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回顾近年来中国海疆史研究近况的基础上,从中国海疆史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面临的问题等方面提出建构中国海疆史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并论述了中国海疆史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建构中国海疆史话语体系的着力点,为建构中国海疆史研究的话语体系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
海洋是研究世界历史的视阈,更是独立的历史世界;连接陆地与海洋两个历史世界的海疆,是研究历史的新视角,更是探索海洋世界变迁的出发点。海洋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显而易见的是,海洋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一部海洋文明史,构成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图景。忽视海洋视阈、忽略海洋抑或海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将是不完整的,对人类历史的认识也将是不完整的,最终将使我们无法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全貌。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明代出海军巡洋会哨制度在沿海遭遇倭寇袭扰的背景下逐步完善的过程及其在海疆防务中的地位。作者认为出海军巡哨与沿海嘹探烽堠、墩台、陆上卫所营堡及巡检司军兵共同构成一多层次、有纵深的海疆防务体制,而巡哨尤关紧要。巡哨军信汛地以海中岛屿为中心,联点成线,梭织成面,增强了海上防务的主动性、整体性与内部战哨区的层次性、协调性,拓展了海上防御纵深,适应了海上防御特点。  相似文献   

4.
海疆是我国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海南岛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海疆观念在国家对海南的治理与开发起关键作用。本文从中国传统海疆观念的演变与海南开发的角度,以唐宋时期海疆观念的演变为切入点,比较唐宋时期国家海疆观念与海南治理与开发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庆 《郑和研究》2000,(1):43-48
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拥有星罗棋布的海上岛屿和辽阔的海洋国土,聪慧勇敢的各族人民在这里垦山耕海,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获取“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然而从先秦至宋元几千年间,历代王朝对海疆的治理往往着眼于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没有也不可能涉及诸如对付来自海上的入侵、经略海洋国土、保护海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线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海疆政策。  相似文献   

6.
正一、甲午战争的定义及其研究概况19世纪后半叶东亚国际关系的变化,表现为传统东亚国际秩序之朝贡体制的崩溃,进而被伴随着西欧帝国主义列强政治、军事侵略而来的不平等条约体制所取代。甲午战争~①为上述的东亚历史变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甲午战争是指围绕着争霸朝鲜,清国与日本两个邻国之间所发生的武力冲突。至于这样一种性质的甲午战争因何爆发,固然要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东亚秩序之中,清日两国的政策变化里寻求原因,而其直接起源通常被认为是1894年东学农民战争的爆发。东学农民战争是一场席卷朝鲜全国的农民起义,其过程从1894年2月全罗道古阜农民起义以  相似文献   

7.
姚永超 《史学月刊》2012,(7):96-101
随着近代东北沿海、沿江、沿边商埠的开放,以营口、大连、安东、哈尔滨、绥芬河、满洲里、瑷珲、珲春、延吉等城市为核心,与其商业和资本联系频繁的腹地城乡为外围的多个港埠经济区逐渐形成。但各个港埠经济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空间侧重各不相同,近代化发展程度差异较大,东北南部港埠经济区的发展绩效远高于东部、西部和北部港埠经济区。其成因与近代东北地理环境、港埠区位、日俄争霸的地缘政治、资源配置制度等因素有关。近代东北港埠经济区的构建,极大地塑造了近代东北经济地理格局,但就深层次的现代化发展来说,它又是一个缓慢和渐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各国海上东来,撞开中国国门,刺激了近代中国海洋性因素的生成与培育,对中国国家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各国的领土主权观,极大地冲击和销蚀了传统中国普世王国形态下的主权观念,促进了近代中国主权观念的衍生。同时,近代中国也利用了西欧各国对主权和国际法的界定,确立了中国领土管辖范围的界限,强化了中国海洋领土观念,但是影响中国长远发展的海洋制约性因素并未从根本上消除。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海疆与我国海洋地缘政治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耀光 《人文地理》1996,11(2):43-46
根据中国领海与毗连区制度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的领海及海洋国土的面积为300万km2。鸦片战争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我国海疆与海权的丧失。文中还提出了90年代及21世纪我国海洋地缘政治战略。  相似文献   

10.
孙阳 《黑龙江史志》2012,(2):39-40,51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地长达14年之久。与东北历史上任何时期以及同时期其它地区的妇女相比,东北妇女遭受的非人待遇历时最长、程度最深。战争所带来的屈辱、痛苦等普遍情感,最终激起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广大东北妇女的极大仇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东北妇女冲破战争和封建礼教的藩篱,不分老少长幼、职业阶层,以空前的规模愤然而起,投入到伟大的全民族的抗日斗争中,谱写了一曲巾帼壮歌。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学科经历了机构的急剧增长和前所未有的知识拓展。然而,与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比较文学这些邻近的学科不同,它仍然没有生成能够影响整个人文科学的"大思想"。为何会出现这一情形?对此有何应对之策?本文分三个方面予以阐释:首先,回溯了国际关系学作为政治学分支的持久性界定问题;其次,指出应依据自身学科相互关联的问题群——即(社会)多样性的重要性来重新确定国际关系学的基础;最后表明重新确定国际关系学基础如何开启了它的跨学科潜力。具体而言,"不平衡与综合发展"提供了国际关系学的"大思想"可以传播到其他学科的一个范例,因为通过把多样性的意义付诸实践,它揭示了"国际"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世界的因果意义和构成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南海海疆问题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海疆历史、国际法学、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等学科领域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这对深化海疆史理论和创建海疆史学术体系,构建我国海疆史话语体系,进而为维护中国的海疆主权奠定了重要基础。不过,从总体上看,目前有关南海海疆的研究仍以单学科、研究者个体研究为主,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集团优势,这不利于新形势下南海海疆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之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所受限。  相似文献   

13.
2015年10月23-26日,由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主办、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承办的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安徽芜湖隆重召开。来自9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机构的近200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提交论文近150篇。代表们围绕"战争与和平"、"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世界史理论与教学"四个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唐代宗至宪宗时期,地方许多藩镇纷纷效仿河朔三镇,企图游离于中央之外。同时,西川因不断遭受吐蕃、南诏的军事威胁,节度使的任命表现出鲜明的武人化色彩。在这种内外因素的激荡下,西川屡屡发生动乱。与其他方镇不同,西川诸次动乱的焦点大都集中于节度使继任问题上,而且西川的历次叛乱没有得到本道的全部支持,边兵常常成为叛乱的主角。元和初年的刘辟之乱标志着西川的叛乱活动达到了顶峰。刘辟之乱后,唐朝将资、简、陵、荣、昌、泸六州割隶东川,进一步缩小了东西两川的实力差距。同时,又采取派遣高级文官出镇与征调外地客军入蜀驻防的措施,最终实现了西川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冷战后,在国际关系中文化的作用愈发显得重要。有着传统友谊的中俄两国不断扩大在人文社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6.
虽然几经浮沉,学术界却公认英国学派在后冷战时代重新焕发了生机。英国学派提供的借鉴和启示是多方面的。英国学派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理论以及跨学科、多学科甚至全学科的学术视野,为展开国际会议史研究树立了榜样。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历史学家、国际关系学者的英国学派开创者——赫伯特·巴特菲尔德,为超越至今仍然在历史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中令人难以释怀的“国家中心主义”情结提供了有益的镜鉴。英国学派第二代的“旗手”——赫德利·布尔对大国及其作用的考察和分析,在全球化时代依然是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需要学术界更多地从非欧洲、非西方国家的视角来重新阐释与深入思考。英国学派为研究民族主义提供了新的维度的同时,也为我们从非西方视角考察作为国际制度的民族主义提供了契机。尽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在与英国学派的“对话”中,面对“借鉴”与“批判”、“倾听”与“表达”、“他者”与“自我”所编织的种种纠结,中国学术界的探索依旧路途漫漫。  相似文献   

17.
李海峰 《史学集刊》2016,(1):96-104
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不仅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古巴比伦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来解决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核心家庭的老人依靠子女或继子女来养老,无亲生子女的老人则主要采取收养的方式,依靠养子女得以养老。妻子则常常依靠丈夫赠予的财产或继承丈夫的财产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古巴比伦人形成了较完善的、多种模式的家庭养老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问无止境,学者要在不断修正错误的基础上进步。拙文《差异何其大——台湾时代蒋介石与胡适对彼此间交往的记录》(刊于《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期)发表前后,有较大的反响,得到一些同行谬奖,也有朋友提供新的见解与资料。①这些意见与资料使笔者对相关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觉得有必要对拙文中的某些论点进行修正,或做进一步的阐发,从而加深对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洪皓流放东北时期的诗词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赴金使臣洪皓被扣留金国15年,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充分表达了他的忠义之情、仁爱之怀、思乡之痛和念母之心,其具有很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国之礼,或曰起源于“戏”,或曰起源于宗教祭祀。礼一旦确立,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是一种社会秩序。时至明代,因社会变迁而引发明代的礼观念发生了诸多变化,进而影响了明朝人的行为实践。在礼与情的关系上,明朝人提出基于人生、人情之上的新见,实现了从“以礼为情”向“礼由情生”的转向;借助于对“礼”与“非礼之礼”的辨析,将礼定义为内心的自觉;无论是朝廷行政,还是学者所论,礼与法无不有趋于合流之势;在礼与俗的关系上,则是礼通过简易化、通俗化的历程而渗透到地方社会的治理实践之中。明末清初,士大夫开始致力于礼教秩序的重建,礼观随之趋于中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