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于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的陕西省佳县石摞摞山石城,规模虽比较狭小,但其建设规划、构筑的复杂性、先进性,和防御体系的完备程度,在目前所见龙山文化中期以前陕、蒙、晋相邻的北方地区大量石城聚落中,显得非常突出。该城的兴建,非其遗址区内的劳力所能承担,标志着可组织、动员更大范围的人力和社会资源的社会组织已经形成。其与年代相近的石峁皇城台等石城的出现,表明以河流、水系为分域的地方性中心聚落已悄然诞生,北方早期文明的帷幕徐徐开启。为清河县下塔类形态更进步、规模更宏大的城邑在北方地区出现,以及4000年以前具有都邑性质的石峁古城的诞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柳树峁圪梁遗址位于府谷县黄甫乡清水川河左岸的石家河沟门村西侧的山峁,2005年的考古发掘,清理灰坑8座,灶1座,残存房屋基址1处,出土陶、石、骨质等器物,可辨器形者约75件。出土遗物显示该遗址大约是在李家崖文化向北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的聚落遗存,可能还受到偏北的内蒙古西岔文化,以及更南的关中周文化的影响。本次发掘对陕北北部及相邻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有较重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过20年的考古勘探发掘,初步证实在今开封市区及其周围,上下叠压有从战国到清代的6座古代城池。本文从自然环境、经济、军事和社会诸因素上探讨开封"城摞城"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考证汴河(鸿沟)、黄河这两大河流对开封古都的诞生、发展、鼎蛊乃至走向衰落历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庙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镇芦河南岸的台地之上。2017年9月至12月,为配合蒙西——华中运煤铁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队、靖边县文管办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约4000平方米,清理了一批仰韶至龙山时代的重要遗存。其中仰韶晚期遗存包括房址12座、灰坑20座、窑址2座,出土了陶、石、骨质各类遗物数百件,为庙梁遗址及陕北地区的仰韶时代晚期的文化内涵、特征及聚落结构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寨峁梁龙山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与以石峁遗址为代表的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相似,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与地层学的方法,将寨峁梁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分为关系密切、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对年代为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较早阶段,热释光测年的绝对年代距今约4300-4200年;第二阶段相对年代为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中期发展阶段,热释光测年的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  相似文献   

6.
1999年新华遗址发现了一座玉器坑K1 ,出土了 32件精美玉器。本文以新华玉器坑K1性质、玉质及工艺等相关问题探讨为出发点 ,从考古学角度对玉器所属的考古学文化性质、特征及分布地域分别加以讨论 ,进而将包括石峁玉器在内的陕北地区所谓龙山时代晚期玉器较为可靠地确认为夏代玉器范畴。  相似文献   

7.
2016年,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对准格尔旗石口子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朱开沟文化晚期的灰坑39个,房址1座,东周时期的墓葬5座,获陶、石、铜、铁、骨标本140余件。石口子遗址的发掘为认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朱开沟文化的内涵及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材料。同时,此次发掘的5座东周时期墓葬,展现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在东周时期作为过渡地带文化面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的遗址中陆续发现了一些石峁文化墓葬,尤其是府谷寨山遗址庙墕墓地的发掘,使系统研究石峁文化墓葬成为了可能。本文系统梳理了石峁文化墓葬的资料,并对墓葬其进行了分类,进而分析了石峁文化墓葬殉葬女性、随葬猪下颌骨及墓地祭祀等葬俗问题。  相似文献   

9.
陕晋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龙山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有发现。到70年代,陕北神木石峁、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促进了对该类文化遗存的认识。进入80年代,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凉城县老虎山、西白玉、园子沟等遗址的发掘和山西汾阳县峪道河、忻州游邀等遗址及90年  相似文献   

10.
阎宏东 《文博》2010,(6):3-9
石峁遗址在陕北地区早期考古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陶器分组、分期和文化谱系的正确识别将是认识该遗址相关问题的基础。本文将石峁遗址出土的陶器划分为四组。第一组以单把宽弧裆斝式鬲为代表,与汾阳杏花村H118年代相当,为龙山时代早期,是为第一期遗存。第二组以正装双扳鬲、三足瓮、盆形斝、盆形盉、大口尊等为代表,与大口二期文化内涵相同,年代约为龙山时代末期至夏纪年早期。第三组以双耳罐等为代表,为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东渐的因素,往往与第二组遗存共生,年代相同。第二、三组共为第二期遗存。第四组为商周之际的陶鬲和折肩罐,文化面貌与先周文化、李家崖文化有一定联系,为第三期遗存。这三期遗存不仅年代上均有缺环,而且文化谱系相异,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石峁遗址周边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谱系更替和文化格局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1.
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陕北地区龙山时代遗存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后期应属"石峁文化"范畴,前期还未有明确的考古学文化命名。近年来,陕北地区龙山前期遗存多有发掘,陶器组合稳定,典型陶器包括单把斝、喇叭口瓶、直口筒形瓮、折腹盆、细柄豆等;陶器演变规律明显,可初步划分为"寨山遗存"和"庙梁遗存"早晚两个发展阶段。本文认为,石峁文化在陶器组合、聚落特征等方面与陕北地区龙山前期遗存表现出强烈的传承性,陕北地区龙山前期遗存应是石峁文化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市博物馆、江阴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考古队,对祁头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灰坑39座、墓葬132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石器等遗物。该遗址的文化面貌较有特色,遗址和遗物共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至第二期的年代约为马家浜文化中期,第三期至第四期的年代约为马家浜文化晚期,少数遗物已进入崧泽文化早期。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长江下游史前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6,(2)
正龙山文化晚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各主要文化普遍出现了大型的城垣,其中最重要的是良渚、陶寺及石峁三大古城,这是相较以往的中心聚落的进一步发展,说明中国社会已进入了早期国家,迈入了文明的门槛。石峁是陕北神木县高家堡的一个小山村,居黄河支流秃尾河岸,北临长城,遗址所在区域属于低山丘陵区,以黄土梁峁剥蚀山丘、沙漠、滩地为主。陕北神木石峁一带出土玉刀、玉璋等玉器,可以追溯到很早。北京故宫博  相似文献   

14.
利戴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利城遗址的一部分,整个遗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利戴遗址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此次清理的5座灰坑及1座半地穴式房址均为龙山文化遗迹,其中出土陶、石、蚌器38件.从出土的器物看,该遗址龙山文化遗存的文化面貌与潍坊姚官庄、鲁家口和青州凤凰台相类似,其年代约为龙山文化早期偏晚阶段并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晚期.  相似文献   

15.
薛家渠位于陕西绥德县城东北约35公里处,属义合乡。1984年当地农民在村东的寨子山(亦称石磊山)上翻地时曾挖出过商代青铜器。1984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考古实习组在此进行了考古调查。遗址所在的寨子山高约100米,其两、南两面各有一条小溪,在遗址南面交汇后流向西南,东、北两面黄土梁峁绵延不断,其间沟壑纵横(图二)。遗址范围东西约300、南北约240米。遗迹主要分布在山的南坡。遗址偏下地带以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为主,靠上部分则多是晚商时期的文化遗存。这里距出土过商代铜器的墕头、后任家沟两地都相去不远(图一)。为了寻找陕北地区青铜文化的线索,我们于同年6、7月间对该遗址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四川汉源县麦坪村、麻家山遗址试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汉源县富林镇、大树镇是大渡河中游古代文化遗址最为密集的地区。2001年底,由多家单位组成的大渡河中游考古队在汉源县境内开展了考古调查,共发现和确认十余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并对其中的麦坪村、麻家山等遗址进行了试掘,揭露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墓葬、灰坑、房址等遗迹十余座,出土陶、石、青铜、玉、骨器等各类器物数百件,为研究该地区的文化内涵及演变序列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7.
《江汉考古》2021,(1):88-96
龙游荷花山遗址东区主要为上山文化阶段的遗存,本文基于荷花山遗址东区的地层关系和陶器类型的演变序列,通过与上山文化早、中、晚期典型遗址上山遗址、桥头遗址以及湖西、长城里遗址的陶器进行比较研究,从上山文化陶器类型的文化因素构成和谱系序列,探讨对上山文化分期的新认识,同时结合14C测年数据,认为荷花山遗址属于上山文化早期后段至中期前段,年代为距今约9200~8800年。  相似文献   

18.
2013年6月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距延安市区约35公里的李渠镇冯庄乡的延安至延川高速公路建设中,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共计24座,其中M8、M18、M23属于北魏时期,出土有盘口罐、水波纹壶以及铁■等。这几座北魏墓葬对研究陕北地区,特别是对延安周边北魏时期墓葬分布及其与周边遗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顶蛳山贝丘遗址位于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南约3公里的九碗坡自然村东北、邕江支流八尺江与清水泉交汇处的三角嘴南端的顶蛳山。顶蛳山是一座大致呈南北方向的长条形小土岭,三面环水,呈半岛状,遗址就分布在整座山坡上。现存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广西目前保存最好、出土遗物多、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1979年进行了试掘,1982年作了第一次发掘,1983—1984年又作了第二次发掘。两次合计发掘5米×10米探方27个(编号T1—T27),面积1,350平方米。通过这两次发掘,探明了此处土墩的形成过程、遗址的文化内涵,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墓葬16座、良渚文化墓葬10座、战国墓3座、西汉墓46座和唐、宋墓各1座,以及良渚文化晚期大土坑1个;出土石、陶、玉、骨、铜器和象牙雕刻器等1,000余件,取得了较大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