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前期陈琏修纂、吴惠重刊增补之《桂林郡志》,是广西现存最早的地方志,2016年《国家图书馆藏地方志珍本丛刊》首次影印出版此部《桂林郡志》。该志有洪武《桂林郡志》、宣德《桂林郡志》、景泰《桂林郡志》三个名称。通过考察该志纂修者陈琏、吴惠二人在桂林做官的时间以及该志的编纂过程,推断出该志的成书时间,认为该志应当称作建文纂修、景泰重刻之《桂林郡志》,或称作景泰《桂林郡志》。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探讨了《商君书》在进行行政改革、建立和完善新的行政制度以及官吏选拔与任命、加强和提高中央集权等方面的思想与内容,并说明了它在中国古代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商鞅学派的户籍管理思想在《商君书》中多有体现,而秦是中国户籍制度开创与基本规模奠定的时期。本文通过对二者在户籍的编制与管理、取得户籍的资格、户籍的分类、户籍登记的内容以及户籍的变更等几个方面的比较,考察商鞅及其学派的户籍管理思想在秦国政策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4.
5.
由于史书记载的过于简略,王符《潜夫论》一书的成书时间问题至今仍然尚无定论。笔者认为,通过对《叙录》、《本政》、《交际》三篇文章写作时间的确定,可以推断《潜夫论》全书的最终成书时间应在汉桓帝时期。  相似文献   

6.
从《商君书》中可以看出法家并不缺乏历史知识 ,运用历史知识看待现实问题是他们常用的方法。在古与今的看法上 ,法家有很通达的见解 ,在处理古今关系方面 ,有很适宜的应对方式 ,这与法家顺应历史变化 ,取得历史成就有一定的关系。法家对待历史采取的是一种两面态度 ,一方面他们掌握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对历史现象有很深的认识 ,另一方面他们害怕被统治者掌握历史知识成为反抗统治的武器。  相似文献   

7.
《唐会要》是现存最早的会要体史书,是研究唐史,特别是研究玄宗天宝以后历史的重要典籍。但目前对该书全面、深入的研究仍未展开,其成书过程、流传情况至今尚不明晰。本对《唐会要》编纂流传过程中的一些模糊问题作了一些新的探索,通过对以王应麟的《玉海》为主的几部引用《唐会要》较多的类书进行的细致考察,从中梳理出一些《唐会要》与《会要》、《续会要》之间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论述了王溥对前后《会要》的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司马法》旧题"司马穰苴撰",根据《史记》和《左传》的相关材料可以基本认定,司马穰苴是陈完的后裔,其军事生涯大约在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至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之间的某一段时期,今本《司马法》5篇应该是齐威王时齐国大夫追述的古司马兵法和穰苴军事思想的混合体,它来自宋代刊定的《武经七书》,有三卷本和一卷本两个版本系统。  相似文献   

9.
《皇朝礼器图式》为清代乾隆朝敕撰的重要礼制文献,对清代的礼器制度进行了全面总结,是了解清代礼制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内阁大库档案被视作近代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兹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相关档案与《清实录》等文献资料相结合,对《皇朝礼器图式》成书过程中的编撰背景与编撰时间作了创新性阐释,并首次梳理出了该书校补工作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关于《皇朝礼器图式》成书和校补的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摭拾文献并比勘诸说的基础上,对《述书赋》的成书原委、年代以及注文作者归属等问题作了考证;另外对《述书赋》数种版本溯本求源,厘定出研究《述书赋》的较好底本。  相似文献   

11.
《高丽史》为迄今为止较为全面系统记载10-14世纪高丽王朝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社会、文化的纪传体史书,其历经五次修纂,先后有甲寅字本、乙亥字本和木刻本以及手抄本,但存世不多,流传不广。现存最早的《高丽史》版本,为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收藏的乙亥字铜铸字本,然已残缺不全。其所藏太白山史库本等和韩国东亚大学收藏的《高丽史》,则是以乙亥字本为蓝本雕版印刷的木刻本,并非活字本,但为现存较早的全本和善本。英国剑桥大学收藏的《高丽史》是流布海外抄本中唯一的全本。  相似文献   

12.
《史》、《汉》之际史学的发展表现有二:一是思想上正统化观念不断加强,前人已多有论述;二是史学自身的发展更多体现在史家对史书编撰形式的探索上。纪传体体例逐渐"整齐",起居注著录渐成常例,地方史的撰述得到提倡,学术史、人物专史、杂史、制度史等都以专书的形式出现,"史氏流别,殊途并骛",史书编撰出现多途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杂剧三集>是清初邹式金、邹漪父子共同编选.身为遗民的邹式金在编选思想方面制定了宏观上的编选规划;而编辑出版经验丰富的邹漪,在具体的编刊事务上可能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编选者重杂剧轻传奇的美学观念,既规制了该书编选的基本原则,又寄寓了以剧存史、接续"盛明"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4.
《续资治通鉴》一书,是清代乾隆时期在毕沅主持下,有众多幕宾参与修成。毕沅本人从始至终不仅亲自主持、而且实际纂修、修订与考核史料,是本书名符其实的作者,非依仗权力、财力雇人撰书、坐享其成。在其他参修的学者中,学术界往往强调邵晋涵的贡献,但依据史实考证,可知钱大昕的贡献远在邵晋涵之上。而章学诚曾言《续资治通鉴》二百卷,乃为概略说法,不必因此增添疑窦。冯集梧校订并重新刊刻之《续资治通鉴》,实为全稿,经梳理有关记载,枝蔓歧说均可廓清。  相似文献   

15.
《明孝宗实录》是明朝中期纂修的一部重要官修史书,其编纂方式带有资料汇编的性质。该书在诏令、奏疏的收录和人物传记的撰写及评论等方面都体现了直书实录的编纂思想,而且还首次专设"稽考参对"官以保证纂修质量。孝宗皇帝被誉为"中兴圣主",后人对其虚怀纳谏、勤于召对等事迹的传播,以及对其施政措施的借鉴主要来源于《明孝宗实录》的记载,反衬了实录纂修中垂训后世、以史资治的思想。《明孝宗实录》还是一部以帝王为中心的编年史,纂修官出于君臣之义以及现实考量,又要塑造出高大丰满的贤君形象,体现了为尊者讳的编纂思想。  相似文献   

16.
康熙十八年,汪琬与试博学鸿儒,入明史馆。与总裁官叶方蔼修史意见不合,在史馆仅六十日即移出。康熙十九年撰成列传一百七十五篇,后刻成《拟明史列传》二十四卷。作为《明史》纂修史上第一部刊刻问世的文字,《拟明史列传》集中反映了汪琬秉笔直书、合经史为一以求致用、裁剪得体兼求史笔有韵的史学思想,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一部著录清代宫廷收藏书画的巨著,对书画鉴藏及艺术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征引史料,对其编纂人员、编纂过程、编纂体例及版本情况详作考述,并讨论了<石渠宝笈>初编版本和内容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金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统治者重视文治,设立国史院修史、记注院修起居注。国史院有监修国史、修国史、同修国史等职务分工,但国史院和记注院无专官,大都兼有别职。因涉及到国家机密,金朝起居注不甚完备,然而,终金一世,金朝修了多部实录,并两次编撰《辽史》,此外,还有译经所和益正院翻译或编撰一些史书。官方频繁修史,与统治者以史为鉴的目的及丰富的国家藏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陈建《通纪》原著,考订出了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原著全称是《皇明通纪》,简称《通纪》;归纳了原刻本的八大特征;同时对"国图本"、"北大本"、"天一阁本"三个重刻本版本特征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20.
二十四节气形成年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的中心内容之一,它不但包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农业气候的精辟认识,而且准确地反映了由于地球公转而形成的日地关系,成为掌握农事季节的可靠依据。本从甲骨、古籍献入手,结合有关考古材料,考定二十四节气大致萌芽于夏商时期,在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并于秦汉之时趋向完善并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