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晓耿 《世界》2005,(7):40-42
今年初春,靠卖凉皮把生意做成全国连锁企业的下岗女工贾亚芳,被评为“2004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她是和海口市副市长袁秀梅、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山西省朔州市市长张建欣、《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兼总编张晓梅等这些知名女性一起到北京登台领奖的。此次入围的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中,其他人都来自沿海地区和东部地区,只有她身处中国西部的陕西省。从全国各地赶来领奖的除了市长、集团总裁,就是著名人士,只有她曾是下岗女工。贾亚芳,44岁,1998年下岗后,靠500元起家卖凉皮,发展成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200多家“捷尔泰凉皮连锁店”,拥有1000亩辣椒绿色生产基地和1000亩花椒绿色生产基地,安置2000多名下岗职工的陕西省捷尔泰凉皮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自觉无趣,且生硬的人。有一次,一位女性采访对象被我激怒了,她掌管着一家几十人的投资公司。她猛地站起来,转身离开。  相似文献   

3.
2005年6月,翟美卿以另外一个身份被写进历史。她是一个注定要被写进历史的女性。此前的翟美卿,如果说是以其传奇的制造财富的经历,被写进南中国经济发展史的话,那么这一次,则因为其是中国私人慈善基金第一人——2005年6月,由香江集团总裁、金海马集团董事局主席、南方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  相似文献   

4.
西方的女性评价经历了从性化到性别他者的变化,而中国的女性评价(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则经历了由性别她者到性别他者,再到身份她者的转变。二者差别是由中西不同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在中国,对女性的社会评价不如文化评价那样稳定,而文化评价更依赖历史传统和文化多样性,且可以给女性的社会发展及其相应影响性评价提供多样化的方式,有利于女性选择多种发展途径。目前民俗学、社会学和社会性别学都缺乏这种理论成果,但采用个案法进行研究可发现这个特点。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中,构建女性的社会发展模式,应考虑中西女性评价的差异,将女性的性别差异、社会条件与文化评价传统加以综合考虑,使女性发展的选择获得社会评价与文化评价的双重合理性,以利于女性就业、事业与人生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加盟青岛啤酒后,她使青啤在华南连续三年年增长率达到270%,被誉为"营销铁娘子"。当又一个十年即将过去,她做到了全世界啤酒行业女性的最高职位。  相似文献   

6.
十年教师、十年法官、十年"立法委员",再到新党主席,她把人生锲入到台湾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中谢启大口述本刊记者何三畏整理谢启大女士原本是台湾草根,在始于二十多年前的社会变革中,她成长为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人物,把她的生命锲入了台湾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中。她认为台  相似文献   

7.
吴静 《神州》2012,(26):4-4
赛珍珠小说的中国女性形象有助于重塑中国女性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使得他们对中国女性有更客观的了解。同时,她对中国女性形象的积极塑造表达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为女性主义向东方的扩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作为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三位女性副总理,吴仪可谓位高权重,她不仅以开放、透明、果敢的作风使中国在非典问题上走出了官僚主义的迷宫,而且还为人大代表们所反映的农民们遭遇假种子、假化肥等问题而道歉。她外表温和,为普通市民的利益和中国妇女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她同时又是一个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者,被希瑞·泰丽雅称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个杰出的女性。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女孩,大家都认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小学一年级刚入学,被教师看作“笨”孩子,后来被迫转学;初二时第一次物理小测验,她只得了四十几分;当时学校组织的周末奥赛班的辅导,她不止一次地逃过学……然而,面对孩子的这些情况,家长不是盲目地责备、不择方式地施加压力,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的成绩一步步提高,到高三时,她在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回了一等奖、女生特别奖,并被保送北大物理系学习。从小学到大学,家长从不反对她玩,更不逼她学习。受爸爸影响,她成了漫画迷、电子游戏迷、“三国”迷、金庸迷……但这些从不耽误她的学业。2001年她以在校生的身份申请到美国去攻读物理学博士,结果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佐治亚理工等8所顶尖大学分别寄来了录取通知书,2001年仲夏,她跨进了哈佛大学的大门,开始了她的“攻博”历程。  相似文献   

10.
河南桐柏山区,山青水秀,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还是一个多民歌、多民间故事之乡。就在这片土地上,一个不起眼的农户家中,有一个被联合国命名的“故事家”。随着这位76岁高龄的故事家曹衍玉去年12月在北京领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证书,默默在乡村生活了几十年的她,便成了新闻人物,不少新闻媒体前来寻访。一曹衍玉讲的故事很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无所不包。她在讲述故事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现代人的品行、生活情趣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从她讲的故事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周围人…  相似文献   

11.
她毕生致力于建筑业,是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旷世才女林徽因》一文讲述了这位美丽女性的传奇一生。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荧屏的第一位女性主持人:小乔1957年沈立环24岁,从总政歌舞团转业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播音员。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是她的启蒙老师,为她起了播音的名字"沈力",把她领进了播音的天地。1958年,我国组建第一个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  相似文献   

13.
吴国忠 《神州》2013,(35):16-17
作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与张爱玲齐名的优秀女作家苏青,在小说实践里开辟了一种新现实主义路径。她的小说文本用女性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上海现代妇女所面临的家庭、社会等复杂问题。〈br〉 苏青的《结婚十年》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小说以细腻平实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从结婚到生女受歧视,从组织家庭到夫妻离异的全过程。《结婚十年》出版后曾一度遭到各方的批评甚至责骂,解放后又一度被列为禁书,有观点认为:“出现于张爱玲、苏青笔下的是一个日常生活的世俗世界,这个世界与大时代、大历史、民族意识不相干,是由男人与女人的婚姻和恋爱等故事所构成,由衣、食、住、行、性所构成,因此这些故事与人物,决非英雄主义的,甚至不无琐碎、平庸、低级趣味主义的倾向……”然而,笔者认为《结婚十年》绝非是用简单的“琐碎”堆砌起来的,相反正是这些不凡的“琐碎”使《结婚十年》成为现实主义的经典,苏青用“琐碎”展示了女性细腻优美的心理世界,演绎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特殊的时代特征,也在“琐碎”中透射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我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出生在贵州省雷山县,在雷公山怀抱里成长起来的苗族女性。CHIC却说她是‘北京的”、杀入中国时装界的一匹黑马;法国妇女界声称她已经超越了国界:“你这样对我们西方是一种威胁”。从苗岭到北京到世界,无论是时空还是地理的距离都相当遥远。而她说:“我的心游夫在蛮荒与现代之间。”公元1996年4月12日,这是一个在CHIC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史上,同时在世界的服装史上都打上了惊叹号的日子。在此之前,韦荣慧这个名字只流传于她的亲朋、同事和她的研究领域之中。然而这一天毕竟到来了。尽管它显得珊珊来迟。是…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史研究》创刊十年,我伴随她走过八年多。在总计出版的59期中,我主持编辑出版了41期(从1995年第3期至2002年第1期)。为这本刊物我倾注了心血,更倾注了感情。她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我眼中呱呱坠地,进而蹒跚起步,到如今“我家有女初长成”。欣喜之余,不免感慨岁月沧桑,我由当年的40多岁盛年一晃过了50岁,现如今已满头白发了。  相似文献   

16.
从电影演员到红都主妇,从“文革”旗手到政治局委员,江青在权力的河流里浮沉不定,她的精神动荡不安、她的个性反复无常。这一切,江青的身边人已经记忆了数十年  相似文献   

17.
留洋作家陈学昭三进延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鸿召 《炎黄春秋》2001,(12):64-69
1937年至1947年在延安时期的知识分子中,陈学昭不是最出名的,但却是最典型的。说其典型,是她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现代学校教育,留学法国近十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被称为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1938年到1946年,先后三次到延安,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受中国革命血与火的洗礼,从而被不断地改造成一个革命者。  相似文献   

18.
次吉声情并茂地数落着自己的丈夫如何怯懦无能,又要尼姑色嘎帮她判断扎西是否有足够的钱证明一个男人的爱情,她表现得矛盾重重,想要抉择又怕两头落空,她要打碎自己已拥有的那个杯子,但要求另一个完好的杯子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其实,次吉年仅23岁。她象拉萨新一代女性一样,勇敢、漂亮、开朗、大方。她本不该被这样一些与她不相符的事情所困扰。生活中,除了选择男人,已有更多更  相似文献   

19.
《南方人物周刊》2011,(32):12-12
离开家乡木姐去剑中阁云南那年,缅甸女孩阿芭只有12岁。跨过边境线时,她以为几个小时后就能回家,但再次见到家人已是3年以后。同数以千计的缅甸女性一样,阿芭被拐卖到中国,将被迫嫁给越来越多讨不到老婆的中国男人。  相似文献   

20.
胡小鹤 《丝绸之路》2012,(10):72-75
中国的女性形象很早就作为绘画的主要题材,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女性的衣着、发型、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发生着变化。“文革”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在这场政治风波中,女性形象被束缚在特定的“文革”模式中。相比“文革”时期的英雄化、戏剧化和主题化的女性形象,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更侧重对现实生活中普通土性的关注,饱含了人们对已失的残酷青春的追忆,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女性的人性价值。把画面的主题扩及到女性,女性形象的自我回归,说明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憧憬,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本文通过对“文革”后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寻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在时代发展中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