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全面了解云阳明月坝集镇形成、繁荣、变迁的历史地理条件和相关背景资料,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对周围区域的相关遗存作了调查,硐村佛教摩崖造像即是调查成果之一。硐村摩崖造像虽然龛数不多,残损较重,但对于了解峡江地区佛教传播以及长江沿岸唐代石刻造像的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0年8月11日,接到山西省物局通知,阳泉市郊区河底镇下章召村发现佛教造像窖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迅即赶赴阳泉,在阳泉市化局、市管会、郊区化局、管会及下章召村村委会有关人员的配合下,对现场进行了查看和清理。该村位于阳泉市西北20公里处,禅智寺位于村南高台上,四周环山,寺前有小溪,窖藏位于寺西南的陡壁上。  相似文献   

3.
蒲江县位于成都市西南方,是成都市境内唐代佛教摩崖石刻造像最丰富的县,其境内沿长秋山分布着数十处古代摩崖造像,成都市物考古研究所准备与北京大学博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单位合作对该县境内的佛教摩崖石刻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利于当地物部门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促进我省乃至全国佛教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研究,促进中外化交流。因此,2002年1月,成都市物考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蒲江县管所联合先期对该县境内的摩崖石刻造像进行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4.
龙腾  夏晖 《成都文物》2003,(1):20-21
10月15日,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雷玉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卢丁、研究生刘成、周晓、刘隽,日本早稻田大学学部助教授肥田路美、助手金子典正、博士生森美智代、滨田瑞美,修士生儿岛大辅、槽山满照、横滨美术短期大学助教授山田矶夫等人组成中日联合考察队抵达蒲江,即日会同县管所在飞仙阁展开考察工作。  相似文献   

5.
6.
巴中位于四川东北部,是四川名的佛教石窟分布区,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们注意,研究也渐渐深入,并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就巴中摩崖造像中的龛形特点进行归纳和探讨,以便学们进一步的了解巴中石窟。  相似文献   

7.
木门寺摩崖石刻造像位于寺前的两块大石上,一块大石俗称晒经石,一块大石称佛爷石。两块大石上共计有造像20余龛,造像虽保存不好,但题材还是比较丰富,开凿的时间也比较早,可能始于隋末唐初,是旺苍境内开凿时间最早的石刻造像。  相似文献   

8.
陆师嶂,俗称六师嶂,位于山西省盂县城北10公里的长池镇张家庄村北的山沟里,南距村庄2.5公里。沿山路逶迤北上,两侧峰峦迭起,景色秀丽。这里山崖构成主要是石灰岩,在半崖间夹一层沉积岩,较易风化,从而形成一条天然栈道,陆师嶂就开凿于这一层之上的石灰岩壁上(图一)。在山崖下,依  相似文献   

9.
2009年6、7月,考古工作者对陕西宜君县东部的雷塬乡沟门、官地坪、苜蓿沟,西村乡咀头以及城关镇牛家庄、后桥等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可知,沟门、咀头、苜蓿沟及牛家庄4处石窟及摩崖造像为北朝时期,官地坪摩崖造像属于唐代,后桥石窟为宋代石窟.宜君东部的这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为研究北朝至唐宋时期关中北部的民族融合、佛教及道教信仰、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宜君县秦家河摩崖造像共4龛。其中1、3、4号龛为佛教造像,2号龛为道教造像。1、2号龛造于西魏,3、4号龛造于唐代,是研究这一时期造像艺术和宗教信仰及民族融合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阳岳寺摩崖石刻造像位于苍溪县三川镇阳岳一组望天观,造像刻于山崖西北面,共计七龛,题材主要有西方净土变、五十三佛、二十五佛、三世佛等,其中五十三佛、二十五佛等题材可能与三阶教有关,这是四川地区首次发现有关三阶教的造像。  相似文献   

12.
大足中敖镇峰山寺摩崖造像共十余龛,有明确纪年的为第7号龛,显示为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其他窟龛从造像的样式、衣褶及龛内布局等特点来看,明显流露出川东一带南宋时期石窟的常见作风。除第9、10龛内容比较独特,目前尚未发现相同作例外,大部分窟龛的造像题材较为明确,涉及释道两大题材。据题记当时活跃于川东的文氏工匠参与了此处攻镌。清代时期虽有程度不同的补修、重装和新造,但仍较好地保持了原构面貌。  相似文献   

13.
2009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查果西沟摩崖造像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考古调查,现存的7尊造像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包括大日如来与二菩萨、一供养人在内的4尊造像具有明显的吐蕃造像特征,时代为公元9世纪初期;第二组的1尊高浮雕造像与第三组的2尊线刻造像时代可能为公元12世纪甚至更晚,显示了查果西沟及周边地区佛教的发展及延续性。  相似文献   

14.
佛子崖摩崖造像位于旺苍县普济镇五星村东南150米处的一座山崖上,现存编号的龛像共41个。基本上开凿于盛唐时期,造像的题材、风格以及龛窟形制都与巴中石窟接近,应是受巴中石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00年8月11日,阳泉市郊区河底镇下章召村发现一处佛教造像窑藏,有关人员对现场进行了清理。该村位于阳泉市西北20公里处,禅智超过计划位于村南高台上,四周环山,寺前有小溪,窗藏位于西南的陡壁上。  相似文献   

16.
《四川文物》2021,(3):13-23
2017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桂林国家森林公园内的5龛造像进行了调查。这一区域的造像题材丰富,既有全国普遍流行的弥勒像,也有初唐中原地区流行的"降魔印像""优填王像",另外还有"六拏具"式、"天人诞生"等特殊纹饰图案。该地的唐代摩崖造像的粉本当来自于中原地区,尤其是洛阳龙门石窟,而不太可能来自于海路。相关题记中还发现有粟特人的踪迹。  相似文献   

17.
在2021年开展的全国石窟寺(石刻)专项调查工作中,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芒康县文化局以及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调查小组对地处西藏东部的芒康县境内的3处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与记录。3处摩崖造像分别位于芒康县纳西乡觉龙村、帮达乡然堆村境内,共发现11尊造像,通过比较造像特征,确认其中10尊佛教造像具有显著的吐蕃佛教造像风格。这些造像既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罕见的内容题材,它们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吐蕃佛教造像的空间分布、艺术传承及思想传播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又推动了唐代汉藏文化交流和唐蕃古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07年的调查发现,造像分布密集,范围不大,保存较好。雕凿手法有高浮雕、浅浮雕和线雕。龛窟可分五组:第一组有3个龛和1个题记,第二组有3个龛和4个题记,第三组有1个龛和3个题记,第四组有2个龛和4个题记,第五组有2个龛和2个题记。根据造像的特点等推断,其年代为北齐至宋金时期。  相似文献   

19.
喇嘛帽山的千佛院是陕西麟游地区较为重要的一处佛教遗迹。本文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千佛院的五处佛教遗迹。它们包括第2号窟唐高宗时期的三坐佛像,中唐时代的八世纪晚期相继雕凿的第4号千佛壁主龛像与第3号大龛的等身立佛像,北宋开凿的第1号龛、第5号的二小龛、第4号千佛壁主龛之外的麟游地方风格浓厚的众小千佛像。这些窟龛造像为我们研究初唐至中唐、北宋时期关中一带的佛教艺术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