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灞河是西安市东部渭河支流,古都长安重要的天然屏障。灞河河道历史变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是西安历史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研究了灞河中下游河道的历史演变和环境影响,认为毛西村以上灞河中游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河道下切、西移,通过研究灞河右岸阶地,计算出了灞河中游河道自形成以来的西移、下切量。中游河道变迁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白鹿原原边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毛西村以下的下游河道秦汉以来河道位置比较稳定,文章提出汉代灞桥在段家村、下水腰村一带,汉代漕渠在解放村附近与灞河相交。历史上灞河下游河道变迁主要表现为河床淤积抬高,隋初至元代淤积量为2米左右,元代至清代淤积量为2.68米。河道淤积影响下游桥梁、渠道安全,沿河洪水灾害威胁严重。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伴随蓝田县人口快速增加,秦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相似文献   

2.
杨一龙 《风景名胜》2021,(4):0371-0371
随着西安城市东部新轴线三中心项目的建设和带动,目前正是灞河左岸生态建设的上升期也是关键期,如何通过灞河左岸景观空间来展示区域形象将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沿革与价值认知: 西安清代灞桥位于西安城东灞桥区灞河之上,古往今来不仅是西安通往潼关以东地区的关隘,而且以它壮美的身姿和四周秀丽的景色久负盛名。古人送别亲友,折柳惜别,所以灞桥附近多植柳,所谓"灞柳风雪"成为历史上引人入胜的关中景色。(图1)  相似文献   

4.
雷耀丽  刘怡 《文博》2004,(5):80-85
一、历史沿革与价值认知:西安清代灞桥位于西安城东灞桥区灞河之上,古往今来不仅是西安通往潼关以东地区的关隘,而且以它关起门来的身姿和四周秀丽的景色久负盛名。古人送别亲友,折柳异别,所以灞桥附近多植柳,所谓“灞柳风雪”成为历史上引人入胜的关中景色。  相似文献   

5.
夜宿法界观     
我应几位宗教界朋友之约,专程来到自古称为“秦陇之枢机,金城之锁钥”的丝路重镇靖远,参观地处靖远县城东的道教圣地法界观的一个庙会。白天,方圆几十公里的善男信女们摩肩接踵,来这儿焚香祈祷国泰民安,紫霄殿前香烟缭绕,馨鼓之声不绝于耳。这个法界观,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初期,由唐朝的开国功臣尉迟敬德亲自监修。随着朝代更替,法界观历经兵燹,屡建屡毁,宋代重建为“天地坛”。元末为避战乱,迁至县城东南的东教场  相似文献   

6.
五代十国是继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之后的又一个动乱的时期,频繁的征战将北方经济破坏逮尽,相比之下,南方受战乱的影响要小得多,不断出现的较稳定的时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例如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七年,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卓有成效。“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它标志着分裂战乱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社会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恢复.发展经济上,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盛唐。在我国古代城市经济生活中,服务性行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饮食业所占的比重很大,就拿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来说,“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就是说正规的大酒  相似文献   

7.
氵产水考     
氵产水考舒峤氵产水是秦汉隋唐时期西安附近一条与灞水同样重要的河流,常与灞水连称。氵产水即《汉志》所谓沂水,这在拙文《说〈汉志〉“沂水”》见本辑中已辨明。其具体所指,据《汉志》所述,应即今氵产河,而其源头,则为今库峪河。此种情况,自秦汉至今,延续未变。...  相似文献   

8.
<正> 隋唐漕渠是关东漕粮运往京师长安的重要运输线,基本上是在汉代漕渠的基础上加以疏浚开挖而修成的。其流经路线在灞水以东与汉漕渠路线大同小异,灞水以西的流路,诸书除了记载其起点在咸阳县西18里的兴成堰以外,均略而不谈,只有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中说过一句“因古渠自华阴入渭”。后代学者也很少有详细的考证,嘉庆《长安县  相似文献   

9.
“陆军大学”(以下简称陆大),是旧中国培养高级指挥官及幕僚人员的最高军事学府。它创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历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历史时期,屡经战乱,多次搬迁,初设于保定,后移至北京,“九一八”事变后迁来南京。全国抗战开始后迁到遵义,尔后又迁址于重庆山洞,1946年迁回南京,1949年迁到台湾后而告结束。陆大历经40  相似文献   

10.
今年“十一”期间,被泥沙掩埋了一千多年的灞河桥,在洪水的冲刷下,突然显露了出来,并迅速引起了世人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题记:本文真实地反映了战乱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谨以此文,纪念和告慰那些在战乱中无辜丧失生命的普通百姓。  相似文献   

12.
束锡红  何海 《人文地理》2000,15(4):72-75
环境资源,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在西部开发中宁南山区反贫困的重要政策选择。宁南山区长期以来既是一个生态条件如植被、水系、气候、土壤等多次发生改变的地区,又是一个屡经社会战乱及人口频繁迁移的地区。对于这样一个大面积的贫困山区,不应仅仅看成是农业的失败,而更应看作是长期以来人与环境关系的错位。本文将从引导区域环境正向变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资源与人口的协调发展,及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探讨宁南山区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反贫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近代中国仁人志士赴汤蹈火,所为者,就是民族的复兴大业。回溯中国数千年来,其间虽也有兴有衰,但整体上看,与其他国家、民族相比,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强盛之邦、富庶之邦和文明之邦,被称为"天朝上国"。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却遭遇数千年来未见之变局,外则屡被西方列强侵略,订屈辱城下之不平等之约,越来越陷入任人宰割和奴役之深渊;内则统治者懦弱腐朽,纷争内乱,人民处于战乱和贫困之中。故而近代的爱国者起而挽  相似文献   

14.
在封建政权中,皇帝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先秦时期,已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到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权后,更是“何求而不得,何使而不能”。因此,历代皇帝中滥用民力,穷奢极欲者颇多。不过,其中也有一些皇帝以节俭而著称,南朝宋高祖刘裕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自称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西晋战乱后迁至晋陵丹徒(今属江苏)。父亲刘翘曾出仕为郡功曹,但刘裕自幼家境贫寒,他以耕种为生,亦曾捕鱼伐获,深知衣食来之不易。刘裕在东晋末投军,屡立战功,逐渐…  相似文献   

15.
明朝崛起于经济落后且屡经战乱的淮河流域,政权最初相应呈现出浓厚的粗鄙特征。出身贫寒的朱元璋秉持"小农政治意识",将之与蒙元"家产制"政治思想相结合,从而建立了空前专制的皇权制度。在标榜"恢复华夏"的同时,朱元璋强力压制延续南宋以来儒学传统的士人,尤其是儒学最为发达的江浙地区的士人。但伴随开国征伐阶段的结束,明朝逐渐步入常态治理,文官相应逐渐成为明政权的主体力量。永乐以后,以"江浙士人"为主的士人群体,在控制政府各个部门的同时,又借助翰林院这一元代江浙士人的主阵地,分化出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政治机构。而另一方面,明朝皇帝开始借助宦官,维持与江浙士人的政治地理平衡。  相似文献   

16.
就蒲坂使君乞酒 庾信 潇瑟风声惨,苍苍雪貌愁。 鸟寒栖不定,池凝聚未流。 蒲城桑落熟,灞岸菊花秋。 愿将河朔坎,分劝东陵侯。  相似文献   

17.
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吴松弟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大批北方人民为避战乱向南方迁移。此后,由于藩镇割据、唐末农民战争和军阀混战造成的战乱,以及逃避沉重赋役等原因,北方人民的南迁断断续续都在进行着,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结束,形成我...  相似文献   

18.
藏书之盛衰,关于一代学术文化之隆替。书史有征,自西汉末刘向父子校书后,东汉渐有私人藏书之风,至唐代藏书万卷者不在少数。“宋初继五代抢攘,既归承平,广收图籍,屡诏搜访,中秘所藏,代有增益”(王明清《挥尘录》卷一)。另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地主官僚有条件购书藏书,印刷技术的改进也为书籍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可能,又因宋代战乱频仍,国家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图书建设,致使私人藏书至南宋超出官方,且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名著的问世。故而研究我国古籍与图书馆史,不可不知有宋一代藏书概况。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2011,(3):77-77
将于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在西安泸灞生态区举行的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已经进入正式开展前的倒计时阶段,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据悉,这次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在打造涉及泛舟、登高、赏艺、看花等各个方面的十大精彩看点,迎接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  相似文献   

20.
东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魏、吴三国鼎立,开始了我国近四百年南北分裂的割据局面。南方的东吴以建邺(南京)为者,两晋时的东晋及以后南北朝中的南朝、宋、齐、梁、陈均都于此而改称建康。这期间北方民族矛盾加剧,战乱频繁,先后或并立出现过二十多个政权,社会动荡,生产力在战乱破坏中间或取得恢复发展,而南朝政权更替大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转换,一般较少给南方的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战乱较少,比之北方有着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