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没读过红楼梦,一般人我不告诉他,担心被讥笑为没有文化。但是我确实认认真真地读完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青春之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和《小二黑结婚》更是反反复复读过数遍,这说明我并不完全是个文盲。实际上我并不是没有努力过。家里至今还放着两套《红楼梦》,我也至少尝试了两次想要读完,但最多只进行到贾宝玉的春宵一梦。这让我很有挫折感。  相似文献   

2.
丁文江1911年游历贵州,在游记《我的第一次内行旅行》中记录了他的贵州之旅。贵州独特的气候、地貌、交通、经济、民族风俗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他以后的研究工作。他对百年之前贵州的记述和研究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华夏人文地理》的编辑你们好。我对贵刊8月号的《盐》专辑很感兴趣。在看到其中《藏北驮盐》这篇文章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盐这种生活必需品会对一个民族产生那样大的影响。从事盐业的人很值得人们的尊敬。 美国Mike 工业化的进程,在迅速地湮灭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文化是千百年的积淀,文化也可以在一夜之间被毁灭。我们只希望通过文字、图像竭力挽留一些记忆。也许,留住的只是一些残片,但我们在和大家一起努力。 编辑 艾绍强  相似文献   

4.
叶辛 《文史天地》2004,(7):40-43
1990年秋天,我由贵州调回上海以后,一直在考虑要写一本描摹上海现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在这之前,我写过一些和上海有关的小说,比如八十年代我写的中篇小说《发生在霍家的事》;也曾改编电视连续剧的《家教》;反映文化大革命初期市井生活的《恐怖的飓风》。这些作品虽然都先后发表、出版了,后来也被我收进了十卷本的《叶辛文集》,但是它们的影响始终不如我同一时期创作的《蹉跎岁月》和《孽债》。  相似文献   

5.
雍文涛同志病逝广州的消息传来,感到惊讶和悲痛。翻开1993年第6期《贵州文史丛刊》上他留下的两张照片,这是应文史馆和历史文献研究会的邀请,和夫人廖志同志来座谈,听这位文献会顾问,发表关于贵州文史、文献工作的意见,他翻阅了《贵州通志·前事志》和《文史丛刊》,赞赏贵州近十多年来在研究贵州和宣传贵州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实在的事。就便还到我家里看了自198O年贵州修志以来,上架的一百多部志书,慨叹地说,在北京不知道贵州修志已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接着又说:“我的年岁已上SO了,也许这次回家乡来,是最后的旅程吧!”真不…  相似文献   

6.
<正>我是在1958年5月从贵阳八中语文教师的工作岗位上调到《贵阳日报》社的。那时报社刚刚开办,在法院街一个小院落里。我去的时候已有一些同志在那里,摆谈起来,大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办过报的。不过先来的在《贵州日报》社学习了几天,而  相似文献   

7.
作为《武汉晚报》“人物”周刊记者,我曾采访过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和邓小平的长女邓林。这是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在采访她们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有意味的细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谢孝思同志写的《黄齐生·萍踪浪迹》(见《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1、2期)叙述了黄先生在1927年的行踪,但没有提到他曾在临安呆过一段时间的情况。那时我正在中学念书,暑假中几乎每晚都到黄先生那儿去听他谈天说地。他平易近人、谈笑风生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时,临安教育局长是朱亚强,他是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和黄先生是熟人。因此,黄先生也在临安教育局任督学。临安是个山区偏僻小县,文化极为落后,那时只有一个民众教育馆,藏书只有三五百册,而且大都是过时书。黄先生在暑假  相似文献   

9.
蒋和川 《神州》2014,(15):228-228
读大学的时候选修过李任飞老师关于管仲的课程,听完之后我对管仲佩服的五体投地,一方面是因为管仲本身很了不起,另外一方面李老师的演讲功力确实了得,用丝丝入扣,栩栩如生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李老师讲的这门课也是我大学时期唯一没有翘过的课。虽然相对于同时期的孔子,管仲的牌子没那么响,上镜率也不高,但管仲人品才华俱佳,不仅与齐恒公一起缔造了齐国的春秋霸业而且还留下了治国心得《管子》一书,业绩著作都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旅游》2006,(4):8-8
《旅游》杂志的编辑: 你好!我是贵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我个人是个很喜欢旅游的人,也去过一些地方。在这本杂志上我看到了很多值得我去玩的地方, 很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让我领略了很多不算名胜的地方的乐趣,也为我的出行提供了参考。不过有一件很遗憾的事情,由于一些我个人的原因,我没有及时买到去年的最后那一期, 是介绍重庆的。请问贵社现在还有吗?如果有的话,我想买一本。请您在百忙中给我一下答复。谢谢!  相似文献   

11.
刘述卿 《百年潮》2012,(12):25-26
新中国成立后,我一直在外交战线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与李先念没有直接接触。但是,我很年轻的时候就很熟悉他的名字,也听说过关于他的一些事情。李先念曾担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我过去也是新四军的,对新四军几个师长的名字很熟悉。后来,当然也听说过李先念的一些传奇故事,比如西路军的问题、解放  相似文献   

12.
1932年,我由共青团寻邬县委干部参军,长征时任总政治部秘书处文书科长。文书科又称文印科,有油印机两架。当时,中央纵队虽然也带了印刷机,但由于战事紧张,在中央苏区开始出版的《红色中华》、《斗争》等报刊停刊了。唯有我们总政文印科印制的中央军委机关报《红星》坚持出版。过湘江时,油印机损失了一架。此后,背在我们身上的那架简陋的油印机以及一些钢板、油墨、毛边纸,便构成了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唯一的流动印刷所了。遵义会议后,陆定一同志主编《红星》报。从此,我们朝夕相处。他那机敏、睿智的天性和儒雅风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3.
学习历史能得到什么茅家琦《安徽史学》是一份很有水平的史学专业刊物。从《安徽史学通讯》开始,我一直是它的读者。刚才各位先进的发言,我听了很有启发。我同意大家的意见:观点要创新,材料要扎实。各位教授也说了,我们研究历史的。一没有财,二没有权。如果你需要这...  相似文献   

14.
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在安史乱中因从永王磷事被流放夜郎。但,李白是否到达了夜郎贬所,是人们长期以来争论未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对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研究,在对文学史和贵州古代史的研究上,无疑都有重要的意义。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李白于流放途中遇赦而返的是宋人曾巩,其后诸如宋代薛仲邕,明代杨慎、清代王琦、郑珍、莫友芝等都沿曾说,以后学者,也多从此说。然而明清以降,有些人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李白不仅到了夜郎贬所,而且还在夜郎住了较长时期。持此种观点的主要是明清时代一些贵州的和曾到过贵州的学者,如张澍、黎庶昌等。周春元先生的《李白流放夜郎考》(以下简称《周考》)(《贵阳师院学报》1981年2期)也认为“李白到达了夜郎贬所,大概是没有疑问的”。对这一意见,我不敢苟同,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15.
生茂走了。我在这世上最亲密的老战友、老朋友、老伙计走了。生茂走得非常平静,没留下什么遗言,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他安详地、从容地、没有遗憾地上了路,就像李德伦先生唱着《小草》灵魂升天。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为音乐而生,为音乐而死。生茂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学习雷锋好榜样》、《真是乐死人》、《马儿啊,你慢些走》等在几代人中广为传唱。我们共同写过许多作品,他还是《长征组歌》的主要创作者。  相似文献   

16.
1935年1月、4月和1936年1月,中央红军和红六军团在长征途中,分别经过开阳县境,足迹遍及花梨、冯三、马场、金中、永温、双流、禾丰、哨上、龙岗、高寨等十个乡镇,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众多的革命文化遗迹,为开阳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红三军团过开阳。据《贵州党史资料》第六辑《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省的活动》载,1934年12月上旬,中央红军从江西到湖南后,仅余3万多人,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的主张。“12月12日,中央红军从湖南通道地区分两路向贵州进  相似文献   

17.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昔日被视为“蛮荒之地”,因而贵州文化艺术往往被忽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收录全国各地楹联的专书,录载贵州的联语寥寥无几;一些论联赏联专著,“名联”中没有贵州的份,撰联大家亦无一人是贵州人。最近,贵阳市志办编辑出版的《金筑丛书·贵州联语两种》,全书收录整理了贵阳知名学士刘韫良的《壶隐斋联语类编》和向义的《贵山联语》,录载有关贵州的联语数千联,其中一些联语堪能与全国“名联”相媲美,《壶隐斋联语类编》的作者刘韫良更堪称撰联大家。刘韫良,亦作刘蕴良,字玉山,号我真,“壶隐斋”为其书斋名,…  相似文献   

18.
《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所载吴正先、庄嘉如两同志的《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简介》一文提到回族有四个节日,即圣纪节、古太节、古尔邦节、二十八节。对此,我作为一个回民,认为有说明的必要。一、回族至今还没有形成民族节日。因信仰伊斯兰教,所以都过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二、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有三个:1.圣诞节,纪念穆罕默德诞辰。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  相似文献   

19.
敬爱的精神的导师,同志——鲁迅先生: 我希望得到你的帮助,能将这篇祭文发表在九月十六日的《作家》上,并望在发表时周围圈上粗线条。因为《作家》读的人多,想来内地也有着许多读者,我这祭文是想不仅给上海住着的某些人看见,而且要想给贵州的一些人看见的。我想用我的愤怒来回答官僚们的无视,来暖暖内地许多弟兄们的盼望。——因为我们断了音讯好久了。旭如,他真姓是“李”,工作时的名字叫“林青”,也有时写作“林箐”。在贵州,弟兄们有些却叫他做“茅哥”,他用过笔名“茅戈”,又曾改姓。被敌人枪杀时的“罪状”上,就认定他的真姓名是“熊茅戈”的。而他被捕的口供,自己说是“刘应生”。旭如实际是贵州毕节人,死的时候,年纪很青,才二十五岁(今年二十六岁),但直到他  相似文献   

20.
李普 《炎黄春秋》2002,(10):28-35
北京大学有过辉煌历史,这辉煌不仅属于北大,同时也属于全中国。北京大学也有过悲惨和很不光彩的一页,同样也不仅属于北大,同时也属于全中国。感谢季羡林老先生把这一页记下来了,这就是他的《牛棚杂忆》。我相信这本书将流传下去,坚信后人将比我们幸运,他们将拥有更多的自由来充分探讨书中提出来的那些问题。否则我们这个国家就太没有希望了,我不相信她没有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