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5期刊载了胡明曌<内容有涉大明宫的三方唐代墓志>一文(以下简称胡文)[1],对内容有涉大明宫的三方唐代墓志作了详细的述说,使笔者受益匪浅.但在研读中,笔者亦发现,胡文所作墓志铭录文及其句读,均有部分可商榷处,影响了研究者对这些新材料的使用.故不揣浅陋,略申管见,敬俟方家教正,并与胡明曌商榷.  相似文献   

3.
侯璐 《文物春秋》2003,(4):63-68
在保定市近些年出土的唐代墓志中,有几方比较特殊,如涞源县出土的杨让墓志、雄县出土的窦氏墓志、曲阳县出土的许公墓志以及唐县出土的吕建初墓志等。现将这几方墓志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2006年初,河北涿州市出土了一方唐武则天时期的墓志,志主为范阳人王端。墓志刊刻于圣历二年,志文中使用了当时颁行的改体字8个,印证了武则天推行新字的史实,又称涿州为“涿城府”,对研究唐代前期涿州的地方历史及变迁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整理公布石刻文献的论著大量出现,对文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客观原因是石质材料易脆,石面剥泐,造成文字残损,不易辨识。主观原因则是没有辨明文字异体,字词关系不对应;没有识破典故,对铭文内容不理解;疏于名物典章制度的考证,文化背景不明等。通过校正近年北魏新出三通墓志,试图揭示石刻文献论著中普遍性的问题,为以后出土的石刻释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2年3月27日,杨陵区文物管理所接到家和园工程指挥部报告,家和园12号楼基建工地发现一座古墓。至我们赶到现场时,墓门、墓砖等已被民工移动,墓葬结构、大小已无法准确测量。并且民工在搬移砖石过程中,已将上门槛石断成两截,墓葬破坏严重,使整体资料记录工作  相似文献   

7.
1990年,在河北省任县新市村西北出土了一方唐代墓志,志文记述了墓主李伦生平及其次子仲和"匍匐徒跣"将其遗骨从陇西运回,葬河北昭庆(今河北隆尧)"唐陵东南三里"李氏祖茔的经过,进一步证实了李唐祖籍在河北隆尧之说。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有关武贡举及第的11方墓志材料为中心,探讨了唐代武贡举及第者的家庭出生背景、来源地区和登科后的授官情况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介绍山东省平邑县博物馆收藏的三方明代怀简世子朱当漎、世孙朱健杙和敬王妃程氏的3方墓志.  相似文献   

10.
寡母抚育孤幼是其孀居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现存的唐代墓志看,几乎所有与寡母有关的墓志中都提及寡母抚育孤幼之事。  相似文献   

11.
唐人墓志一定程度上能够从地下石刻资料角度反映唐代诸道、州(郡)、府、县各级政区发展演变的一般轨迹;其次唐人科举及第后,在县、州(郡)、府的任职地理空间变动性、跳跃性大,其墓志在叙述志主生前任职仕历时客观上保留了当时不少政区的第一手资料。第三,唐代政区几经调整和变迁,一些州县置废不定,为期短暂,但在墓志中却往往留下记录;第四,墓志中的所涉政区记述大多为志主任职仕宦之地,具有"亲历性"特点,是最接近政区"当时进行时"的一手数据,殊为珍贵,部分唐人墓志还提供了政区设置的背景情况;第五,某些唐人墓志可以用来校勘、补正史籍地理志部分的残缺讹误,有证史补史作用。唐人墓志的上述价值为深化唐代政区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某些新契机。  相似文献   

12.
新出土的四方唐代洛阳粟特人墓志展示了唐代洛阳普通的粟特人婚姻、信仰、仕宦、丧葬的情况,体现了入华粟特人与洛阳社会的融合,是研究中古时期洛阳城市以及入华粟特人汉化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唐徐恽及夫人姚氏墓志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在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出土的唐徐恽及夫人姚氏墓志,详述了徐恽的生平事迹,也为徐恽神道碑的所在提供了确切位置。本文就两方墓志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4.
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弘化公主嫁给了吐谷浑王诺曷钵,弘化公主是唐朝实行和亲政策以来,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第一位公主,也是唐朝惟一回过长安省亲的外嫁公主。此后,唐朝又将宗室女金城县主和金明县主分别嫁与诺曷钵的长子慕容忠和次子闼卢摸末,这种世代联姻的现象在唐朝与少数民族和亲的活动中是十分少见的。和亲加强了唐朝与吐谷浑的联系,促进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唐代不论从官方还是民间来说,对天象与人事的关联都深信无疑。唐玄宗就说过:“朕以不德……天久不雨……岂名山大川、修祭名祀尚不及与?”而自居易也大力提倡古人“暴身致雨”的精神。在这种舆论背景下,唐代普遍存在着祈雨习俗。  相似文献   

16.
马林涛 《民俗研究》2002,(1):151-156
文身,古代又称黥、雕、镂、扎、刻、刺、点青、绣面、嫠肌、雕题等,就是在人体上绘画成或刻刺成带颜色的花纹或图形文字.此种民俗事象在我国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刘敦愿先生考证,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文身现象①.文身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周代<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被发文身."唐以前,文身之俗主要流行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正如<礼记·王制>所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吴越民族文身像鳞虫,以图腾图像附着于身体之上,即代表图腾祖先的存在,赖此发生巫术的保护力,从而入水后不为蛟龙所害,即"越人习水,必镂身以避蛟龙之患"②.因文身习俗非出华夏,故当时被中原民族视为蛮夷陋俗.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京多次发现曾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明朝开国元勋的墓葬,墓中出土的墓志实属研究元末明初社会变迁的第一手史料,弥足珍贵。本文在已出土的明初功臣墓志中,以文字完整与否为主要着眼点,拣选了蕲国公康茂才、东胜侯汪兴祖、永国公薛显等三人的墓志,结合史籍对其籍里、家世、行迹、历官、赏罚、生卒等问题,逐一进行了考证辨析。  相似文献   

18.
唐惠陵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三合乡,是让皇帝李宪夫妇合葬墓,李宪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因其让位于李隆基,死后被追封为"让皇帝"[1].1999年惠陵被盗,200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惠陵坐北朝南,地面封土呈覆斗形,底部边长为60米,顶部边长约5.1米,高14米.地下结构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墓室六部分组成,全长59米.  相似文献   

19.
唐九曲及其相关军城镇戍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考证几个与九曲相关的军、城、镇、戍出发,界定了九曲与相邻州郡之间的界线,初步探讨了九曲的范围。认为九曲是一片很大的土地,它包括有今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同仁县、贵南县、泽库县和甘肃夏河县五县的全部,还包括有今甘肃碌曲县的西部和青海同仁县的南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宋時期邕州入交三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史》记载,中国在唐代以后,曾发展出十六道通往交趾的水陆交通路线,可惜史书并无具体行经路线的说明。本文透过文献记载,考证出当时邕州进入交趾的三条主要交通路线。受到桂西山脉的环境限制,这三条道路大致沿着明江、水口河及平而河三个河谷平原前进,作者因此分别称之为:明江道、水口道与平而道。文中除对三条路线具体描述以外,也对中国与安南重要边境城市"永平砦"的形成背景、功能、存续时间及确切位置,详加考证与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