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羊年转湖,马年转山,猴年转森林,据说是佛祖给人间留下的旨意。纳木错是佛身、语、意之圣地,也是圣地中之最殊胜者。在别处修行一百年才能成佛的话,在这里修行弹指间就能修成。修行者绕湖而行,便可得到无量的功德和渊博的知识,并能舍去自己的恶习和痛苦。转湖的时候,把各种供品投入湖中,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转湖一圈一般要耗时半月左右。在三百多公里的  相似文献   

2.
在西藏有转山和转湖的风俗,信徒们在特定的日子,会不辞辛劳的转神山圣湖祈福。马年转神山冈仁波齐,羊年转神湖纳木错。羊年转纳木错的由来,据说开始于公元12世纪末,当时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史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云集到纳木错边上修习密宗要法,并开创环绕纳木错的修行之举。之后就由信徒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3.
如何正确对待无常?去修行,积累功德,不是出家人才有修行,普通人—样也有修行,所以禅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时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人事,这就是修行。  相似文献   

4.
在转湖过程中,除了领略美丽的湖光山色,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围绕神湖形成的四大浴门及八座寺庙了,分别是东面直贡派的色热龙寺,东南萨迦派的聂果寺,南面格鲁派的楚古寺,西南不丹噶举派的果初寺,西北面以五百罗汉修行的山洞为基础建立的加吉寺,西面的吉乌寺,北面不丹噶举派的朗纳寺,东北格鲁派的本日寺。  相似文献   

5.
修行与神通     
《山茶》2011,(6):6-6
修行这个概念.今天已经成为迷思。好像只有在无人处秘密修炼神通法术。才能叫修行。于是。在那些动辄将自己看不顺眼的事物斥为“不科学”的人眼里.修行便成了“封建迷信”之类的荒唐事情。  相似文献   

6.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是仅存于敦煌石窟的一种早期佛本生故事经典,唐代以后国内无传本。经过考察发现,明清宝卷中的《金牛宝卷》也讲述着同样的佛本生故事,二者内容性质、情节结构十分相近。此文依据中、韩所存相关文献与壁画材料,考察了《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与《金牛宝卷》的关系,认为《金牛宝卷》与韩国存《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第七地》都是承接唐代《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而来,是该典籍在中国民间通俗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阿里情境     
2002年,我朝拜的第一座神山是青海祁连的牛心山,藏语称"阿咪东索",意为"众山之神"。当时我被神山的威严所震慑,一个男人与一座大山近距离接触,结果两者都在沉默。沉默是因为凝视和思悟,而非简单的看到。真正转山是在201 1年,我和旺嘎喇嘛用6个小时转了青海玉树的觉拉神山。在转觉拉神山的途中,我问旺嘎喇嘛:你转山能得佛道吗?喇嘛答:我非大智慧者,未必能得。再问:何以仍坚持?答:如果不去转山不去修行,灵魂将无法找到归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佛教史传类著述相关资料的梳理,探讨宋代比丘尼取得的修行成就以及为卫宗弘法所作的努力,进而指出宋代比丘尼们所取得的修行成就应该得益于禅宗和净土宗在宋代的发展和兴盛,此二宗对于有所成就的女信徒也给予较高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正吉岗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沙尔宗镇米亚足村外两公里处,苯教典籍记载,它不仅是鸟语花香的纯洁净土,还曾经是高僧占巴南喀师徒三人加持过的修行圣地,在当地民间流传着许多高僧们修行证悟的传说。"擦擦"作为一种方便修行的法门,是一种用凹型模具捺入软泥等材质、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模制宗教图案,如各种造像、塔、经咒等。  相似文献   

10.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校录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校录补正李丹禾《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又名《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银蹄金角犊子经》,印度佛教初期密教所撰佛本生故事。该经最早见录于隋仁寿二年所撰《众经目录》卷四,因被判为疑伪经,故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早已亡佚。值得庆幸...  相似文献   

11.
从日本的神话时代开始,纪伊山地就是传说中众神镇守之地,从中国流传过来的佛教真言密宗也把这里作为修行的场所,使得纪伊山地逐渐成为通过修行获得超自然力的舞台,人们从各地纷纷前来参拜造访,这一地区因而对日本的宗教、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藏区要闻     
《中国西藏》2013,(6):90-91
西藏投入逾亿元整修寺庙僧舍改善僧尼修行条件 西藏自治区政府为了改善寺庙僧人的生活及修行条件,把全区寺庙僧舍维修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对寺庙持证僧尼按人均5000元标准下达了寺庙僧舍维修改造补助资金14665万元,覆盖全区所有1700余座寺庙,受益僧尼人数近3万人。  相似文献   

13.
佛道漫漫     
<正>修行是一条通往人类内心最深远处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智慧,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谛,使我们的生命自动达到充满喜悦的圆满状态。其实广义上的修行并不仅是指佛教或者道教信徒的修炼,它更指芸芸众生自身的修养。  相似文献   

14.
菩提道次第是藏传佛教众多修行法门中经过提炼浓缩、高度概括集中的总体法门,具有严格的逻辑和因果顺序,其中亲近上师法是其人道之门,为藏传佛教所独有。本文试以上师亲近法的修行方法为切入点,分析其包含的师徒伦理道德内涵,从而挖掘其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吉岗"位于距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沙尔宗镇米亚足村两公里处。在苯教宗教典籍上记载,它不仅是鸟语花香的纯洁净土,还曾经是高僧占巴南喀师徒三人加持过的修行圣地,在当地民间流传着许多高僧们修行证悟的传说。2016年3月,政府在吉岗对面为村民整修机耕道,施工的挖掘机无意中挖掘出大量"窖藏"的"擦擦"。正在吉岗山脚下闭关修行的阿坝州藏学象雄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巴仓寺原赤巴、僧人幸饶巴兰卡得知消息后,  相似文献   

16.
1962年,英国著名佛教团体“西方佛教教团之友” 的主持人史他昆拉法师到印度参观访问时,在山城噶伦堡发现了一位精通显、密、禅、净诸宗特别是精通密宗的华人教徒,这位华人教徒就是湖南省攸县籍人士陈健民,他在此地闭关修行已有15年.倾谈之后,史他昆拉法师对陈健民先生在佛学理论方面的造诣和修行的毅力表示钦佩,决定把陈先生的修行经验及佛学思想介绍给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17.
禅定作为佛教戒、定、慧三学之一,是佛教徒追求内心平静、增进智慧的修行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静坐则是宋儒在继承儒家静坐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定学后所提出的涵养工夫。由于静坐是由理学家从佛教借鉴而来,因此二者在修行目标、修行方式和修行原则上有相通之处。但是,在儒家内圣外王、积极进取的现世品格的影响下,禅定与静坐还是有较大差别的:首先,二者的重要程度不同,禅定是持戒与生慧之间的重要环节,三学循序渐进,而静坐一般被理学家认为是初入门时修习的涵养工夫。其次,二者的根本诉求不同,禅定追求的是持戒生定并由定生慧的宗教旨趣,而儒生静坐则是为了砥砺心智,克制私欲,体悟圣人之道。  相似文献   

18.
《神州》2006,(3)
人们一提中国功夫,必称少林;少林武术成为中华武术的象征。然而少林寺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功夫“,而不是武术。河南少林寺永信方丈说“,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申报口  相似文献   

19.
郭玉杰 《旅游纵览》2013,(6):251-253
素食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或者说是一种修行的途径。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人支持素食的观点,而且也切身践行着素食主义。不仅仅是因为素食能够使身体更加健康,而且能够帮助人进行心灵上的修行。素食对五脏六腑均有裨益,对生活以及心情有一个好的引导,甚至有助于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谐。本篇论文将简单的介绍素食主义,人们为何素食以及素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书讯     
正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何恩之、魏正中(Giuseppe Vignato)著,王倩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定价:188元。本书将石窟及壁画视作当地僧团独特修行方式的再现,目标是复原龟兹境内数处石窟寺院中僧团的生活。经过中国考古学熏陶的魏正中和经过佛教、艺术史学术传统训练的何恩之合作,对公元之初至650年左右的龟兹地区石窟寺院进行了研究,从而对龟兹地区佛教僧团生活和修行礼拜方式产生了新的认识。作者认为石窟整体,包括建筑、壁画及现已不存的塑像,是僧侣们精神生活的创造,是他们特定修行实践的有形展示。本书对龟兹佛教的研究几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