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永济,古称蒲坂,位于山西省的西南端,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早在六、七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后为尧、舜建都之地。《史记》载:“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都蒲坂。”据《蒲州府志》记载:“汉置蒲坂县”,隋后,蒲坂并人河东县。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改为蒲州,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始为永济县。  相似文献   

2.
永济,古曰蒲坂,为(历史传说之)舜都所在地。战国时为魏蒲反邑,汉置蒲反县,东汉曰蒲坂,北周置蒲州,清代始改称永济县。蒲州城址在县城西南黄河东岸,因治理黄河工程需要,徒县治于东北赵伊镇(即今址)。旧城曾一度被黄水淹没,今水势下泻,墙垣基址仍清晰可辨。普救寺在永济(今县址)西南10公里土垣上,名曰峨嵋原,西临黄河,波涛汹涌,与潼关隔河相望;南近中条(山),势若屏障,与万古寺  相似文献   

3.
舜都蒲坂     
古蒲州城是传说中尧舜建都的地方,它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南隅,普救寺西的黄河岸边。 据有关史料记载,黄帝,尧、舜、禹等古帝王都曾先后生活在这里。据《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中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老城。”阐骃《十三州记》中记载:“蒲坂,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这里所记的传说地,是指今蒲州一带,尧帝时曾在此建过都,后来迁都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尧在蒲州一带建都一事,历史传说中称为尧的旧都。  相似文献   

4.
杨贵妃是哪里人,历史上众说不一,有的说是四川人,因她父亲杨玄琰在四川做过司户;有的说是赠人,因她祖籍在河南。据《永济市志》(光绪十二年版本)、《蒲州府志》均载:“杨妃村在雷首山下独头村。唐贵妃杨氏本弘农民,其父玄琰,家于蒲州独头村,贵妃生其间。及人宫后,因号其村,今独头坡,正唐时村地。” 《辞源》、《辞海》两大工具书中均分别记载:“杨太真(贵妃)唐蒲州永乐人”(今山西永济)。《新唐书·杨贵妃传》记:“玄宗贵妃杨氏,随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徙籍蒲州,遂为永乐人……”由此看来,杨贵妃是永济蒲州独头村人,确信无疑。  相似文献   

5.
现遗存的蒲州古城,是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重修的,城址位于黄河东岸。古城址距今永济市正西方向12公里,是一座富有经济、政治、军事意义的历史名城。 城址现状 1947年4月25日,解放军入城,从此结束了蒲州古城长期在这里设过的治所——蒲反、蒲坂、蒲阪、中都、州、府、县等行政所在地。  相似文献   

6.
蒲州城概述     
张红 《文物世界》2011,(4):63-64
《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日老城。《阚驷十三州记》中记载:蒲坂,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这里所记载的地方,便是指今蒲州一带。尧帝时曾在此建都,后来迁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因而,蒲州城也称为尧的旧都。  相似文献   

7.
蒲州故城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西,扼于黄河岸边。古代在天中通往东方的三条道路中,被称为河东、河北陆道西入关中的第一锁钥,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宋代以前,黄河在永济一带也曾是岸陡流急,河床稳定。宋代之后河床逐渐抬高,水流也飘忽不定。俗话说的“二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指的这里。1960年代初还曾紧贴蒲州古城域西流过的黄河,在1966年将古城西北角冲垮,而今已远去城西3公里以外。  相似文献   

8.
刘潇  刘宝成 《旅游纵览》2011,(12):40-43
<正>在逶迤中条山下,奔腾黄河岸边,山西省最南端的县级城市永济市像一叶小舟,静静停泊在母亲河的臂弯。永济,古称蒲坂、蒲州,是山西省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华夏诅先最初生活与繁衍的摇篮,这座小城内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仅在黄河岸边,就有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张生和崔莺莺那一唱三叹的传奇爱情故事发生地普救寺,有唐代诗  相似文献   

9.
蒲州青柿饼     
地处黄河中游的永济市,古往今来,柿树遍存,其栽植历史距今已有1500多年。元、明、清时代,柿树的发展在这个县为鼎盛时期。据《蒲州府志》、《永济市志》记载:“柿为蒲人利。如古所谓木奴者矣。其植多者千树,少犹数百株。”元代著名的剧作家王实甫在他的传世名篇《西厢记》中,对蒲州的深秋柿景就有生动的描写。张生和崔莺莺讲的“晓来谁染霜林醉”,“难传红叶诗”,诗意指的就是柿景。《永济市志.艺文诗卷》中辑录的元、明、清时代的诗作数十篇,无不与柿相关。清周景柱在他作的《蒲州柿林红叶》一诗中这样写到:“尽把珊瑚映夕曛,瑶仙齐看石榴裙;无边红树多情思,遮断青山锁白云。”  相似文献   

10.
<正>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000米处的峨嵋塬头之上,创建年代不详。据《蒲州府志》及寺内石碑记载,普救寺于北朝晚期已有,隋唐时期曾予扩建、增修,唐名西永清院,宋至清历代屡有修葺,是元代杂剧《西厢记》故事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1.
1995年9月我利用开会之机参观了山西省永济县蒲州古城。这座古城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度非常辉煌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交通环境使蒲州早在唐代就已同陕、郑、汴、怀、魏并称天下之雄了。唐开元八年蒲州改为河中府,曾先后两次被设为“中都”,它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是齐名的。蒲州昔日的光彩,随着历史的变迁,政治与经济地位的转移而逐渐衰败下来,如今我们只能看到一片荒芜的古城遗址景象:大体呈方形的砖砌城垣、拱形特点的  相似文献   

12.
<正> 唐代田园诗人王维,《辞源》载:唐太原祁人。据《辞海》载: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这两条记载的依据,都出自新旧唐书。其实,查阅明清以来的地方志就可发现,王维的远祖虽为太原祁人,但自他十七代以前,就已移居河东。一提河东,人们往往只想到永济,实则,河东乃一泛称,唐时的河东,当包括今永济、临晋、猗  相似文献   

13.
珠玑满目足风流──读《永济县志》札记贵州省志办陈福桐从小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五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想知道鹳雀楼在哪里?楼的景况怎样?今得读山西《永济县志》,在421页里记载“鹳雀楼在城西南黄河高阜处,时有鹳雀栖...  相似文献   

14.
“泰”、“秦”两字形近易混 ,北朝史书中做“泰州”处常讹为“秦州”。钱大昕最早发现这个问题 ,今人点校北朝诸史对此也做了认真的考订 ,不过 ,仍难免遗漏。《通鉴》也存在这方面的讹误 ,试就《魏书》与《通鉴》各举一例。《魏书》卷四二《薛辩传附谨传》 :薛谨自刘宋北归北魏 ,“朝廷嘉之 ,授河东太守” ,后“克蒲坂 ,世祖以新旧之民并为一郡 ,谨仍为太守 ,迁秦州刺史” (第 94 1— 94 2页 )。此处“秦”州应为“泰”州之误。北魏始光年间 (公元 4 2 4— 4 2 7年 )得“蒲坂” ,此时秦州所辖地区尚未纳入其版图 ;且同传又谓“谨自郡迁州 ,…  相似文献   

15.
《沧桑》1993,(1)
清乾隆乙亥(1755年)重镌版《蒲州府志》,是运城地区现存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府志。1985年运城行署组织力量标点重印了这部志书,这对保存旧方志史料,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可惜这次出版未作较勘,故原版中一些误镌之处仍未得以刊正,再次起了传讹的作用。卷之三《古迹·寺观》门“普救寺”条的记载即为其一。《府志》曰:“普救寺,在郡城东六里。唐时名西永清院。五代时汉遣郭威讨李守贞于河中,周岁城未下。威召院僧问之,对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威折箭为誓,翌日城果破,乃不戮一人,因改院曰“普救寺”。明初,并广化、旌勋、藏海、乾明四寺入焉。寺有窣堵  相似文献   

16.
古城古渡古桥:永济黄河蒲津渡遗址考古琐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也位于此处。后国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没入水中,悄然消失。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老人回忆,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换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牛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各界人…  相似文献   

17.
太原永祚寺,原名永明寺,因寺内有双塔,俗称双塔寺。该寺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位于距古太原城4公里许的东南隅,坐南向北。寺内双塔巍峨俊秀,苍劲挺拔,前人誉为“晋阳奇观”。 据万历《山西通志》记载:“晋阳城重山遮障,开此平衍真一大形胜也。独龙稍不足,文明不开;虎稍强,故其民挚悍,而世家亦少。近有筑浮屠者,亦大有见。”本志《傅应期先生传》中记载:“郡地形左痹不胜右,缙绅学士建永明寺、宣文塔于东山,以辅不足,推公(傅霖)首事。”万历《太原府志》也载:“起自堪舆家言,谓塔在巽峰则文运胜。”由此可知,万历年间以傅霖为首的缙绅学士为“兴文运”,补辅郡地形之不足,而创建永明寺和宣文塔。其确切的创建时日据旧塔铁质塔刹铭文记载为“万历岁次己亥仲夏”(万历二十七年)。 据乾隆《太原府志》、道光《阳曲县志》记载,万历三十六年五台山高僧、护国禅师福登法师以永祚寺旧塔微侧,更建新塔于旧塔与寺院之间。到清代又在两塔之间建过殿,在旧塔之前建后殿。据梁思成教授三十年  相似文献   

18.
《沧桑》1993,(4)
近十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地方志研究及编纂工作。在研究活动中,发现对一些历史名人往往错记籍贯及出生地。其中原因,固然有乱拉名人,以光耀乡里,但主要的还是由于缺乏考证或疏于考证。这种现象,就连最有权威的《辞源》、《辞海》等工具书也概莫能外。唐代田园诗人王维,据《辞源》载:唐太原祁人。据《辞海》载: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这两条记载的依据,都出自新旧唐书。可以说,王维的籍贯及出生地,自唐代以后,就一直以讹传讹的流传下来。其  相似文献   

19.
《沧桑》1993,(2)
佇立高原、雄视千古的三晋大地,曾经有过流金的岁月,曾经有过骄傲的时代。面对灿烂辉煌的历史,面对千帆竞发的现实,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山西如何设计未来,再创一个世人叹为观止的时代,再现一种令人神往的风采,我们为此专程访向了山西省省长胡富国。抚今追昔,胡省长情思飞扬,他如数家珍地告我们说: 我国自古就有“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蒲州一带)、“禹都安邑”(今夏县、运城一带)的传说,都在山西南部。又说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嫘祖养蚕于夏县、愚公移山于阳城、精卫填海于长子、寻根问祖于洪洞……。三晋文化,引人注目。山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春秋晚期,晋国曾经以霸主地  相似文献   

20.
五老峰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城东20公里处的中条山中。这里层峦叠嶂,悬崖峭壁,怪石险洞,奇花异木,珍禽异兽,山泉溪水,瀑布飞垂,庵、观、寺、院星罗棋布,真是一块“秀丽泽润,峻险神奇”驰名华夏的风景胜地。 五老峰地名的来由,最早见于晋代张僧鉴写的《浔阳记》:“五老峰横隐苍空,其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据《蒲州府志》、《虞乡县志·艺文志》记载,明代谢琚所著《河东五老传》中说:“河东有中条山,东接太行,西连华岳,禹贡所为逾于雷首,唐风所为首阳之巅,即此山也。其上耸然持出最高且峻者,为峰有五,因有偃蹇伛偻之状,故名曰‘五老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