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大河口出土的西周螺钿漆器因糟朽严重无法达到宣传展示要求,需要将文物原件进行复制以达到宣传展示效果。螺钿的复制工序从选材取料开始,通过构图、切割、打磨、镶嵌,最后完成螺钿复制工序。  相似文献   

2.
手迹文物种类纷繁复杂,不同的书写技术、材料、工具以及书写环境条件的一系列变化,不仅丰富了字迹的样式变化,也对复制性临摹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不同于传统宣纸和普通机制纸张上书写的手迹文物,复制时,应根据材质特性,选用对应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还原原件的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跃年 《民国档案》1998,(3):106-11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民国档案管理工作中使用缩微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缩微技术管理民国档案形成了以16mm卷式银盐片为主、35mm卷式银盐片和封套平片为辅的缩微品摄制管理系统,每年可摄制缩微胶卷100万幅以上。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民国档案的管理工作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近几年来我馆开始有计划、按步骤地将馆藏部分档案资料进行光盘复制,以专题选编的形式,制作了一批民国档案光盘品。这些光盘品已经代替原件对外发售或提供利用。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文献文物中,有一部分是油印件,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其最好的方法是再生利用,所谓再生就是照原件复制。在此谈谈油印件文物复制工艺。  相似文献   

5.
文物复制仿制品的制作是博物馆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内容,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便于陈列和研究工作,解决在陈列展览中因缺少实物展品造成的缺陷,达到以实物公诸大众的社会需求。所谓文物复制,一般是指在文物原件上翻制模具,使之与原件大小、重量、表面色彩、残缺程度一致。仿制是在没有实物或因残损、老化等其他原因不能在原件上进行翻制模具或与原件材质不同或只能依据图片等方法来完成的作品。文物复制仿制品制作工艺技术和技术修养高低,制作精美优劣都会直接影响到陈列展览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作为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复制、仿制的…  相似文献   

6.
张燕 《神州》2014,(13):40-42
<正>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事实上,是艺术让生活更美好。河北衡水内画鼻烟壶、陕西延安根雕艺术、陕西蓝田玉器饰品、江苏宜兴紫砂艺术作品、台湾铜雕佛像等一些与民生相关的艺术品在“首届中国民族书法美术艺术博览会”上亮相。其中,中国篆刻、中国剪纸艺术作品、被称作“国家名片”的纪特邮票的原件珍品图案、“中国秦剑复制第一人”毛乃民亲手制作的系列秦剑珍品等500幅(件)作品无声地诠释着本届博览会的主题:让艺术生活  相似文献   

7.
在近现代文献中,不同的书写技术与材料、工具、以及书写环境条件的一系列变化,不仅丰富了文献字迹的样式变化,也为复制性临摹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既能应对时间短字迹种类多的特点,又要追求临摹水平专业化。要满足这个要求,就要从近现代手迹临摹的特点难点出发,通过不断的了解、体验、研究、积累,来逐步上升到对专业层面技术操作机制的把握。因此,这是一个长时间摸索实践的过程。本文阐述这一过程,旨在表达一种业已完善的灵活的专业临摹方式;并为字迹复制的新探索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摹写是文献墨迹复原复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小字墨迹复制摹写技术,在复制工作中克服了"双钩廓填"方法对笔墨的制约,具有一笔成形、对应表现潜力大、效率高、适合小字墨迹复制等特点,是传统墨迹复制中比较难把握的技术方法。本文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博物馆对摹品质量的特殊要求,强调在小字文献墨迹复制中发挥摹写技法特点与对应表现潜力、精心制作墨影底稿和熟练驾驭字形与用笔笔势;强调从专业需要和个人技术素养两个层面把握"摹"与"写"的内涵、强化笔功基础、认知原迹、引入笔意观照;同时强调加大试摹写数量,做到意在笔前,使小字墨迹的复制摹写技术成为既符合传统技术特点,又可广泛应用复制各种小字墨迹文献的文物复制技术,从而提升文物复制件的品质,使传统文献墨迹复制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991年6月15日,在桂湖之畔,省、市文化行政部门和新都县举行了“桂湖碑林”落成典礼。 这是一座清代风格的四合院展览馆,展出面积1400平方米。碑厅陈列有宋代苏东坡和黄庭坚、元代王庭筠、明代文征明和扬升庵、清代刘石庵和何绍基等历代书法名家墨迹碑刻近百余通。碑石据原件的墨迹精刻于明、清,原件笔意神韵皆真实再现碑上,碑文书体千姿百态,蔚然壮观。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1997,(1)
1958年夏天,中国大陆上的几亿人民正如痴如狂地“大跃进”,准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不仅农村每亩地要高产若干万斤粮食,每个机关都要建立起小高炉,用土法大炼钢铁;而且在文化战线上,也要求人人写诗,个个作画,作家、教授都要订出一年内创作出无数作品的“跃进计划”来。一天,我从人民大学(我家住在那里)回到近代史研究所(我工作的地方)。我立刻去看范老(文澜),把人民大学的“跃进计划”给他看。那计划叫“十百千万亿”  相似文献   

11.
石印、铅印、胶印、油印等传统印刷技术是我们多年来进行近现代文献复制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传统技艺受到很大冲击。二十世纪末期,印刷技术革命使传统印刷技术在文献复制工作中的应用出现危机。传统印刷材料出现短缺,工艺被逐步淘汰,使运用传统印刷技术进行文献复制工作陷入了尴尬窘迫的境地。为此结合文献复制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印刷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考察论证,在尽力保持传统方法精髓的同时,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步找到了数字技术与传统印刷工艺在文献复制工作中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冯大彪 《文史精华》2002,(12):55-60
张伯驹先生是著名的收藏家、诗词家、书画家和戏剧家,笔者对其“高山仰止”久矣!远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主持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时,我尚是学生,虽然也忝列他的社员,但总无胆量到府上聆教。到了1980年,我已是一家通讯社的外宣记者,当时香港《镜报》为纪念创刊4周年,拟请内地著名书画家挥毫祝贺,画家我请的是王森然先生,书家我请的就是张伯驹先生。也因此,我们开始熟悉了,而且成了“忘年交”。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制订的档案事业“九·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馆藏照片档案体系,“完成馆藏照片档案的翻拍复制工作和建档工作(包括复制底片的翻拍、编目、归档和供利用检索使用的照片小样)”。这是为了加快我馆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更好地完善馆藏档案的保护工作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标志着我馆的档案整理技术工作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本文拟就这项工作所涉及的建立民国时期照片档案体系的几个问题,略抒浅见,以期得到专家、同仁的教正。  相似文献   

14.
魏明  陈立果 《收藏家》2008,(3):71-74
湘军著名将领曾国藩是晚清的“中兴名臣”,他不仅在军事上显赫一时.而且在书法上颇有建树。曾纪泽是晚清的外交大臣,他在致力于西学研究和推广的同时还潜心于书法,并留下众多优秀的书法作品。长沙市博物馆珍藏有曾氏父子多件书法佳作,我们经过鉴赏作了初浅的考析,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5.
对孩子的性教育,是我所经历的最难堪的事。女儿丹丹13岁的时候,有一天问我:"妈妈,什么叫克隆?"我说:"就是无性的自我复制,就像复印机复制原件一样。""性是什么?""男性女性、雌  相似文献   

16.
《经济部核准认许之外国公司一览表》为我馆研究人员在整理“2188”零散档案时发现,原件为油印件,制表时间不详,经初步考订,当在抗战胜利之后。本表系统地反映了在华外国公司的行业分布、地区分布、在华代理商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听说大名鼎鼎的文怀沙先生来杭州,我的心里便激奋起来。几年前,在河南郑州召开的一个会议上,我曾目睹他那儒雅倜傥的风采,聆听过他精彩、风趣的讲演,至今未能忘怀。文老不仅是位博学多才的著名学者、楚辞专家、“红学”专家、书法高手,而且还是一位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传奇人物。周谷城先生曾为他题赠书法条幅:“相与无町畦,相与为婴儿”。惜墨如金的钱钟书先生也曾为文怀沙的肖像画(范曾画)题句:“文子振奇越世,范生超诣传神。画品居上之上,化人现身外身。”看来,这是带点圣哲意味的钱钟书对文怀沙这位中华才子的人生评价了。  相似文献   

18.
清末就已经开始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凡是书籍正式出版,开卷便印有官府有关此书存档、备案、准印、出版等方面不得翻印的告示。本人便收藏了一份此类告示的原件,而且还与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密切相关(见图)。原件长一尺七寸五,宽九寸五,全文235字,用毛笔正楷书写在宣纸上,末尾加盖有“蒙化直隶同知关防”满汉双文朱印。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91年4月我们接到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陈列复制一套唐代三彩庭院式建筑群的任务。历史文物的复制,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考虑,即,不仅要求形似,而且应该神似。所谓神似,就是要体现文物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给人以历史感。这两方面结合的好,才能复制出反映历史真实的文物。  相似文献   

20.
中国仿制青铜器行业据文献记载始自北宋末年,迄今已有近900年历史.仿制和修复青铜器两者在技术上有什么关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高英同志说:“铜器的伪造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伪造方法与铜器修复方法在技术上是完全一样的.”“有伪造铜器存在就有修复技术存在.”也就是说伪造青铜器和修复青铜器两者的模具技术是一样的.青铜器仿制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模具的革新.模具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北宋末年(12世纪初)——1950年;(二)1950年——1970年;(三)1970年至今.在时间上划为三个阶段,其根据是模具的两次革新.通过这两次革新,制模技术由原来的难学到现在的易掌握;在制模过程中由有损伤原件的可能、变为决不损坏原件;制好的模具原来的粗、简单、与原件基本相同,到现在的精、复杂与原件完全一样,从而使模具的技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下面拟对这三个阶段一一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