相似文献   

19.
秦末战争为农民起义的说法,值得商榷。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王迹之兴,起于闾巷。"考诸秦末起义各路豪杰,其领导群体大多是来自城市中的中下层平民,而非农民,即使是陈胜也非农民。秦末起义的领导群体之所以"起于闾巷",是与先秦时期城市的发展,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直接关系的。春秋战国至秦,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上的礼崩乐坏,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功能性质都发生了变迁。城市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士成为城市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商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城市下层社会的各色平民也在城市的政治生活中崭露头角。秦朝统一后,加强了对城市社会的控制,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末起义的爆发和秦朝政权的速亡。秦末起义是一场发生在城市社会中以反抗暴政为号召的权力转移战争,改变了夏、商、周权力更替的模式,开启了"平民"可以建立王朝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在《国语》《左传》这两部史书中,记载了大量越王勾践的事迹,却找不到勾践卧薪尝胆的记载。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只是说勾践"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而无"卧薪"之说。东汉的《越绝书》专述吴越争霸史事,书中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