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1941年至1943年主持甘肃敦煌莫高窟的临摹和研究,一共在敦煌生活了两年零七个月,临摹敦煌壁画大小共276件,并多次在国内和国外展出这些临摹壁画,使敦煌艺术宝库从此为国人和世界广为瞩目,对宣传敦煌艺术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流传经历千年敦煌,百丈清壁,不惧历史的风沙留下45000平方的壁画。公元1941年敦煌莫高窟以其美不胜收的历代壁画留下了"西迈嘉峪,税驾瓜沙"来此寻梦的张大千。在1941年3月至1943年10月的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里,张大千率家人弟子孜孜不倦地在莫高窟、榆林窟和西千佛洞共临摹了各个时代的代表性壁画276件。本文将要介绍的是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劳度叉斗圣变》(图一)。该画成于张大千临摹莫高窟壁画的第二阶段,即于1942年后,在藏族画师、门人萧建初、知交谢稚  相似文献   

3.
本根据当事人的记录及其他材料,研究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具体时间,摹本幅数及其作权归属问题。指出张氏临摹壁画的目的并不是要给敦煌壁画留一个副本,而是借此探讨中国古代绘画的源流,研究古代绘画艺术鼎盛期的技法,制度和格局。纸氏的临摹活动改变了他自己一生艺术的取向,为他最后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保护敦煌莫高窟这份珍贵的世界化遗产有功,于右任、张大千、常书鸿的名字我们熟知。然而,早于上述几人走进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并宣传敦煌艺术,四处奔走、呼吁保护敦煌艺术还有一位热血志士,他就是中国名长卷画大师、诨号“野人、奇人”的李丁陇。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举办的张大千敦煌壁画临摹展,点燃了他胸中追求敦煌艺术的圣火。初到敦煌的数十年里,他被敦煌壁画的精美绝伦而折服,他秉烛面壁,寒暑孤灯,临摹敦煌壁画达到380幅,被称作“敦煌痴人”。80年代,在他的领跑下,中国敦煌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保护新时代,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外国!”外国学者主宰敦煌学讲坛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世界上所有敦煌学者承认了:敦煌学回到了中国!他便是著名敦煌学者、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被中外敦煌学者尊称为“莫高圣僧”的段文杰先生。追随常…  相似文献   

6.
林森 《中国土族》2013,(2):64-66
国画大师张大千传奇的人生中,有一段在敦煌临摹壁画的经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影响到他后半生艺术风格的转变,也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华彩篇章.但不为人所知的是,张大千敦煌之行的成功和他所临得的大量临摹作品,是在青海热贡艺术之乡的僧人喇嘛的帮助下完成的,他也因此与4位喇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写下一段佳话. 最近,笔者在热贡艺术之乡采访名画师更登达吉时,了解到这段珍贵的艺坛逸事.  相似文献   

7.
e ——————回纵厘米,纸本纵百米晚磨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相似文献   

8.
还张大千一个清白——关于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案的调查报告以前,我在进行张大千先生生平与艺术研究的时候,发现他1941年至1943年的敦煌之行,是其一生艺术历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正是这次敦煌之行,张大千得以把千年尘封的敦煌艺术宝库介绍给国人,使天下尽知...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2013,(20):5-6
<正>段文杰先生1917年8月23日生于四川绵阳。194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从杭州迁往重庆的国立艺专五年制国画科,师从林风眠、吕凤子、潘天寿、陈之佛、李可染、黎雄才等先生学习中国画。由于学习勤奋努力,在绘画基本功和文史知识方面都打下了坚实基础。1944年,在重庆观看了张大千先生临摹的敦煌壁画展览,被敦煌艺术所吸引,同时也了解到地处边远荒漠的敦煌石窟艺术遗产需要有识之士去保护和研究,就下决心要担当一名  相似文献   

10.
汪毅 《巴蜀史志》2011,(4):38-43
两岸文化交流,《富春山居图合璧展》谱写了“和合文化”新篇章,体现了中国历史进程中所凝聚的文化精髓。而《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珠联展》的努力促成,则将是这个新篇章迭起的又一个高潮,亦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延伸,以及四川申请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成都举行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一个成果。文章就两岸共同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相似文献   

11.
汪毅 《巴蜀史志》2010,(1):37-43
中国文艺复兴关系到中国文化的世界话语权,是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久久思考和孜孜探索的重要命题。该文对现代学界纷呈的“中国文艺复兴说”作了表述和解析,并通过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成都举办所推动的20世纪显学——“敦煌学”的文化现象考察“唤起中国文艺的复兴”,解读了敦煌文化遗存与欧洲文艺复兴肇始的种种同比性.进而论证:中国“文艺复兴权舆,肇于成都”、成都是“中国文艺复兴之翡冷翠城”(中国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时间在1944年1月,标志是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而中国文艺复兴的盛行始于当今。此外,该文首次提出中国文艺复兴“阶段论”。  相似文献   

12.
2001年3月,笔有幸赴澳门参加“张大千临摹敦煌璧画及大风堂用印展”的开幕式活动。期间,先后参观了澳门的博物馆、纪念馆、综艺馆,虽然走马观花,但收获颇丰,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13.
张玉丹  张铁山 《文献》2024,(1):155-169
1941年3月,张大千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壁画。在敦煌期间,张大千收集到一些写经残片,现藏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在张大千记录敦煌石窟的两个工作笔记本中,夹着58件汉文、回鹘文、西夏文、藏文残片。文章介绍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集敦煌写经残片的情况。从文献学角度首次刊布编号Z19-1(正面)、Z19-2(背面)这一残卷,重点对背面(Z19-2)的回鹘文进行转写,附以汉文原文,便于对照,并对全文进行注释;探讨残片的版本、译者和翻译年代。  相似文献   

14.
近日,成都一收藏家向笔展示了一批张大千故物。这批大千故物包括张大千手稿,绘画粉本、大风堂蜀笺纸等。其中张大千手稿内有大千诗稿、己成敦煌画目录、书信稿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张大千全传》、《张大干的世界》、《张大千作品集》等研究大千的作中均未见收录,是首次面世的未发表材料,特别是手稿中的《己成敦煌画目录》为大风堂弟子刘力上亲笔书写,对于研究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具有珍贵的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敦煌石窟是一座辉煌盛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它保存着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时期古代美术家风格不同、技艺精湛的壁画和彩塑。现代不少美术家对洞窟中的精美作品进行临摹和研究,并借用古代艺术的技法从事创作。最早进行这项研究的是张大千先生。他临摹了大量的敦煌壁画,而且用敦煌壁画的技法画过一些藏族少女和古装仕女。后来他旅居美洲时,创作了许多泼彩山水画,与传统的水墨山水大相径庭。这无疑与他早年在敦煌石窟中与绚丽的重彩壁画相伴有一定的关系。他画了不少荷花,无论是挺拔秀丽的茎干,还是舒卷自如的荷叶,所呈现出来的韵味,显然受到敦煌壁画流畅线描的影响。另一位较早吸收敦煌艺术技巧进行创作的画家是我国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前敦煌艺术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敦煌,是一个震惊世界的人类文化宝库,敦煌壁画总面积达52000余平方米,壁画内容丰富多彩,为中国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史料.带着对敦煌艺术的憧憬,许多人不远万里来到敦煌进行敦煌壁画的临摹,对敦煌壁画的临摹既有个人,又有政府组织的团体,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对敦煌艺术的保护、流传与宣传产生了重要意义.本文对敦煌壁画的临摹...  相似文献   

17.
石佛峡揭秘     
一个与敦煌莫高窟并称为丝绸之路上的“姊妹窟”的艺术宫殿,多年来却很少为游人所知。其实它不仅是一个集建筑、绘画、雕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系,窟中所藏的一尊雕刻精绝的象牙佛像,还是稀世珍宝,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专门到此临摹;西北军阀马步芳为抢国宝费尽心肌……  相似文献   

18.
赵声良 《丝绸之路》2013,(20):28-29
段文杰先生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一方面在于临摹了大量的敦煌壁画,另一方面是对敦煌艺术作了深入研究,发表了重要的学术论著。看段先生的壁画临品,可以体会到他对敦煌壁画的深入研究;读段先生的学术论文,又可以感受到他长期临摹敦煌壁画的深厚功底。段文杰先生在长期临摹壁画的基础上,从事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从美学和美术史的角度剖析了敦煌艺术的主要成就,给人们揭示出了相对完整的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史,同时,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背景下,分析了敦煌石窟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巨大成就。段文杰先生对敦煌艺术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为我们今天的敦煌艺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1983年春天,张大千在台北病逝,当时在上海的谢稚柳格外悲伤,因为他一直企盼着与张大千的会见,谁知35年前的一别竟成永诀。半个多世纪的交往,孜孜于艺坛的探索、追求,多少事涌上心头,最是萦绕心头拂之不去的,还是那一段敦煌情。1942年,谢稚柳在重庆接到张大千从敦煌发出的邀请信,便只身一人,来到戈壁中的敦煌莫高窟。张大千在敦煌和老友重逢,欣喜万分,又是艺术相知,自然如鱼得水。那时候,在莫高窟观摹壁画绝非易事。莫高窟的几百个洞窟分布在鸣沙山的悬崖绝壁上,虽有栈道或小路相连,但年久失修,行走十分困难。每个洞窟中间…  相似文献   

20.
刘鑫 《丝绸之路》2012,(2):99-100
敦煌壁画临摹由最开始作为敦煌学显著于世的视觉代言,再到敦煌研究机构的研究手段,以及由此派生出在绘画艺术创作方面的创新运用,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敦煌壁画临摹对艺术创造的影响。敦煌壁画临摹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应该怎样更好地和时代形成对话?敦煌壁画艺术的继承模式是精英阶层的精神交流,还是成为中国人进行艺术性创造可以随手拈来的自然影响因素?临摹是复制还是创新手段?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