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中国的近代货币中,白银流通货币——银锭占有极为显著的地位,这些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银锭之内,有一类主要流通于川康地区的椭圆形银锭又是银锭家族中的“大户”,它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税收制度等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一直未见有系统、深入地论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将白银按一定形状和重量铸造成的块状物,通常称之为银锭。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赋税均征收白银,政府支出及民问各地相互问的交易,也以银为主要货币,因此对银两的需用量很大。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清代银锭按其大小,可分为大锭(五十两)、中锭(十两)、小锭(五两以下)及碎银4种。清代银锭流通广泛,各省自行铸造,商民也可委托各地银炉自由铸造。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形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多为船形(形似倒扣的马蹄),江西、甘肃、贵州等地多为方形,四川多为椭圆形,广东、广西主要铸行砝码形银锭,河南和宁夏等多铸行腰形银锭,牌坊锭(马鞍形)则是云南公估银的标准器形。由于清代银锭的广泛流通和分散铸造,致使清代银锭各种造型并存。但清代的五十两大锭,器形一般只有船形和方形两种。人们通常见到的多是两头翘起的船形元宝,习惯上即将其称作银元宝。笔者现介绍一枚清代安徽太湖县铸造的五十两银锭,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3.
<正>八、清代至民国初年的白银称量货币1.白银货币广泛行用,至乾隆年间渐渐形成了各地流通特色银锭的状态。清代银两使用迅速发展。各种赋税收入多以银两收取和计算,"直省解银,由布政司起解者曰地丁银,由运司起解者为盐课银,由粮道起解者曰漕项银,由关监督起解者曰关税银。皆必倾镕成锭然后起解。"1清政府对自己收支的银两,要求倾镕成大锭方始上解,且对成色也有明确要求,"其用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的货币分为东西两个体系,历史上西方货币币面以图案为主,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流通的货币币面一般只有文字,很少有图案。自秦以半两统一中国货币后,其基本形状是外圆内方的方孔圆钱。后来大额交易用白银铸的银锭。到了清代基本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政府的财政收支以银为标准,实际收付可以折钱。白银是称量货币,铸成一定形状的白银称为“银锭”。大锭一般重五十两左右,中锭重约十两,小锭重三五两到一二两。各地实际流通的银锭,形式和重量等并不一致。银两的衡量标准是平砝,还有成色的区别,平砝和成色合称为“平色”。官方的衡量标准称…  相似文献   

5.
金代不仅广泛使用纸币,而且更普遍流通白银。金代银锭形制与南宋基本相同,一般五十两重。一两银锭可兑换铜钱两贯。起初每贯值铜钱千枚,大定二十年(1180)又规定官私用钱皆以八十为百,遂为定制。并且银锭上也标有银钱兑换值的铭文。根据铭文,金代银锭可分为贡银、税银、盐司银和地金银四种。贡银在唐宋曾分为进奉银与上供银两种。从1978年北京出土“邠州进奉正隆二年”银锭可知金代也有进奉银。另外,《中国山西历代货币》录有“潞州黎城和买”银锭一件,“和买”表明金代不仅沿袭唐宋“和籴制”,而且将和条所得折成白银并铸…  相似文献   

6.
津门炉房考     
有清一代,沿用银两与制钱,政府税收及大额交易用银两,民间零散交易用制钱。清政府对制钱管理较为严格,全部官铸,打击私铸。而对于价值高于制钱的白银,政府却采用放任自流的政策,允许各地方铸造及民间铸造。由于没有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各地方有各地行用的平与色,各地银两仅能在本地流通,而不能到外地行用。如甲地银两运到乙地,必须经炉房熔铸成当地通用的平色标准银后方可流通,反之也如此。  相似文献   

7.
南宋白银流通的探讨,首推日本加藤繁博士的《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该书有关章节中,从中国古代文献着手,对南宋公私经济方面的银货币资料作了较多的辑录和评述,开拓了南宋白银流通的专门化研究。可是,加藤繁博士的宏著成书较早,由于时代所限,其选择史料无法兼及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这自然是遗憾的事情。解放以后,考古中南宋银锭时有出  相似文献   

8.
<正>《陕西银锭》作者李炯先生是陕西榆林本乡本土的银锭收藏、研究者,他用十年时间,收藏了六百余种陕西银锭。通过大量实物藏品的比对分析,作者首次提出建构陕西银锭分类学研究,将陕西银锭分类为:五十两船形银锭、官铸银锭、商铸银锭、外省陕槽、陕西异形银锭、存疑待考银锭六大类,全面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陕西省白银货币的通行现状,  相似文献   

9.
正翻阅周卫荣、杨君、黄维撰写的《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一书(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此书内容别开生面,在充分了解传统方法的同时,注重了对银锭的科学、技术内容的考察,并在考察中大量地使用了科技方法。这是前人很少做或很难做到的。银锭的著述通常的写法一般是:罗列银锭的时代、形态、文字等,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梳理考证,此书则在充分了解古代白银货币出土、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古代银锭的制作工艺、成色、科学保护、鉴定辨伪,以及白银货币在明代成为完全货币的原因等方面做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试论明代的田赋折银和折粮银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货币政策从禁银到用银转变的契机是田赋折银。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陆陆续续出土了一些明代的各类田赋折银的银锭。尽管数量不多,但清晰地展现了明代田赋折银的历史演进和折粮银锭称谓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折粮银锭的分析和考证,求证明代的白银在田赋制度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说明白银货币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最为重要的媒介。  相似文献   

11.
以白银为法定币材、铸造形式和重量比价单位,是从金章宗承发年间所铸“承安宝货”银锭开始的。达种银锭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过明确的记载,历代货币学家亦有论述,但始终未见实物。最近,黑龙江省人民银行从民间收集到五枚“承安宝货”小银锭,使我  相似文献   

12.
继1996年出版《晚清传奇货币——云南牌坊锭考》和1999年出版《滇银图鉴》二书之后,戴学文先生又完成了其新作《方镨考》。有幸先期品读此书,掩卷之后,愿把读书时的一些想法记之于下。白银称量货币(亦可简单的统称为银锭)曾在中国货币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钱币学、货币史的研究中白银称量货币长期未占据其应有的位置,致使此种主要历史货币的品类、使用大多至今面目尚不明晰。鉴于这种状况,近二十年来始有当代的一批学者、收藏者从不同的角度整理、介绍、研究白银称量货币,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戴先生研究银锭的角度主要是从银锭的…  相似文献   

13.
元代税课银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五十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一些 元代税课银锭,这些税锭的形制都是五十两 的束腰型大锭,锭面铭文有凿刻和戳记两 种,涉及的税课有科差、盐课、矿课、商 税、差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元代 用白银纳税的实际情况。但是,由于出土资 料的分散、流失等多方面的原因,国内文物 考古和钱币界对其认识尚停留在初识阶段, 缺乏全面系统地剖析。本文旨在通过对元代 赋税的背景和税课种类的研究以及对出土的 税锭实物的详细分析,来认识元代白银的货 币职能和白银纳税的方式等问题。 一、元代税课银锭的存世情况及铭文 特征 元代银锭发…  相似文献   

14.
正前几年就听说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先生和他的助手在进行古代银锭相关课题的研究,这是一项相当浩大的工程。2016年年中去北京出差,顺道拜访中国钱币学会时就收到了周馆长赠送的由其本人与杨君、黄维合著的《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一书。周馆长的课题研究主要针对古代银锭铸造技术的问题,而出版专著则并非将课题研究成果罗列出来那样简单,还必须解决古代白银使用、银锭出现和使用、古代银锭的保护和鉴定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银两制度和银锭实物以及当时其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运作,实际上还有很多我们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越是在人民生活中日常的事物,在历史的文献中记载的越少。自明朝的中后期开始中国以外贸的方式从国外换回大量的白银后,中国进入了白银时代,白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在北方,有一句说人没出息的话,叫没成色,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从白银的成色进入人民俗语的范例,银子进入了我们的语言、文字和生活。困而了解白银的一切,特别是银锭的生产和相关银  相似文献   

16.
李小萍 《中国钱币》2012,(4):16-27,10
在存世众多的清代银锭中,钤有厘金字样的银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类型多样,名称各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彩九)。本文试图通过对存世的众多厘金银锭形态的观察和比对,从社会经济税制的角度考察,对各类厘金银锭的种类、征收机构、铸造特色、地域特点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探求清代白银货币在厘金征收过程中所承担的货币职能。  相似文献   

17.
文汉宇 《中国钱币》2010,(3):30-30,33
清代各省银锭中,以四川银锭铭文最为丰富多彩,版式繁复。银锭作为清代政府赋税收入、财政开支和商业流通的主要货币,川锭的铭文展现的历史人文信息脱离不了商号、银号(匠)、帝号、年号、地名、税种(用途)、征税机构等范畴,即便有如“国宝源流”、“裕国通商”等特殊意义的铭文,也与商贸交易、财货流通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银锭 (铤 )有悠久的历史 ,是一门未开发的古董文化。近年来 ,台湾、香港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及重视银锭的收藏与研究 ,内地的收藏者也逐渐涉足这一领域 ,使银锭的收藏与研究逐渐升温 ,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现象。银锭成为我国流通货币后 ,就出现了银锭伪品、半伪品。当时造伪的重点在于银的成色、重量 ,而现今 ,当银锭成为收藏品与历史文化研究的艺术品后 ,银锭的成色、重量已不是价值重点 ,银锭造伪的重点是银锭的铸造时期、铸造工艺、铸造地、银锭用途等。造伪一般采用在旧铸银锭上后加铭文和用纯银后铸假锭两种手法。但由于银锭的浇铸…  相似文献   

19.
正银锭是中国特有的货币之一,它始现于唐代,广泛流通于明清,于民国间退出流通领域,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银锭历代相沿,多由民间自由铸造或熔化,必然产生地区和炉房间的差异,形成独特的工艺技术。其造型各异的器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银锭上的铭文记录了与银锭铸造、发行、检验有关的机构、职官、铸匠等内容,反映了银锭在各历史时期在货币、经济中的地位,使银锭除其本身的金属价  相似文献   

20.
正"江西方宝"银锭是清朝、民国初年江西地方官炉铸造或由官府指定核准私炉熔铸、标准重五十两的解库官银,正面呈方形,边沿翘起,底小面大,其器形固定,大气厚重,规整划一,成色好,分量足,在银锭史上享有盛誉。由于"江西方宝"银锭铸造使用的时间跨度长、铸地铸炉复杂,加上时光的流逝,回收熔毁等种种因素,前人及近现代的著述图书对其涉及不深,有的描述仅寥寥数言,过于笼统,难窥其貌。笔者归纳图书刊物、钱币拍卖会银锭实物资料,进行筛选整理,试图对"江西方宝"戳印的特点、规律、重量、大小以及收藏价值等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