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亮 《民俗研究》2013,(1):71-76
"五四"时期的民间童话研究与西方浪漫主义学者对民间的发现一样,其学术旨趣都在于寻找民族精神的源泉与现代意义上的新人新文化。西方通过民间性的建构与民间童话的改写而形成了作为现代性核心的个性话语;周作人、赵景深等则更为相信民间想象的自由真实性与艺术价值,因此在童话编写方面主张忠实记录的原则,并将童话纳入"人的文学"与"儿童的文学",以期促成"个性的文学"与"完成的个人"。  相似文献   

2.
张霞 《民俗研究》2013,(4):137-142
作为文学叙事的一个坐标,民俗仪式参与了解放区文学的"形象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双重构建,与五四乡土小说相比,在个性表征、主题意蕴等诸多方面明显不同。在解放区语境下,民俗仪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下的一项生存技术和权力技术,同时也是解放区作家通过想象建构民族国家的一种努力,折射出时代、民俗、文学三者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王朔为代表的“颓废文学”既是对高举“载道”、“代言”大旗的“伤痕文学”的嘲笑,又是对追求“民主”、“现代化”征兆的“朦胧诗”潮的反戈;既是对“重建乌托邦神话”的“寻根文学”之叛逆,又是对“先抑后扬”、“入世”和“转轨”的“先锋小说”之变脸。在此基础上,主创者们再佐以“新写实”中“甘为卑贱”、“粗痞”和“反禁忌”的人生原汁,就做成了一道“颓废”十足的世纪末之文化快餐。这一股文学思潮极大地迎合了广大市民不要信仰、及时行乐和对金钱占有之世纪末“颓废情绪”,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文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只有诉诸理学的语境才能获得完全的理解。程朱理学在道器的层面区分了形上之经学与形下之史学,内在地割裂了经、史的关系,最终导致理学末流空谈心性的学术流弊。从史学史上看,理学自发端以来所倡导的"经以载道"及"经本史末"不仅没有影响史学的发展,反而促成了史学的理学化转型。史学的理学化不仅在史学实践方面形成了宋代史著别具一格的理学特色,而且还在史学理论方面衍生出明代王世贞的"《六经》,史之言理者也"以及清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通过对"六经皆先王之政典"的系统阐释,打破了理学家"经以载道"的观念,开启了以史明道的新路向。通过追踪经、史关系自理学以来的演变过程,本文最终厘清了章学诚"六经皆史"的理学渊源及其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5.
李克强总理提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这是对地方志功能价值的本质概括,将修志工作提升到了"问道"的高度。"修志问道"之道,就是由志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存史、育人、资政中,这个基因得到转录、优化和不断完善。如何问道,体现在修志工作中,就是加强个人修养,增强在海量信息中的寻道能力;锤炼文字功底,提升以文载道水平;创新修志方法,提升传道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打造"五节"文化,放飞七彩童年。泰州市实验小学秉承"最是书香能致远’’的办学理念,以"书香"为特色,面向全体学生,成功打造了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五节"活动品牌,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五节"活动已经成为了学生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广阔舞台。在"作家进校园"活动中,金波、曹文轩、王一梅、梅子涵、黄蔡佳、杨鹏、秦文君、汤素兰……一个个名闻遐迩的儿童文学作家走进校园,和孩子们共享文学生活,品味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7.
王姝 《安徽史学》2015,(2):163-168
自20世纪80年代初白寿彝明确提出"历史文学"的概念以来,对于"历史文学"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文章就中国古代史学上的"历史文学"问题的相关研究,从"历史文学"意识、"历史文学"成就和"历史文学"理论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对"历史文学"研究的发展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史学审美"是否可以作为这一领域传承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古典目录学的考察,认为汉唐之间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古代学术体系由王官、家法向私著的转变,知识体系从以人载道转为以书载道。而此时期地理学发展有两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是形法的转化与古代地理学两分格局的逐渐形成;二是描绘了地理学的独立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9.
李红英 《古籍研究》2002,(4):120-125
戴震治经能执简御繁,注重对经学本自身意义的探求,即义理。戴震认为,章句训诂是治经的手段,寻求义理才是治经的终极目标。唐宋以来,一些人学明确提出“以载道”的观点,截霞芒张治经闻道、寻求义理,可以说是“以载道”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两河流域文学的早期研究中,"智慧文学"这个术语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很少有人提出质疑,直到英国学者兰伯特《巴比伦智慧文学》的出版,情况才有了转变。一些学者开始采用"说教文学"以取代"智慧文学"的使用;另有一些学者则完全放弃使用类似的术语,把考察作品的智慧主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笔者认为,无论"智慧文学"还是"说教文学"都不是一种文类,完全放弃使用"智慧文学"术语是不可取的。古代两河流域智慧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文献整理出版、分类归纳和多元化研究等3个阶段;国内学术界对古代两河流域智慧文学尚缺乏系统研究,即使在一些著述中有所提及,也多为介绍性文字。  相似文献   

11.
正清末民初(约1895—1923年)政治鼎革,文化剧变,人伦礼俗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该书系统地梳理了近代精英思想与礼俗变迁的辩证关系。作者一方面从孝道、贞节观念和社会礼俗等层面,多角度地研究了五四新观念的确立、传播及其局限;另一方面以此时的主要文化娱乐为个案,从社会文化史视角考察了清末民初的京剧繁荣、商业化和坤角走红现象,并分析了"剧以载道"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三次来安徽执教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著名文学学术团体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曾主持《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和《创造月刊》等工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以其独具个性的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风靡一时,并由此成为五四新文学诞生之后毁誉交加、颇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来,在华文文学世界里有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令人瞩目。它为世界华文文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并正逐步形成一支生力军,它所创造出的欣欣向荣的文学新景观,成了世界华文文学走向新阶段的标志。这就是人们称之为的"新移民文学"。这是一个新的命题,是一个较之过去所谓的"留学生文学"更为宽泛更为切实更为现代的新的文学命题。"新移民文学"主要是对20世纪80、90年代从中国内地移民海外的留学生、学者、知识层的文学创作的一种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下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成果和新水平,并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作家从维熙曾这样概括他的老邻居兼文学前辈萧军:"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人像萧军这样特殊,牵涉那么多重要的史实和人物。"萧军在与众多历史人物的"牵涉"中,与胡乔木的交往却极特别。两人凭"文学"里的"政治"神交,因"政治"下的"文学"相识,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激辩,最终超越"政治"以"文学"的名义笑泯恩仇。两人跨越半个世纪的交往,不单是个体生命的偶然交集,更是历久弥新的"文学与政治"话题、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5.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2,(1):F0002-F0002
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代表的文化经典"六经"的形成,带动了中国古典时代的哲学与文学繁荣,实现了古典时代的思想和艺术飞跃,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因此,"六经"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本书作者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在现代学术背景下,从"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周代礼乐歌诗与雅颂诗篇的艺术形态、"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礼典仪式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中国文学的四时结构、"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左传》与"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等方面对"六经"进行了全面的文学解读。  相似文献   

16.
范莹 《神州》2011,(23):23-24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女性文学的园地里可说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派繁荣景象。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女性写作高潮的涌现,我们发现评论界在谈到女性文学时,就会与"身体写作""欲望叙事"这类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概念相关联,有关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文化现象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一点不可否认"身体写作"确是当代女性文学写作的一大特色,有的作家成为"女性文学"中"欲望叙事"的代表人物,并因此而走红。现在就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是否就囿于"身体欲望"写作中,在"身体写作"之外还有着怎样新的话题?本文将从王安忆、铁凝、张洁和迟子建等几位作家及作品入手,尝试着对女性与我们民族历史、女性与传统伦理、女性与社会底层等"身体写作"之外的话题进行思考和阐释,洞见在"身体写作"和"欲望叙事"之外,女性文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寻求女性文学研究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7.
论空间批评     
刘进 《人文地理》2007,22(2):119-122
"空间批评"是西方一种重要的前沿批评形态,它是在当代西方"空间转向"趋势中,强调空间的本体性和异质性观念中形成的。"空间批评"突出文学对现实空间的参与性、并置性,强调文学空间来源的多元性和文本空间的异质性,凸现文学多重阐释中的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18.
张惠飞 《神州》2012,(34):10
以《撒哈拉的故事》等系列作品扬名世界的台湾女作家三毛,祖籍浙江定海。关于她的传记作品很多,但少有对三毛本人之所以成为文学三毛的个性分析和研究。笔者在写作《红尘突围》——三毛传记(与陈桂珍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研究分析和三毛故乡定海小沙乡的实地采访调查,发现和掌握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对三毛的个性与表现特点有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总目》对宋末元初庐陵五位文人,刘辰翁、赵文、刘将孙、刘岳申、刘诜分别有所评价,且基本上都是从人品性格论其文学.这些文人的个性化人格精神使其文学具有某种个性色彩,不同流俗,而在元初文坛有所树立.《总目》反映出这批文人的思想和文学共性,以及其流派基础.其中整体肯定,而又亦褒亦贬的态度,又反映了四库学者的正统文学观.在清代四库馆臣的正统观照下,元初庐陵文学亦具有较大成就和价值,更可见此派的成立和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20.
正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自问世至今,在国内早已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之一。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故事逻辑严密,情节繁而不乱,人物个性突出,以人、神、兽三位一体手法成功塑造了唐僧、孙行者等系列人物的经典艺术形象。作者吴承恩自幼聪慧,博极群书,文才出众,但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时代,却屡试不中,穷困潦倒,体味了人间百态。尽管科场失意,生活困顿,但他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用妙笔把对封建社会的鞭挞及对自由的向往展现出来,以诗文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