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96年9月8日(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二日)清政府钦差大臣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总办罗启泰所订东省铁路合同,仅在条约集中  相似文献   

2.
《历史研究》2021,(2):133-156
在19世纪40—60年代英国对华商贸扩张与修约决策中,英国驻华使领馆的情报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通过商贸情报的搜集与更新,配合英国政府将对华商贸扩张从沿海导向内陆。他们对清政府内政情报的刺探,使英国对华认知从商贸范畴扩展到政治领域。情报积累的日渐丰富,加深了英方的对华认知,使其对华交涉跳脱商贸扩张的单一视角,试图在商贸扩张与对华政策的把握上取得某种平衡。通过"情报搜集—认知中国—政策调适"的模式,英方不仅在1868—1869年的修约交涉中实现了商贸扩张与对华决策的平衡,为英国攫取在华利益打下了基础,而且改变过去向清政府一味施压的办法,开始着手在清政府内部培养"代理人",以诱导清政府实现变革,从而服务其在华扩张。  相似文献   

3.
弓月 《中国钱币》2006,(1):61-63
“华俄道胜银行”①系译自俄文“P C-CKO-KИTAЙCKИЙБAHKЪ”,是俄国联合法国趁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为筹措巨额赔款向俄法借款一亿两白银时,以中外合办为名诱骗清政府入股参加而于1895年12月22日成立的,总行设于俄国圣彼得堡。参与创建的有巴黎霍丁格尔公司银行、巴黎荷兰银行、里昂信托银行及巴黎国家贴现银行等四家法国银行和圣彼得堡国际银行一家俄国银行。资本总额初为六百万卢布,法国占股份的八分之五,俄国占股份的八分之三。名称上虽冠有“华俄”二字,其实并无中国资本。为了挂上中俄合办的招牌,俄国才于1898年9月8日,诱迫…  相似文献   

4.
王娜 《黑龙江史志》2014,(20):89-90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履行《马关条约》先后三次向列强大借外债。其中第一次政治大借款——俄法借款是清政府为回应俄国策动共同对日干涉的外交举动。俄法借款间接体现了战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即平衡列强在华利益矛盾。由于对时局的误判,清政府的外交表现出极度的摇摆性,并且自身权益遭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发展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俄国欲垄断满洲的商业利益,在1895年成立华俄道胜银行(Russo-Chinese Bank 1895-1910),总行设于圣彼得堡。清政府同意订约,缴入股款库平银500万两。1898年开始发行钞票,包括库平银两票、制钱票,在中国满洲里等地行用。  相似文献   

6.
得泉 《中国钱币》2000,(2):49-49
在人类步入公元2000年之际,特披露一张编号为“2000”的华俄道胜银行五百元珍钞,也算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吧! 华俄道胜银行原是道胜银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俄国圣彼得堡万国商务银行联合法国霍丁盖尔银行、巴黎荷兰银行等组成。俄方资金只募到一部分,便派人到北京商谈,要求清政府入股。清政府同意认股五百万两,但要从俄法贷给清政府的四亿法郎中拨付,于是名之为华俄道胜银行(RUSSO-CHINESIE BANK),成为我国第一家中外合办银行,其管理权则仍在俄法两国手里。该行曾代表沙皇俄国参加对华…  相似文献   

7.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的衰败导致战争失败。日本帝国主义于1894年10月经鸭绿江入侵我国东北境内;1904年又与俄国帝国主义在我东北地区发生争夺地盘的战争,次年取胜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取得在东北地区南满的“驻军权”。遂积极准备,以图全部吞并东北。终于在1931年9月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后,清政府被迫举债归还日本所勒索的战争赔款。列强通过争夺贷款权,掀起了在华瓜分势力范围的高潮。然而,取得如此重大利益的各国在议论庚子赔款偿付方式时,最终采取了抵押分期偿还的方式。抵押分期偿还的方式,对清政府而言,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列强能同意中国分期偿还,不意味着其否定甲午战后的政治贷款,而只是一种为了帮助清政府维持统治,从而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要闻     
3日清政府撤回驻韩公使,铁路公司,吸收侨资,招募华股,在鸿为协办大学士。原有事务交由驻日使馆办理。广东新宁修筑铁路。19日清廷派桂芳代李家鏊6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16日清政府考察政治大臣戴为海参崴商务委员。请,由鄂湘粤三省分办粤汉铁路。鸿慈、端方离美赴德。23日清政府与驻京英使开6日北京警察改穿西式服16日清政府议约大臣张荫议滇缅划界事宜。装。棠致函外务部,陈述英国图藏阴25日河南巡抚陈夔龙奏请7日醇亲王载沣长子溥仪谋及治藏政策。办洛潼铁路。诞生。18日安徽留日学生电请外25日山西京官决议筹款自10日清廷调胡为礼部务部拒…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要闻     
《文史春秋》2006,(9):12-12
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2日日本宣布大连为国际商埠。6日清政府官制编制馆成立,孙宝琦、杨士琦为提调,金邦平、汪荣宝、曹汝霖为起草委员。13日清政府宣告于安东大东沟设置商埠,并设立海关。15日清政府简派袁世凯、铁良为河南秋操阅兵大臣。16日清政府镇国公载泽奏请裁撤内监。18日清政府编篡官制大臣奏上厘定官制宗旨折。18日飓风袭香港,死伤10余万人。20日清廷诏禁鸦片,定限10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一律革除净尽。并令议订严禁吸食、禁种罂粟章程。24日清政府出使英国大臣刘式训奏请变通简派出使人员办法。29日北京《中华报》被封,干事彭诒…  相似文献   

11.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就攻占朝鲜王宫并扶植傀儡政权,进而迫使朝鲜废除对华三章程,以及单方面终结对华关系,直到对中国开战后又迫使朝鲜成为其"攻守同盟",使得甲午战争实际上进一步升级为东亚范围的战争。到平壤战役及黄海海战失败以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击退日军并恢复与朝鲜传统朝贡关系的战争目标,保卫本国领土遂成为清政府唯一的战争目标。到马关议和期间,中国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已然成为中日双方条约草案中唯一取得共识的内容。甲午战争期间中日朝三国关系变化的上述结果,以及导致清政府战争目标变化的军事进展结果,遂通过中日《马关条约》第一款有关朝鲜问题的内容,成为在近代东亚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法律事实。  相似文献   

12.
自明朝以后,中国对琉球一直拥有宗主权。1874年中日《北京专条》是清政府弱化对琉球宗主权的开始。在琉球问题交涉中,李鸿章的“延宕之法”进一步弱化了宗主权。随着宗主权不断弱化,清政府内部“防日”思想上升。  相似文献   

13.
萧致治 《纵横》2011,(4):39-43
以酒会为掩护筹备华兴会立志推翻清政府 1903年11月4日,在长沙西区的一户普通民宅里,一场酒会正在热烈进行.这一天是黄兴30岁生日.然而,在这场宾主尽欢的表象下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国内第一个举起反清民主革命大旗的组织--华兴会,就在这生日酒会的掩护下有了雏形.  相似文献   

14.
《文史春秋》2007,(11):53-53
1日清政府为革命党防城起义事,处分各有关官吏,并下令追剿党人。1日江苏铁路协会成立。1日清政府限制学生婚娶,非中学毕业,20岁以上者不得成婚。2日清政府批准罗马万国农业会合同。  相似文献   

15.
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甚至世界历史影响深远。赫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积极参与了清政府的备战,帮助清政府筹措战争借款,帮助购买军火,支持洋员参战,并为清政府提供了各种战况与情报。在中国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他又倡议英国调停。日本拒绝调停后,他一方面建议清政府继续抵抗,另一方面却更为积极地支持中日议和,不断为促进议和与换约成功而献策,希望早日结束战争,防止日军攻陷北京,保住他的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16.
文锋 《文史春秋》2013,(5):45-50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迅速取得成功。消息传到北京,清政府极为惶恐。为了迅速扑灭在武汉燃起的革命烈火,清廷急忙拼凑一切可以调动的兵力前往镇压:10月12日下令将湖广总督瑞澂革职留任,令其"克期克复省城";令正在永平参加秋操的混成第四镇(相当于师)统制官王遇甲率部星夜赴援;命陆军大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要闻     
3日清廷调锡良为河南巡抚。3日上海县奉江苏藩司颁发告示,称沪地去年秋荒欠收,产米无多,入冬以来,米价不稳,禁米出口三月。5日法国:全国矿工代表大会决定号召总罢工,争取8小时工作制。6日清廷将詹事府归并翰林院,并裁撤通政使司。9日候补侍郎胡奉请,筹议京师善后,请创设工巡局。10日清政府派记名副都统张德彝充任专使大臣,前往西班牙祝贺其国君加冕。10日南非:布尔人取得最后胜利,俘获英国梅林因将军和200名士兵。11日清政府下诏督促各省详细奏报开办学堂情形,不得观望敷衍。11日清政府诏令各出使大臣查收各国通行律例,责成…  相似文献   

18.
山西窄轨铁路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山西窄轨铁路之成因,人们往往与阎锡山的闭关自守政策联系在一起,认为阎为永久称霸山西、抵制省外势力长驱直入,达到进可攻、退可守之目的,才修了正太(河北正定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现名石太线)和同蒲(大同到蒲州的风陵渡,现风陵渡划归芮城)铁路,两条铁路都是窄轨。 事实上,两路修筑窄轨与阎氏封闭闭关政策无关。 正太路是山西修筑最早的一条铁路。全长243公里,其中在山西境内170.7公里。1898年俄国华俄道胜银行取得承修路的权益,在山西各阶层人民的抵制下,俄人一直未得实现。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沙俄政府立即指使华俄道胜银行派代表璞科等于1902年来华,并通知清政府“已派工程师即来  相似文献   

19.
《恰克图市约》是清政府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重申中俄关于边境贸易管理规约而签订的一个条约。由于其中第五条涉及到对中俄边境民人交涉事件的法律管理,故中外人士对条约中的法权问题各有说法。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宋教仁在他1911年所写的《二百年来之俄患篇》一文中认为,“俄人自乾隆五十七年订立《恰克图条约》(注:该条约又称《恰克图市约》),有两国人民交涉各治其罪之文,为治外法权之滥觞。”①在他看来,外人在华治外法权的取得是从这个条约开始的。同时,一些外国学者也认为中国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曾给予过外人在华…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后,日本外交致力于化解清廷的对日恶感、拆解中俄联盟,构筑日英同盟下"拉华制俄"的东北亚格局以对外扩张。在清廷启动新政之初,日本政府高度关注清廷的相关动向,欢迎并期待新政切实推行。新政实施后,日本通过提供规章资料、派遣顾问、接收留学生、出口武器等手段积极配合清政府推行改革,并加紧对北洋的军事合作与扩张,以实现拆解"中俄联盟"的战略与"拉华制俄"的策略目标。然而,日本也观察到清廷权力中枢不愿真正推行改革,故而认定清廷终难逃脱"亡国"命运。这种认知助推日本继续推行侵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