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反动派调动大批军队进攻解放区,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  相似文献   

2.
正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依仗军事优势,对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我军奋起自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敌军企图。国民党军队被迫改全面进攻为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刘邓大军遵照"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的指示,打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从黄河岸边跃进至大别山,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到国民党统治区。这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史上的一个创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翻译文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被分为三大块: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在国统区,译作一再遭到查禁,译者遭到种种恐怖迫害;解放区的出版条件差,又时常受到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在沦陷区,殖民者明确规定要移植优于本土文艺的日本艺文,造成日本文学翻译的畸形繁荣,而反法西斯文学的译介环境则险恶艰辛。在抗日救亡精神的感召下,三大块的外国文学翻译事业在艰难地进行着,并在炮火中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蒋介石为抢夺胜利果实,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命令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刚刚平静的中国大地,又燃起了内战烽火。靖江临近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宁沪地区,与江阴要塞隔江对峙,是苏中解放区的江防门户和战略要地,一直是国民党军队觊觎的目标。1945年12月31日,国民党第四十九军七十九师渡江北犯,中午在八圩港口强行登陆,于1946年元月1日下午2时许占领靖城。同年4月10日,驻守靖城的国民党军队进攻新港,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新港惨案。6月,随着全国范围内的内战爆发,国民党集口5个整编师,约12万兵力,向苏中解放区猖狂进犯。靖江各主要乡镇及其公路沿线先后被国民党军队占领。  相似文献   

5.
攻克汤阴城活捉东陵大盗孙殿英尹萍1947年3月,国民党军被迫放弃了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向我陕北、山东解放区实行所谓"重点进攻"。豫北地区是联系陕北、山东战场的枢纽地带,是敌人向两翼实施战略松动和打通平汉线的前进基地。在该地区,国民党军部署有...  相似文献   

6.
1949年初.当我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胜利继续向南推进的时候,武汉局势日趋严重,金圆券几乎无人接受。因物价飞涨,市民们非常恐慌。武汉大学学生、教职工相继发言,为了活命,停教、停学、停工;加上武汉大学师生与其他院校团结在一起共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对学生们的血腥镇压,使国民党对武汉大学学生恨得要命,当时武汉警备司令部陈明仁曾这样说过:“武大是半个解放区,是武汉地区学运的总指挥。”  相似文献   

7.
舟进 《湖南文史》2010,(3):46-46
陈宗德,湖南茶陵人。1928年参加革命,曾任八路军120师717团供给部部长,359旅供给部政委。 1941年,由于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随着生产的发展,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生产的粮食、布匹等产品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盈余。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两个战场,即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如何评述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战场,这是目前中国现代史教学和研究中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下面将国民党战场分为三个阶段分析论述。一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阶段国民党战场上的特点是:国民党战场成为正面战场,对日寇的进攻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抵抗。“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要求国民  相似文献   

9.
刘明钢 《文史月刊》2002,(11):12-14
1947年春,国民党全面进攻解放区的企图失败之后,便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出延安。3月29日,中央政治局清涧枣林沟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为中央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委,负责中央日常工作;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正面战场述论徐震秋“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①”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徽正面战场情况怎样?我试以史实为据,分阶段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行学者。一日本侵略军于1937年11月12日侵占上海后,兵分...  相似文献   

11.
1949年国民党军队退居台湾之后,将金门视为日后反攻大陆的跳板,在金门地区实行所谓的"战地政务"。该政策的实施,对金门女性的地位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为军中士兵服务的性工作者在金门出现;同时,大批军人的到来也使婚姻市场上的女性和普通家庭中已婚妇女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女性也被动员起来参加军事活动及女性士兵在金门的出现。整个冷战期间,和男性一样,金门地区的所有女性也被强制性地动员起来为国民党政权服务,成为国民党政权反共和"反攻大陆"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政府认识到抗战将是持久战,持久抗战的关键之一在于农村能否持久地提供支持。因而,维持和发展农村经济就成为坚持抗战的重要一环。而维持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又在于是否能够为农村提供金融支持。本文以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有关资料为中心,特别是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业经济系所作的农村金融调查资料,辅以其他史料,对1939年至1944年间国统区15个省的农村金融借贷、放款利率、放款期限、借贷办法、放款机关等情况进行具体考察,分析和观察其成效与特点,并与抗战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以期对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村金融发展和演变情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东北易帜后,国民党东北党权的归属,成为奉系能否独控东北政权的关键。国民党在东北存在着"官党"与"秘党"的双重面相。一方面,为保东北政权,奉系致力于争夺国民党东北党务领导权,使国民党成为奉系的"官党"。另一方面,对于国民党在东北的"秘党",奉系实行打击和排斥政策,企图把东北的国民党完全纳入其领导的轨道。在与国民党不断争夺东北党权的同时,奉系一步步走上了国民党化的道路。但由于利益的非一致性,使得奉系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国民党。  相似文献   

14.
北伐前国民党在广东兼有执政党与国民革命党的双重身份,在广东农民运动中,存在冲突。在国民革命的背景下,国民党中央倾向于支持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以换取农民对国民革命的支持。但作为基础不牢的执政党,为维持政权稳定,国民党不敢也不能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掌控乡村政权的士绅地主阶层。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领袖采取了渐进式的农民运动发展策略,试图在革命与维稳之间维持平衡,调谐革命与执政的身份冲突。但农民运动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农民斗争的演进轨迹超出国民党领导层的预期,党政各方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农民与地主的激烈斗争中。广东革命政权完全巩固以前,左派的主张占据上风,且因农民运动有力地支持了统一战争,国民党对农民运动大体持积极态度。“中山舰事件”后,维稳的需要压倒了革命的信念,中派控制的国民党中央态度转为消极。  相似文献   

1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中央与立法院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二者关系有所变化。训政前期,国民党中央通过立法原则等手段直接控制立法院;抗战期间,控制更为直接,立法院的立法权部分被替代。在这两个阶段上,立法院为维护立法权的行使,不断向国民党中央提出建议,表示异议,但未否决过国民党中央的决定,尚未表现出反控制的倾向。宪政准备期间,立法院出现了反控制倾向;至"行宪"后,国民党中央的控制力大为减弱,立法院独立性与反控制倾向显著增强。二者关系的变迁是在思想观念、法律制度、组织状况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其对立法权的运作及整个国民党政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为了切实掌握新疆的地方政权,中国国民党坚持在新疆建立自己的省党部组织。显然,这种行为触犯了盛世才等新疆地方统治者的利益,最终引起了他们与南京政府之间反复而激烈的斗争。在这一时期,随着国民党对新疆渗透的持续加强,南京政府终于夺取了对新疆的实际统治权力,从而使国民党新疆省党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随着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发展生产力和工业化成为战略目标,由此新区土改的重心体现了从"翻身"到"秩序"和"生产"的转向。针对新区农村地权分配和阶级划分的复杂情况,党和政府对于相关政策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作出了周密的规定和详细的阐释,各地政府还根据中央的法令对土改政策作了灵活的、符合实际的调整,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8.
贾晓慧 《史学月刊》2002,30(8):81-88
《大公报》与西方无党派报纸不同,又与中国党派报纸不同。《大公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中国政界带来一些不同声音。它重视知识分子的意见,力图通过推动国民党政府,争取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自上而下地实现经济层面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贵州日报》与今天的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贵州日报》除了名字恰巧相同外,内容与性质上没有任何联系。其版式编排与国民党《中央日报》大体相同,体现出当时报纸的一般形式,内容上所涵盖的范围大致与今天的综合性报纸相当,以反映本省新闻为其一大特点。内容上具有浓郁的本土色彩,版面安排上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是观察当时贵阳市民生活、了解西部媒体发展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0.
左双文 《史学月刊》2003,13(10):59-64
张发奎是北伐战争中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将领,大革命时期,曾经与共产党人有过密切的合作,中共也曾经对他寄望甚殷,对他做了许多争取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紧要关头,张发奎仍选择了追随右派分共。中共遂放弃“依张”政策,单独发动南昌起义,对此,张提出“井水不犯河水”,分共而不积极反共。不久,张发奎赶走桂系、回到广州,中共提出不要对张再有任何幻想,又在广州发动起义,张大为恼怒,极力镇压。国共分裂之初,中共还不懂得应如何对待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张发奎等也还未学会与国共对立后的中共如何打交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