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直隶的差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差徭起源于明后期一条鞭法实行后仍不断滋生的各种杂役。清代各地的差徭均具有相对稳定的规章,其摊派方式则可以分为通过特定户籍供应某项特定差徭、按里甲摊派、按村庄摊派和在州县范围内统一按地亩摊派等四种。差徭摊派方式的变化还往往伴随着乡地组织产生和取消绅户免差特权的改革。清末民初各地对差徭进行了清理,此后它仍对州县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发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役法系统是明代赋役财政体系中复杂而独特的部分,同时也是一条鞭法改革的主要对象。均徭法是明中叶出现的一种针对杂役的编佥方法,是一条鞭法形成前徭役编佥的重要改革举措。《明英宗实录》记载,均徭法最早由江西按察司佥事夏时在正统年间创立,浙江、四川等布政使司旋即踵行,其  相似文献   

3.
<正>一条鞭法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赋役制度改革,学界一般都是从人头税到土地税、从实物税和劳役到货币赋税演变的脉络对其加以认识。但是,所谓"一条鞭(编)",其意义的指向,其实更着重在"总收分解",即财用资源的核算、收集与分派上。也就是说,一条鞭法在更本质的层面上是王朝财政体制的转型。一条鞭法的"总收分解",首先直接带来的变化,是原来里甲编户承当的赋税、差役、物料、经费诸项名目以同一原则、同一征缴手段合并在一起缴纳。不过,  相似文献   

4.
张居正之死     
张居正是明朝最杰出的改革家。他"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从1573年出任内阁首辅开始,便掀起了一场以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巩固边防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浪潮,从而使本已衰颓的明王朝统治一度出现了中兴的景象。  相似文献   

5.
明代广东的役法改革,是我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体现出改革的进步性,且与江西、浙江、南直隶、福建同走在役法改革的前列,为万历初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而一条鞭法的实行,则基本上结束了赋与役的分离,实现了赋中有役的制度化,具有赋役制度向单一的田赋制度发展的趋向。本文试就此一过程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6.
张士秀(公元1870——1924年),字实生,永济市开张镇南营村人。 幼年时家境贫寒,然聪明好学。性倜傥果毅,喜交游而恶豪强。12岁时因其伯父霸占田产,乃到县衙击鼓告状。在公堂上侃侃而谈,以口算田亩钱粮胜过了县太爷的珠算速度,打赢了官司,博得了“铜嘴铁舌”的绰号。18岁时父死,家道中落,遂辍学归家从事农业兼营商业。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因县中差徭事务紊乱,经人推荐担任了县差徭局长,不逾月而差徭  相似文献   

7.
《文物》2014,(9)
<正>最近,陈松长公布了岳麓书院秦简《徭律》的几条律文,为研究秦汉徭役制度提供了新资料[1]。为便于讨论,先按个人理解标点释文如下。繇(徭)律曰:岁兴繇(徭)徒,人为三尺券一,书其厚焉。节(即)发繇(徭),乡啬夫必身与,典以券行之。田时先行富(1241)有贤人,以闲时行贫者,皆月券书其行月及所为日数,而署其都发及县请。其当行而病及不存(1242)…………遣归葬。告县,县令给日。繇(徭)  相似文献   

8.
在明朝到万历之前,政府失去了对税源的控制。为此各地也曾试图清理田地、制定条例进行税法改革其中包括著名的一条鞭法,但是大多都半途而废。如再不改变税收现状,国家机器将无法运转,税法改革已势不可挡。如何改革是放在万历当朝首辅张居正面前的首要任务。面对上述问题,他也开始了以一条鞭法为中心的税法改革探索,但他的改革措施却取得了不少值得称道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明朝法律虽对军户世袭制度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但在长时段实行过程中,形成了皇帝意志下的非时恩霍与一定程度上可供遵循的豁除常例,反映出明代户籍政策实践中的宽容与弹性。明代军籍身份虽整体上给军户家庭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但在是否豁除军籍时,军户往往会权衡利弊;在乞求豁除军籍后,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极大的感激之情。随着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均徭法和条鞭法先后在部分军卫余丁杂役中实行,但正军军役则始终未能实现以银代役。明朝统治者碍于祖制成宪,又因军籍制度兹事体大,故而更多地秉持“补偏救弊”之方,最终阻碍了法制上军籍的废除。  相似文献   

10.
马振颖  赵世金 《文献》2020,(1):144-155
甘肃舟曲的《丈地均粮碑》刊刻于万历十年(1582),碑中详细记载了万历年间在舟曲实行赋税改革的起因缘由及经过结果,再现了舟曲地区"丈地均粮"这一历史事件。目前学界研究"一条鞭法"在北方的施行情况时面临不少问题,如资料较少、范围不够大、程度不太深入,舟曲的《丈地均粮碑》恰是万历年间"一条鞭法"在陇右地区推行的实例,对于明代赋役制度及经济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在货币制度的建设上,经历了政府层面力主用钞,禁钱禁银到钞法不行的过程。与此相应,从临近东南沿海对外走私贸易地区的南方开始,民间市场自发推升并形成白银成为主导货币,铜钱成为民间自律货币的格局,最终驱使帝制中国以1581年一条鞭法为标志迈入白银货币时代。货币形态的选择既是时代需求基于货币形态的特质对特定货币形式的辨识,也是特定国内和国际情势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货币形式提  相似文献   

12.
清代直隶的里社与乡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频繁的人口流动和土地产权变更 ,清代里社的组织和功能均较明代发生很大变化 ,且雍乾以后渐趋废弛。与此同时 ,由地方和自然村两级组成的乡地组织形成 ,它与里社之间存在着历时态沿革和共时态并存的复杂关系 ,主要职能是催纳田赋、分派差徭及应付其它官差。从长时段角度看 ,里社的衰落和乡地的产生反映了秦汉以后国家日益强固、社会日益散弱的社会结构变化趋势 ,为近代化地方行政体制的建立留下了消极与积极的双重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3.
《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随着边疆、民族史研究的日益深入,清朝《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令人欣慰。但是,有些问题似乎并没有说清,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就《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侧》的版本,以及两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谈些浅见,不妥之处,尚请方家指正。首先是《蒙古律例》。就目前所知,汉文《蒙古律例》有两种版本,一是乾隆三十一年(176)殿刻本,一为嘉庆年间刊本。乾隆殿刻本十二卷,每卷名称和所含条目如下:卷一,官衔,17条。卷二,户口差徭,22条。卷三,朝贡,9条。卷四,会盟行…  相似文献   

14.
《明史·食货志》对明代的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记载,为梳理明代役法的流变提供了重要史料。均徭法是明代中后期役法改革的重要一环,提编则是对均徭法中的银、力二差通过里甲的形式重新编排,再对其进行征发的一种加派形式。提编最初用于北方的边费,之后与嘉靖年间的抗倭军费密切联系在一起,但是提编不仅仅局限在抗倭经费之中,还参与到地方事务的建设、宗室俸禄的发放等;提编在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区主要是用于平倭经费、军饷等军事行动,而在河南、河北、陕西、陕西、顺天府等内陆地区征发的提编主要用于边费或者发放宗室俸禄等。倭患平定之后,提编并未就此废行,反而成为地方日常开支的一部分,用于赈济灾害等。提编的实行推动了海防、边防的建设,保证了国家安全,但是提编的大量征发加剧了人民的负担,造成大量的逋欠,进一步加快了明代中后期以赋役折银为主要形式的赋役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5.
<正>徭、戍是中国帝制社会早期适龄男子的两种基本义务,其中的"戍"即兵役。"徭"、"戍"或"徭戍",是秦汉时期法律文献中的固有概念,总体上体现了国家无偿役使民力的两大种类,因此,在表述徭役和兵役的广义内涵时,使用"徭戍"这一概念或许更为稳妥。一、滨口重国的相关研究现代学者对秦汉时期徭戍制度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汉学界起步相对较早,滨口重国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滨口氏自1931年在《东洋学报》等刊物连续发表了《践更と过更——如淳说の批判》《〈践更と过更——如淳说の批判〉补遗》  相似文献   

16.
唐前期的杂徭与色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与《唐会要》卷八三《租税上》记唐代赋役制度云:“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关于唐朝租、调、役的征敛对象与数额,《唐六典》与《唐会要》都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唯独对于杂徭,却只是一笔带过,未作进一步阐述。两唐书《食货志》与《通典·食货》记唐代前期赋役制度,更是仅及租、庸、调、户税、地税,而不及杂徭。由于上述史籍对唐代的杂徭制度语焉不详或略而不提,故今人对唐代杂徭的认识也就颇多分歧。多数学者认为,唐代杂徭的法定役期比正役长,杂徭的服役对象也比正役广泛。笔者以为,实际情况可能正与此相反。以下试论之。  相似文献   

17.
捻军发展到后期,因形势变化,分为东西两军,革命力量曾得到发展,但因全国革命形势巳处低潮,终被敌人各个击破而失败。本文旨在叙述西捻军在陕西的抗清斗争,不妥之处,请指正。一、西捻军到来前的陕西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革命风暴很快地波及到东南沿海各省。清政府为了筹集大量军饷,镇压太平军,便对内地各省人民加紧压榨和搜刮。当时的陕西正是筹款缘兵活动最为猖獗的省份之一。统治者把临时兵徭变成了固定兵徭,并命令各县普遍举办团练,设立兵役局。每逢官军、喇嘛过境,所需骡马车辆和盘费均要农民负担。西捻军入陕的先一年,喇嘛三次  相似文献   

18.
"正"在涉及徭、戍的语境中有正卒、正籍等义项,但不能释董仲舒所言"已复为正"之"正"为正籍。材官骑士是从正卒中遴选出来的现役和预备役士兵,在役期间的具体职守包括军事操练、解运军粮物资、发屯参战等;预备役期间各执其业,参加年度春秋射,战时需要应征赴难。徭或徭役不能对应董仲舒讲的"一岁力役":"徭"亦非专指"委输传送";官吏的"徭"属于职事范畴,不宜用来讨论劳役性质的"力役"。  相似文献   

19.
白秀梅 《沧桑》2009,(2):9-9,25
中国历史上的赋税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封建社会,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都是里程碑式的制度.这些制度都在一段时间内运转,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两税法确立的背景、内容及在唐朝短暂实施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元代中后期在广西活跃着一支称为答剌罕军的军队,这支军队不见于《元史》,现存文献中亦只有零星的记载,其身份与"徭寇"、屯兵、苗军纠缠不清。本文梳理了这支广西答剌罕军的由来、在平定"徭乱"中的表现、这支军队与"徭寇"吴天保之乱的关系,以及从答剌罕军到苗军的变化过程。通过对这一事件前后因由的考辨,揭示元末广西及其周边的复杂族群冲突,进而对元末西南地方秩序、族群关系以及苗军的来源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