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尔逊及其使华述略张国镛,陈一容纳尔逊曾于1944年9月、11月两次受罗斯福总统之派遣,以总统私人代表身份前来中国,了解并设法解决中国急剧恶化的经济问题。在他的协助下,国民政府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战时生产局,用以“增加战时所需要之生产,负指挥监督及联系公...  相似文献   

2.
1944年9,10月间,我奉命赴美考察并与西屋电气公司洽商合作的时候,美国罗斯福政府已与蒋介石商定,在中国重庆设立战时生产局,指定翁文颁兼任局长,纳尔逊以美总统特别代表的身份,帮他规划一切。纳尔逊手下的经济专家潘绥,编写了一个报告,建议在长江三峡建造一个大型水力发电厂,同时兴办肥料厂,由美国投资建设,每年生产500万吨肥料售与美国,以作偿还借款之用。这时美国水利垦务局的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Savage)正在印度工作,资源委员会便电邀他顺道来华,协助勘察水力资源,并聘他为顾问工程师。萨凡奇是一位建筑高坝的老专家…  相似文献   

3.
本刊追踪     
《环球人物》2013,(3):9
安倍写来亲笔信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日委托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带一封亲笔信给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呼吁两国就解决钓鱼岛问题改善日中关系,开展政治对话,并尽快举行两国首脑会谈。1月19日,安倍与山口那津男举行会谈。安倍表示:"因为钓鱼岛问题,日本与中国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摩擦。我们希  相似文献   

4.
美国外交档案中关于纳尔逊使华的史料选译吴景平,章红,何品译1944年8月,美国战时生产局局长唐纳德·纳尔逊(DonaldM.Nelson)以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的特使的身份,同罗斯福的另一名特使帕特里克·赫尔利(P...  相似文献   

5.
1945年底,苏、关、英、中等战胜国为制订日本履行投降条件应恪守之政策原则及标准而组成远东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后曾就日本战后经济、政治、赔偿战争损失等问题讨论、通过诸多议案。中国对日和约审议委员会专员孙慎经所拟《节略》即围绕远东委员会已通过及讨论中有关归还劫物的旧、新议案,阐述了作为委员会四强代表之一的中国对此问题所持主张以及办理案件经过,从中既可略见日本战时疯狂劫掠中国等受害国财产物的状况,亦反映出美国战后出于战略考虑而偏袒、维护战败国日本之情。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研究》2002,(1):252-252
由美国日本侵华浩劫纪念馆主办的第七届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1年 1 2月 7日至 9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美学者 50余人 ,陈香梅女士参加了会议。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包括 :战时劳工问题研究、侵华日军暴行问题研究、东北沦陷区问题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外交问题研究、“旧金山和约”及战后中日美关系及研究、战争赔偿问题研究、日本历史教科书及日本右翼势力问题研究等。另外 ,会议还举行了纪念张学良将军专场讨论。第七届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国召开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与意大利特使斯坦法尼会谈纪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7年6月,意大利访华特使艾尔伯妥.德.斯坦法尼(Alberto De.Stefani)应蒋介石之邀来到庐山与蒋会见.作为中国政府聘请的高等顾问,斯坦法尼访华之行不仅负有句通两国外交关系之重任,而且需为中国经济、财政之改革提供咨询及参考意见.7月17日,正当中日战争爆发,蒋介石在庐山庄严宣布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之际,他与斯坦法尼在当日举行了简短的会谈,意图摸清墨索里尼政府对于中日事变的态度,争取意大利的调解来制止中日事变扩大化.这次会谈充分阐明了当时中意双方在远东局势看法上的异同,对研究此期中意关系及战时中国外交颇具价值.感谢意大利威尼斯大学Guido Samarani教授提供本文英文原稿.兹特译附如后.以供研究参考.有关斯坦法尼与宋子文等商讨中意关系及中国财经改革的会谈纪录,本刊将在后期陆续刊布.  相似文献   

8.
张北根 《民国档案》2017,(4):122-130
1942年7月20日至8月7日,美国总统行政助理居里第二次访华,与蒋介石进行了14次会谈.会谈涉及的范围很广,除中美关系外,还包括中英关系、中苏关系、领土问题、全球战略、战后国际关系、英印关系及史迪威的双重地位等.蒋介石的应对策略是:从7月20日至27日,“以刚毅之气应之”;从7月29日至8月7日,“以宽和无求与毋必毋固之心对之”.总体来看,蒋介石应对居里访华“始刚终和”的策略比较成功,捍卫了国家尊严和国家利益;中美“斗而不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和,美国继续援助中国,对中国坚持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内战后,美国南部的农业经济走向衰落,农民经济上处于贫困,由于战前财富的主要来源于出口的棉花,战后依旧大规模的投入棉花生产,导致生产过剩。而战时的北部贸易封锁,棉花生产得不到有力的销售,人们经济积累减少,买不起必需品,国内市场萎缩,人民购买力不足,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仍需要进口,更不要说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大规模生产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本文就美国国内市场对南部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作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帕特里克·赫尔利于1944年9月作为总统个人代表使华,11月17日任驻华大使,到1945年11月27日辞职,历时一年两个多月。这期间,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赫尔利使华的前半年,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战时的援蒋抗日到战后的扶蒋反共的转变;赫尔利作为这种转变的具体实行者,他的使华自  相似文献   

11.
刘阳 《世界》2004,(3):38-39
中国人熟悉吴鹰,主要是他在媒体上的两次大曝光;一次是2000年美国《福布斯》中国50富豪排行中,他名列第19位;二是2001年2月7日,他与田溯宁共同出现在央视《对话》栏目,就留学、创业、归国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并与观众一起就人才、商机、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战时生产局,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在美国协助下,在重庆设立的一个直属行政院的控制战时工业生产的机构。它的建立,对国统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公私工矿企业的发展和解决战时军需和民用供给,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至今对这一机构的研究文章,仅有三篇,即翁文澋的《重庆战时生产局和美国经济援华政策》,李安庆、孙文范的  相似文献   

13.
1933年10月3日,美国驻华公使馆参赞佩克会晤宋子文,就中日关系问题进行了会谈,并将会谈情况函报美国驻华公使约翰逊。这次会谈主要讨论了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中国是否应该在当前局势下“接受现实”,以及国民政府内外对中日关系的看法等,并随函附有《字林西报》的社论。该社论认为,中国政府应在华北设立停战区,以起到“防波堤”...  相似文献   

14.
布雷顿森林会议是二战期间盟国规划战后世界秩序的首次大型会议,反映了美国将美苏战时合作关系延续到战后的决心和愿望。会议期间,美苏等国围绕基金配额、黄金配额减免、银行配额等问题展开博弈,最终在双方的妥协下,大会取得了成功。在美国的支持下,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苏联同时承认了美国在战后世界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美国对苏合作政策具有强烈的政治动机。美国战时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重建世界和平都离不开苏联的配合,这是美国推行对苏合作政策的现实基础。然而,美苏在会议中的合作也非一帆风顺,美国在基金黄金缴纳问题上无视苏联的现实需要,体现了美国推动的美苏合作存在一定的限度,以不损害美国核心利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东亚的总体战体制形成于日中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及中国。在日本国内,为发动侵略战争而采取了构建战时经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策,这些政策影响到殖民地。而在中国,则为抵抗侵略而建立战时经济体制、动员国民,同时也对实施宪政、实现民主进行摸索。二战时期曾被日本统治的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战时体制成为促成其战后民族独立的要素之一。二战结束后,在日本,战时的计划和统制体系被应用于战后重建,在战时经济解除后依然发挥影响。而在中国,战时统制经济在二战结束后曾暂时中断,而后再度复活。后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领导下,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又为构建强有力的战时体制而选择了彻底实行计划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一、道奇路线之前的日本经济和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军国主义被打败,日本的战时经济结构,全部进入急剧地崩溃过程之中。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了维护旧的垄断资本主义体制,实行了紧急处理军事物资和发放临时军费的决定。对在战时接受军需订货的企业,支付合同中所规定的尚未支付的金额。仅战后一个月,就支付了二百亿日元。结果使生产军需用品的公司和高级官吏、高级军官取得了大量的非法收入,并使通货膨胀急剧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7.
抗战胜利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性年代,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期间,美国政府推行了怎样的对华政策?这项政策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它留下了什么经验教训?这些就是本文试图进行探讨的问题。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太平洋战争正式结束。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在战争结束前已经形成。对华政策从战时向战后的转变,是由于美国的在华战略目标发生了变化。战  相似文献   

18.
正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安排解决战后欧洲局势,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1945年7月17日,美、英、苏三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了战时第三次会晤,这就是著名的"波茨坦会议"。会议在波茨坦一座乡间别墅式的宫殿中举行。这座宫殿修建于德皇威廉二世时期,叫赛其林胡福宫。虽然  相似文献   

19.
杨奎松 《史学月刊》2003,(11):52-59
1950年6月,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介入台湾海峡,宣布台湾地位未定,导致中美两国由此开始长期处于敌对状态。1954年,中国在苏联的影响下,开始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并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积极促成了法国和越南之间的划界停战。但是,毛泽东敏感地意识到,朝鲜和越南划界停战的例子,很可能会被援引到大陆和台湾的问题上来。为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并迫使美国人坐到谈判桌前来,毛泽东下决心发动了第一次炮击金门的作战行动。炮击金门的行动,意外地加速了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从而使台湾问题的解决更加陷入僵局。注意到台湾问题乃至整个中美关系的解决,必须改变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的情况,毛泽东被迫将目光转向了经济建设,并且发动了“大跃进”。经济生产上一日千里的“大跃进”,使毛泽东对“赶英超美”一度充满信心。恰在这时,美国却无视中国经济的飞跃,并借口大使调任事实上中止了与中国之间的大使级会谈。为还美国人以颜色,毛泽东再度发动了第二次炮击金门的行动。  相似文献   

20.
《环球人物》2014,(3):36-37
正1月13日,法国巴黎,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右)和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左)就叙利亚问题举行会晤。会谈开始前,克里拿出两颗硕大的土豆赠送给俄外长,并说:"我今天给你带来了这些土豆。"他的话引来了双方代表的一阵笑声。但事后,拉夫罗夫表示,克里送土豆意在表达美国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