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卢广第一次走进西藏墨脱背夫时,被这支中国最执着、最坚韧的特殊运输队所感动。他拍摄的组照《墨脱背夫》震撼国人,为墨脱公路建设鼓与呼。在中国摄影圈中,卢广算得上近年获得国外摄影奖最多的摄影师之一,媒体和网络充满了关于他的各式评论,2002年中央电视台《瞬间世界》栏目中  相似文献   

2.
《华夏人文地理》2014,(4):116-129
1925年,在山洞里修行的十世德木活佛收留了一位乞讨的尼泊尔人,一起生活了三年时间。作为回报,尼泊尔人教他摄影,并送给他一台木制相机。后来,德木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位藏族活佛摄影师,在其将近四十年的摄影生涯中,拍摄了大量的僧俗人物、社会风情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后来大部分毁坏和遗失,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这些珍贵图片,从一个侧面记录了1925年至1959年拉萨人的面貌及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藏》2015,(3):22-23
在西藏西南边陲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小镇——墨脱,素有“隐秘之莲”之称的小镇吸引着各地徒步者的到来,2013年10月31日,伴随着墨脱公路的正式开通,墨脱向世人展现着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蓝志贵,这位77岁的长者,已经退出摄影圈十几年了。他如今正在成都淡然地安度他的晚年,他现在的爱好是种兰花、炒股票,与成都武侯祠横街上的藏族商人用藏语或四川话聊聊天,是他每天散步时的“必修课”,他已经远离摄影。然而,就像河床中的美玉,经过时间的冲刷和沉淀,越发显出其深厚的华泽,众多专业人士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蓝志贵上世纪50-70年代拍摄的西藏代表作品完全能与国外同时期的摄影大师的代表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林芝,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西藏的江南。林芝物产丰富,森林茂密,气候宜人,景观灵秀,完全称负得起“西藏江南”和“鱼米之乡”的美誉。特别是林芝东南部的察隅、墨脱,更有“西藏的西双版纳”的美称。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这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是不成比例的,比如说这里的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就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而今不同了,林芝各个县都有了自已电话村。为了弄清林芝电信事业的发展情况,记者采访了西藏电信局局长李晓华(藏族),他在电信这个岗位上工作了整整28年,现在依然精力充沛,思路敏捷。他对…  相似文献   

6.
林芝地区被习惯称为“工布”,而当地人则称自己为“工布人”。这里自去山高林密,道路艰险,交通极为不便,地域的闭塞造成经济的落后,也造成人们文化和观念的保守。和平解放以来,林芝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相对其他地方,这里的发展变化仍然缓慢。1994年,党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一时间“对口援助西藏”、“科技援藏”、“人才援藏”等等,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字眼,渐渐给生活在森林深处的14万工布人带来了蓬勃生机,这些援藏工程的实施,也为林芝地区的各项建设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句话不离“援藏”在一段时间里,只要…  相似文献   

7.
图书·影视     
正《边陲墨脱:西藏仅存的一神秘处女地》作者:罗洪忠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内容简介:《边陲墨脱:西藏仅存的一神秘处女地》通过流畅的文笔对世界第一大峡谷壮观的瀑布群、罕见的大雪山和茂密的原始大森林等自然奇观的描述,并与珞巴族、门巴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民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读性颇强。罗洪忠先生在阅读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严谨的态度展示了墨脱真实的历史画面。大量的鲜见图片是《边陲墨脱:西藏仅存的一神秘处女地》的另一个亮点。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到墨脱考察的人不多,留下的文字资料有限,影像资料更是稀缺。但罗洪忠先生想方设法,打通渠道,收集了国内外不少珍贵的照片,为这部图文并茂的人文书籍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8.
正蓝志贵是新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是西藏摄影史1951~1970年西藏摄影的代表人物。他在1958年拍摄的《拉萨节日的欢乐》,1959年获民主德国国际摄影展金奖。同年,又获匈牙利布达佩斯第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金奖。2009年3月,"见证西藏民主改革——蓝志贵西藏1950~1970摄影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10年5月,"回眸经典——中国摄影大师蓝志贵、庄学本藏族摄影作品精品展"在南京博物院展出;  相似文献   

9.
张鹰 《中国西藏》2011,(3):36-39
张鹰,西藏著名画家、摄影家,国家一级美术师。1972年进藏,在藏工作40年。他献给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油画集(《四十年雪域情痕》是他对西藏不解的一份情缘。画册按年代分为四个部分,也是他在不同时期对西藏的认识和理解,寓意着西藏的进步与发展。本文选了张鹰70年代拉萨八廓街的一组图片,艺术地展现了西藏60年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从1954年调入.到1970年调出,16年间文化的笔记达84万字.写下了56万字的日记他记录墨脱地区口头离开墨脱后,又三次进入墨脱搜集200余万字的民俗文化资料。他就是被誉为“墨脱活字典”的冀文正。  相似文献   

11.
陈曦 《神州》2013,(2):257-257
“随手拍”顾名思义,是一种使用手机拍摄相应主题的图片、视频并分享到网络上的摄影形式,流行于网络特别是微博里。大家将“随手拍”的作品上传网上,与所有人分享。甚至一些专业的摄影记者也开始借助手机摄影报道突发新闻。  相似文献   

12.
《西藏人文地理》2014,(5):132-143
已在西藏生活了十几年的胡子豪,看上去更像是一位豪爽的藏族牛仔,当其他摄影师沉浸在西藏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中的时候、他把目光转移到了高原上特有的物种,号称“高原之舟”的牦牛。从他的摄影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西藏的另一面,感受到了牦牛带给藏族人民的独特气质与精神,同时也认识到走一条不同于别人的摄影之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摄影贴士对你的叙事方式进行思考和计划:图片的次序该如何安排,按照时间,季节,还是地理位置?拍摄细部,比如一位老人的双手就能诉说他一生辛劳的故事。而且细部也能带来惊喜:鳄鱼我们见得多了,但这幅鳄鱼尾巴的照片(右上)却提供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拍摄在生活中对你有重要意义的事物,情感的投入是一切优秀图片故事的关键所在。组图必须在视觉上表意明确。把一些不相干的图片凑在一起,不能算图片故事。我们挑选摄影师去完成一次拍摄任务,就看他能不能带着热情去工作。关键在于:他能不能与要拍的故事建立联系,能不能投入其中?这也应该是你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背起行囊闯墨脱○王健墨脱,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人称“高原孤岛”,又称“西藏江南”,是藏人心中的“莲花圣地”。墨脱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南麓,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谷地之中。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每年有八个月以上的封山期,使墨脱仅靠夏季三个多月的时间与外界...  相似文献   

15.
侯朝阳 《旅游纵览》2017,(2):94-100
<正>被称作高原“孤岛”的墨脱,是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也是西藏最神秘的地方。境内两座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山峰,像两堵高不可攀的7000多米高墙,将墨脱与外界隔绝。然而,这里却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养活西藏一半以上的人口!墨脱不仅有天然的绝世美景、以打造石锅为生的门巴人、《藏地密码》中记载的神秘“血池”……更有“生物宝库”之称,一片片茂密森林中,生长着樟木、楠木、红豆杉等80多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  相似文献   

16.
《西藏人文地理》2014,(2):160-160
柳叶刀,《西藏人文地理》特约摄影师,擅长藏地风光摄影,作品大气磅礴。自2006年他就开始拍摄林芝,是中国最早拍摄林芝桃花的摄影师之,并且在各种平面媒体,特别是在全球最大中文摄影网站色影无忌上连续多年发布林芝桃花、雪山专题,浏览量达到几十万次,对林芝以雪山、桃花为特色的春季旅游产生了很大的宣传作用。很多摄影师和游客就是看了柳叶刀的摄影作品才跟随他的脚步来林芝来旅游采风的。  相似文献   

17.
田萍 《神州》2012,(32):183-183
一、写实度的分级 特别在数码时代图片摄影所呈现的影像,和我们在拍摄点看到的被摄对象往往有很大区别。这里既有可能是前期拍摄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为后期制作时作者对图片进行了合成、裁剪等制作。  相似文献   

18.
西藏的感动     
中国“最纯粹的摄影家”吕楠用八年时间在西藏40多个村庄完成了100余幅照片构成的《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他平静地记录了西藏农区日常的琐碎、散漫与温暖,让我们感觉触摸发生在  相似文献   

19.
张望 《风景名胜》2010,(5):46-51
为了拍摄佛教文化,他在佛学院与僧人同吃同住了三年,一位外国人看了他的图片后,来到天台山剃度成为中国僧侣。  相似文献   

20.
《红绸舞》     
任国维  郑景康 《文史月刊》2009,(12):F0002-F0002
“要抓活的,要抓最有代表性的一刹那。”这是我国老摄影家郑景康的一句名言,也是郑景康在摄影创作中追求的目标,更是他摄影作品的风格所在和艺术特色。1955年他拍摄的《红绸舞》,就是他这一创作思想、表现技巧的典型例证和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