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珍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140-147,163
满人入关后,在东北地区逐渐建立起专门管理捕牲和采集贡品的机构,吉林果子楼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吉林果子楼的设置、职官、建筑以及职能等事宜的梳理、讨论,揭示清廷对吉林围场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同时,作者也阐释了该地自然资源与居民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清朝皇室很盛行使用地毯,所用地毯通常来自我国盛产羊毛的新疆、西藏、内蒙、甘肃、宁夏等地。这些地区均有专为宫廷织造地毯的手工作坊,或自行设计纹样织毯呈进,或承接皇宫如意馆的画稿遵旨制作。清宫档案中有各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地毯和壁毯的记载。这些地毯或交内务府敬事房,或奉旨分发宫内各殿及圆明园、颐和园、热河行宫等处使用。在清宫廷所用地毯中,以新疆地区所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北朝正史及《隋书·经籍志》所录文献为基础,以现存南北朝史料文献为佐证文本,针对北朝皇室文学的著述及存佚情况进行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4.
<正>《魏书》的作者魏收在自序中,详细叙述自己编撰该书的经历,其中提到许多与北魏、北齐图书管理有关的机构和官职。这就为我们研究北魏、特别是北齐的国家图书管理制度以及图书管理机构提供了直接且有依据的史料文献证据。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与北齐皇室图书典册管理相关的机构1.秘书监。原本是朝廷设置的用以管理图书的专门机构。该机构最早在东汉延熹二年(159年)设置,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管理皇室的图书典籍。曹魏时期也曾设立这一机构,职能  相似文献   

5.
林欢 《文物》2015,(4):59-67
<正>扎卜扎雅木器是清代宫廷木雕工艺文物中的一个特殊品类,器形通常为木碗,偶见木盘。通过清宫档案的记载可知,这类木器产于西藏,作为贡品献入朝廷。现存实物多为乾隆朝木碗,旧藏于乾清宫、宁寿宫、中正殿、碧琳馆、六品佛楼、景福宫、养心殿、永寿宫、景山寿皇殿、热河行宫等处。本文拟就故宫博物院旧藏的四件扎卜扎雅木器精品进行介绍,并对  相似文献   

6.
《江苏地方志》2006,(4):I0004-I0005
公司位于江北的酒都洋河镇,东临淮郡,西障彭城,南接徐淮盐连高速公路,北依京杭大运河,交通畅达,酒业兴旺,市场繁荣,公司生产品洋河大典始兴于隋唐,隆盛于明清,为清皇室贡品。  相似文献   

7.
清代在吉林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负责贡品的采捕。东珠是打牲衙门最重要的贡品,清廷对其管理非常严格。打牲衙门对东珠采捕经历了起步、调整、兴盛、衰落四个时期,最终在光绪二十年因东珠资源的枯竭和财政的困乏而终结。  相似文献   

8.
王彦嘉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8):103-112+134-135
清代孝、景二陵隆恩殿陈设遵循明制,以奉祀帝后神牌为主。但自雍正帝泰陵始,与养心殿佛堂装修几乎同时,开始在隆恩殿暖阁中供奉佛尊。乾隆帝更是在其裕陵隆恩殿中专辟东暖阁兴建二层仙楼式佛堂,此法自此成为清代帝陵之惯例。除二次建陵的道光帝慕陵未建佛楼外,共有裕、昌、定、惠、崇五座帝陵和菩陀峪定东陵一座后陵兴建了二层佛楼,每座帝陵佛楼实际上均成为皇帝个人寄托来世生活的什物陈列室和宗教上的精神超度堂。作者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东陵管理处等机构所藏相关档案文献,大致还原了清代数座帝陵佛楼的陈设和布局,为进一步探讨藏传佛教在清代皇室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提供史料支撑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1619年,明朝廷决定分兵东、西、南、北四路.进攻后金.本文根据史料记载和当地出土的一些文物.详细介绍了由刘綎率领的东路军的作战情况.  相似文献   

10.
清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对东北地区所产人参实行皇室专采专卖制度,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宫廷特供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和保障。本文拟通过翔实史料及清宫丰富档案材料,就清代人参的专采专卖情况作出详细介绍,并就人参收入在宫廷特供生活保障中的作用问题进行分析,不妥之处,望能得到宫廷史学界朋友的教正。  相似文献   

11.
豆卢贤、豆卢弘毅墓志于2017年出土于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志文涉及豆卢氏改姓、豆卢贤家族世系及其与北周、隋、唐皇室的政治、婚姻等关系,为该家族的世袭传承及相关史事增添了新史料。  相似文献   

12.
通过爬梳史料,对墓主慈庆尼的家世背景、出家原因、出家后的主要活动,与皇室的关系等进行了详细释读。墓主从一位罪没入宫的下层官奴婢,成为一位深受元魏皇室信任和礼重宫廷的比丘尼,其一生命运走向和皇室内部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她最终以比丘尼身份去世,并被赠以佛教教团体系最高职务,但在表面的宗教身份之外,她更多地被当时主流社会认为是皇室利益的维护者,受到了最高统治者和官员阶层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养息牧牧场是清王朝设在东北柳条边外的惟一皇家牧场,畜养大量的牛羊马,不仅供应盛京三陵祭祀之用和补给八旗官马之需,而且部分产品成为清皇室的贡品.这座几乎伴随清王朝始终的皇家牧场,它的设立、发展、试垦、续垦和放垦演绎了养息牧牧场恢复、繁盛、衰落和消失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关于何谓子代、名代,虽然在日本史学界众说纷纭,但皇室的私有民说已成通说。此说的主要根据是《日本书纪》大化二年条中的如下一段记载:“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田庄。”日本学者井上光贞说,在这段文字中“与屯仓、田庄相对应地记载皇室、皇族的私有民子代、名代和臣、连、伴造、国造、村首的部曲之事”。他把子代、名代看成皇室、皇族的私有民。仅据上述大化二年条的记载,可以说子代、名代为皇室、皇族的私有民。然而,我们再看下面的史料就会对这种见解不能不提出疑义。  相似文献   

15.
陈敏 《文史月刊》2014,(5):74-74
北宋著名的“包青天”包拯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当地盛产一种极为珍贵的特产——端砚,被列为朝廷贡品。当时许多官吏额外加征,或中饱私囊,或贿赂权贵。包拯不但一尘不染,还严格按贡额征收,余者由百姓自由买卖,砚工深为感激。  相似文献   

16.
赐赙指朝廷向死者家属赐予一定数额的钱物作为丧葬费,是一项以经济援助为表现形式的政治行为。朝廷参考死者的功业、地位及与皇室的关系,通过赏赐数额不同的钱物为已故者构建起身后的荣耀。与前代相比,明代赐赙从必得之典变为赏功之赐,且钱物数量和受赐群体都有缩减,并长期以皇帝特恩赐予的形式存在,但其贯彻了明尊卑、辨亲疏的赐赙原则,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使宗室、外戚、文武官员在明代丧礼中各有其位,促进了礼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东北方志中辑录了大量辽金史料,堪称辽金资料汇编。特别是《盛京通志》《吉林通志》,二者分别作为清代东北地区总志和吉林一省通志,其中所包含的辽金史料颇具代表性。两志中的辽金史料存在着显著特点:首先,搜集范围广,兼取各类文献且涉及朝代众多,所得辽金史料内容广博;其次,对数量大、内容繁富的辽金史料重新分门别类、取舍编排;第三,注重考证,体现了乾嘉考据学风。同时也存在着选材片面、内容不均、史料删减不当、史实编写错误以及一些具体细节问题。综合看来,清代方志中的辽金史料是多维度反映辽金史料面貌的有益成果。它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的同时,也展现了清人的辽金史观和东北的地域特点,是清代辽金史学史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8.
蒙元时代,山西玄中寺十分兴盛。本文利用碑刻史料结合其他文献对玄中寺的住持传承和下院等问题进行了考辨,并就玄中寺与蒙元朝廷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玄中寺与蒙元朝廷关系密切,以玄中寺为中心的寺院丛林的发展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宋延文 《旅游》2007,(8):68-73
世人熟知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都产自长白山腹地,位列“三宝”之首的人参,其故乡就在长白山。自唐朝以后,居住在东北的各部落进贡朝廷的主要贡品中、就有野山参。到明末清初,长白山区采挖野山参己形成规模。当地人习惯把人参叫作“棒槌”。[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吉林将军长顺有关创修《吉林通志》的奏折 ,分析《吉林通志》创修的条件 ,《吉林通志》的史料 ,长顺和李桂林与《吉林通志》的创修 ,以及《吉林通志》的修成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