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绸之路》2012,(7):78-78
随着探险游、户外游不断升温,拥有“天山南北好牧场”的新疆,眼下正着手打造“牧区旅游”线路,让游客牧马草原,既领略塞外风光,又体验“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生活。  相似文献   

2.
铁路穿过的藏北“羌塘”,世代生活着逐水草而居的藏北游牧民。这群只占西藏人口10%的纯牧民,生活在占全区70%的土地上。帐篷和牦牛是牧区永远的风景。而在牧区之外,康区风情同样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3.
康巴是古代卫、藏、康三部之一,包括现在的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藏族人民自古就生活在这地球第三极地的世界屋脊上,世世代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牧半农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多彩的帐篷     
多彩的帐篷嘉雍群培帐篷城藏族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两大类帐篷,一是生活帐篷,它是用牛毛制成的一种黑色的帐篷,也是游牧牧民的卞要居舍之一;二是娱乐性“休闲”帐篷,它是用优良的布料做底各种彩布装饰l中成。在玉树草原随着改革开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  相似文献   

5.
游牧民族军事性形成原因初探──以游牧经济生活为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牧民族军事性有复杂的成因。其最底层而最深刻的原因似乎在于他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生产形式、以骑射术为基本生产技术的游牧经济生活,这种独特的游牧经济生活孕育、培植了游牧民族迥异于农耕文化内容的特质和传统。军事性是游牧经济生活的必然产物。游牧经济的单一性促使游牧民族向外发动对农耕民族的掠夺战争,以游牧地为生命基石的游牧经济又引发游牧民族在内部争夺牧场的部族战争,而作为游牧民族最基本生产工具的弓马又为他们的这些战争提供了武器。这是游牧经济对游牧民族军事性的形成的最基本的促成作用。  相似文献   

6.
藏族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两大类帐篷,一种是生活帐篷,是用牦牛毛绒捻纺成粗厚的线编织而成的黑色帐篷,是牧民游牧时的主要居住房舍。另一种是娱乐性的也叫“休闲”帐篷,它是用优良的布料做底,配上各种彩布和吉祥八宝等多种图案装饰而成。这种娱乐性的“休闲”帐篷,有的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7.
至少在2000多年以前,有一支叫“狄历”的古老少数民族就已经生活在北海,即今天的贝加尔湖地区。这支民族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学典籍里被写作“丁令”、“丁灵”或“丁零”,它是古代中国最北边的游牧民族。汉武帝时,被匈奴人流放在北海边上放牧的大汉使节苏武还曾被丁零人盗走过牛羊。丁零人逐水草而居,过着食肉饮酪、衣皮寝毡的游牧生活,曾长期被匈奴奴役,其中许多人沦为匈奴贵族的奴隶。当匈奴被西汉王打败而走向衰落时,这批丁零人就和匈奴奴役的其他民族的人一起逃到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为开发古代甘肃做出了…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颖智慧、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伟大民族,蒙古族又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伴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岁月,创造出厚重而深邃的历史,书写着灿烂而辉煌的文明。1300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相似文献   

9.
《山茶》2010,(6):34-35
提起蒙古族,很多人会立即想到那句流传已久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事实上.蒙古族人的生活环境绝非民歌中表达的这么简单与平静。蒙古高原四季温差大.终年干旱少雨.加之土质疏松、含沙量大,只适合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而蒙古族先民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逐水游牧,  相似文献   

10.
<正>放蜂人办起土作坊“大兴蜂业”起源于18世纪乾隆年间的“大兴蜜坊”。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了“大兴蜜坊”的蜂蜜后连声称赞,使之名声鹊起。我祖辈是养蜂世家,以养蜂维持生活。放蜂人逐花而居,与蜜蜂为伴,也与蛇虫为伍,过着游牧式生活。这是最辛苦的工作,奔波几百天,辗转几百里。天地之大,他们将甜蜜采撷,也将自己的生活交给了荒山田野。平均一个月就要搬一次家,每年都要跑遍大半个中国,风餐露宿,人在哪,家就在哪。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的狩猎工具——布鲁及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蒙古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但狩猎经济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曾是蒙古先民维持生存必要的经济形式之一。后来,牧养的牲畜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依靠后,狩猎作为衣食来源的一种补充和必要的护牧措施始终不曾被放弃。蒙古人的狩猎工具除马匹、猎犬、弓箭、猎刀、扎枪,套索、猎夹,以及后来使用的火枪外,还有一处传统的工具———布鲁。此为蒙古游牧民族特有的锤击和抛击猎物的击器。一、布鲁的形制及功用布鲁柄一般为榆木或山榆木等硬质木制作,形制呈前端弯曲的镰刀柄状,全长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查文献资料、石刻碑铭及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到漠北回鹘汗国建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兴建了一批城市;与此同时,回鹘民族的居住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过渡,这种过渡在漠北时期并没有完成,而呈现出一种半游牧半定居的状态;回鹘民族从游牧到半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回鹘路的开通、粟特文化、唐文化、回鹘汗国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变化为回鹘西迁以后文化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后来进入漠北地区的民族。  相似文献   

13.
一如何对付游牧部族的骚扰,是春秋以来的老问题。北方的游牧部族,在草原的逐水草而迁徙,在内地的则“分散居溪谷”。每个男子都是从小练成的骑兵,“儿能骑羊,引弓射鼠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由于骑术特有的熟练,装备十分简单,不用马镫马鞍可以跃上马背拉弓射箭,而且非常自如。胡人的奴隶主贵族很富于掠夺性,经常利用骑兵掠夺农业地区的财物和人口,边胡地区累受胡马践踏之苦。华夏人的战法是车战,只适于平地会战,胡骑一钻进山谷,车战就无法施展。正如顾炎武说:“戎翟之杂居中夏者,大抵皆在山谷之间,  相似文献   

14.
乾嘉时期新疆屯牧的发展及其地域特征张建军新疆地区牧场辽阔,水草丰茂,自古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汉代驰骋在天山以北的乌孙就“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①,后来柔然、突厥。回纥也视此为乐土,游牧之风相沿不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王廷德出使西州时...  相似文献   

15.
多杰是我在青海贵南县的牧民朋友,他和其他牧民一样都已告别了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基本都已定居。政府给他们划分了各自的草场.在自己家的草场上放牧。但是,他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实并没有太大改变。他家有七十多头羊和四十多头牦牛.这也是他们家全部的财产。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康巴。康巴是古代卫、藏、康三部之一,包括现在的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藏族人民自古就生活在这地球第三极地的世界屋脊上,世世代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牧半农的生活。这里有高耸的雪峰、蔚蓝的天空、翠绿的森林、如茵的草地、肥壮的牛羊……这些大自然的恩赐给予了康巴人美的生活、美的享受、美的启迪,使康巴人深邃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得到完美的展示,从而延伸出康巴藏族服饰的千姿百态、斑斓绚丽。  相似文献   

17.
楚勒罕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勒罕”在东北地方史、东北民族史、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不辞鄙陋,试对楚勒罕做一简要论述。“楚勒罕”源于蒙古语“楚固拉干”一词,即“盟会”的意思。它不仅是布特哈各族向清朝交纳貂皮的场所,而且还是黑龙江地区从事游猎和游牧的各族一年一度的贸易盛会。它设立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每年  相似文献   

18.
说到塞人(塞种)的由来,许多西域研究论著都认为他们曾是游牧于甘肃敦煌一带的“允姓之戎”,所据史料均采自南朝荀济上梁武帝《论佛教表》中所言;“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所逐,送往葱岭南奔,乃讹转以塞种为释种,其实一也。”又见唐颜师古对《汉书·张骞李广利传》中塞种的诠释:“塞音先得反,西域国名,即佛经所谓释种者,塞、释音相近,本一姓耳。”  相似文献   

19.
千里踏查游牧文化——中国首次蒙古国考古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处于欧亚大陆的东部,我国的正北方,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理环境以草旬草原为主要特色。迄今为止,其经济生活方式仍然以游牧为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蒙古国自然风貌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西藏高原跨世纪的宏伟工程︵下篇︶西藏﹃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巡礼闫振中最近,我到一个偏远牧场采访,那里的牧民在经济发展中大都盖上了新房,结束了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我们走进一户牧民的家,正中挂着的一盏电灯使我觉得新奇。陪同我一道采访的县委副书记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