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泓 《文史月刊》2003,(1):43-44
电影,这个揉合了音乐、舞蹈、美术和戏剧等综合性艺术,诞生于19世纪的1895年12月28日,由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第一次在巴黎放映了影片《火车到站》。1899年,西班牙人贾伦白克携带粗制简陋的电影放映机来华,欲将这一新生事物展示给上海、北京市民,营利赚钱,不料在北京为慈禧首映时,影机即连续两次发生爆响。  相似文献   

2.
张震燕  黎千郡 《旅游》2004,(7):38-43
一直很喜欢张艺谋的电影,从《红高粱》、《大红灯笼》到后来的《我的父亲母亲》、《英雄》以及即将于7月10日在工体首映的《十面埋伏》。每一部影片,似乎都是一道视觉盛宴,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让人永远难忘。一处普通的风景,通过张艺谋的镜头,就营造出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给人以大气磅礴、汹涌奔腾的感觉。张艺谋是一位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己的人,为了拍《十面埋伏》,他们跑遍了国内外的各大景地,最后选择了地广人稀、风景优美的乌克兰作为拍摄地点。本文作者张震燕是《十面埋伏》的制片主任,他也亲赴《十面埋伏》的外景地——乌克兰的克索沃国家森林公园选景、拍片,对那里有切身的感受。就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图,一起走进《十面埋伏》的乌克兰。  相似文献   

3.
王滨(1912~1960),导演,山东昌邑县人。新中国电影事业创办人之一。在夏衍、田汉等人的影响下,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左联影联的革命文艺活动。在延安开展的新歌剧运动中,参与了大型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导演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与水华合导了《白毛女》,与汤晓彤合导了《怒海轻骑》等优秀影片。  相似文献   

4.
赵叶 《世界》2005,(8):53-55
—部美国电影《威廉潜水探险记》,展现出海底世界的奇妙,美丽的海葵,花斑奇异的贝壳,往来穿梭的蝴蝶鱼,茂密的珊瑚丛,还有凶猛的鲨鱼……这一切都使观众心驰神往,惊叹不已。然而,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在海底拍摄的困难,以及海底摄影所走过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5.
雅惠 《南方人物周刊》2013,(16):126-126
说“永远”这样的词儿,仿佛提起的人已经不在人忖了似的。我确实曾以为他不在了,那个时代资讯还没l这么发达,只有电视、报纸、杂志,没办法百度和  相似文献   

6.
布朗洛  朱岩 《世界》2005,(8):51-52
“在一群令人厌恶的家伙迁居此地之前,这里一直是郊区的一片橙林和果园,有优美的住宅、恬静而高尚的生活环境。”的确,在上世纪初,像演员、摄影师和电影制片人这样一些人的到来,在这个名叫好莱坞的幽静、田园般的乡镇并未受到广泛的欢迎。当那些电影界人物骑着马从私人草坪上飞驰而过或开着轿车左穿右插驶过市区街道时,他们那种惹是生非的样子着实令人反感。但是,这些新来的人却成了促成一切变化的先锋。  相似文献   

7.
贵州有一个电影制片厂,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她实实在在存在过。只因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为了给她留下一点踪迹,特作如下的记述。  相似文献   

8.
作为上海电影文化的代表,大光明影戏院承载着千万上海人的美好回忆。早在上世纪30年代,它便以首轮同步放映好幕坞最新影片而引领了整座城市的摩登风潮。好莱坞电影所带来的美丽幻象,让上海人成为最摩登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那是一段最绝望的日子,至今彭浩翔回想起来仍唏嘘不已。“那时候我差不多已经放弃了做电影导演的梦想,我都不好意思跟人说。”  相似文献   

10.
他是中国企业家里最懂电影的人,中国电影界里最懂商业的人  相似文献   

11.
张结海 《世界》2006,(11):42-43
中国的电影中,人要飞檐走壁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可是西方的电影中,人要是想飞起来一定得有工具。超人是红的斗篷,蜘蛛侠是红色的蜘蛛服,金凯利是那个古代的面具。  相似文献   

12.
文珍 《南方人物周刊》2012,(19):102-102
这真是中国电影最好也最坏的时代,纯粹的作家电影也能进院线了。可惜刚好赶上饭点,整个放映厅加上我总共只有3人。  相似文献   

13.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10,(18):14-14
我必须为我周围那些感到恐惧的人,那些认为无所谓或者已经彻底放弃了希望的人去大声疾呼。所以,我想做一个表率:你能够做到,大声说出来,没什么大不了。”  相似文献   

14.
回首检索反省,少年时看过的电影电视里,真没有一个让我长久迷恋到情深如许的偶像。晕乎乎的成长过程中,记忆里的偶像是一群人。人影绰绰自然不会入梦。梦里也挤不下。  相似文献   

15.
刘波 《文史春秋》2009,(2):57-57
世界级电影大师谢晋和蜚声中外的旅美台湾作家白先勇,两人可谓神交已久。  相似文献   

16.
对于第一次担任电影导演的人来说,如何把握好演员,也许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从没想过要驾驭演员,效果却出乎意料地好。  相似文献   

17.
电影《怒潮》在那特殊的年代被诬蔑为“为彭德怀翻案”的黑影片,曾长期被查禁、批判,受牵连的人成百上千,一些党政军高级干部也未能幸免。本文将生动具体地披露这一鲜为人知的内幕真相。  相似文献   

18.
罗学蓬 《文史春秋》2004,(11):16-17
提起大军阀杨森,解放前的四川人自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谈到杨森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大概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实事求是地讲,写中国电影史,倒是不能把杨森的名字遗忘掉的。  相似文献   

19.
宋明焱 《神州》2010,(5):36-38
当电影在蒋雯丽的旁白声中结束的时候,我的双眼湿润,灯光逐渐变亮,我蜷缩在影院的椅子里久久不愿离去…… 喜欢这个电影的人会和我一样,久久陷入电影里感怀而不能自拔,不喜欢的人只会让他早早进入梦乡。这不怪他们,本来这个电影就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她只拍给有回忆有童年有对亲人无尽怀念的人看的。  相似文献   

20.
2004年9月,中国影迷即将迎来《2046》的公映。众所周知,王家卫的《2046》今年5月份在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颗粒无收;而张艺谋雄心勃勃地带着《十面埋伏》杀向戛纳也铩羽而归;战绩不错的就剩下台湾的李安了,他的获了奖的《卧虎藏龙》在评论界也争议颇多——近年来备受观众瞩目的这两岸三地的三大导演已经几乎成为中国蒙太奇的代言人,但他们到底是否代表当代中国电影的真正水平?王家卫、李安、张艺谋三人,从地域看,恰呈鼎足之势;从他们三人的成长历程看,又颇具有相似之处——他们三人的生活经历中都分别有两个主要城市作为背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王、李、张亦如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他们的电影中构成了不同的元素,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本文试图从三个人生长的地域因素来探讨,中国近20年来的电影人文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