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趋于强硬,对华政策中的消极面逐渐凸现。由此.造成了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局面。特别是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日本现任主要领导人依然没有完全放弃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日美两国公然把台湾问题列为日美共同战略目标之一,日本还在教科书问题上.在东海油气田开采、专署经济区划分和钓鱼岛主权归属上咄咄逼人,态度强硬,企图逼中国让步,并公开阻挠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等,致使中日关系出现了复杂局面。此外,日本企图在未解决历史问题之前急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做法,也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人民的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2.
“中日关系问题”是1931-1945年间太平洋国际学会讨论的重点之一。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的会员在“中日冲突”的问题上,先是主张忍让,继而主张抵抗,继而主张彻底打败日本。这种态度上的演变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及世界局势认识演变的结果,也与列强的对华政策和对日本扩张所持的态度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亲台反华的日本佐藤内阁在1971年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费尽心机,不仅是为台湾当局继存于联合国的“逆重要问题案”的始作俑者,甚至一度对美国将安理会席位交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张持“保留意见”。但随着尼克松访华计划的公布,视日美关系为日本对外关系核心的佐藤内阁迅速调整政策,公开与美国政府在联合国图谋“两个中国”并存局面。佐藤内阁顽固追随美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不仅遭到日本国内要求调整对华关系的反对力量的猛烈攻击,同时也使执政的自民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内部分歧越发难以调和,并最终导致佐藤内阁失去调整对华政策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4.
卢沟桥事变前夕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臧运祜中日两国学者在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研究中,其最大分歧或争论的最终焦点是有无计划及预谋的问题。①这除了对于事件本身的研究之外,在近代中日关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与研究卢沟桥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乃是重要环节或关键所在。鉴...  相似文献   

5.
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多年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动和曲折,其原因既有国际政治环境的因素,又有中日双方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的政策和措施上的问题。而在各种因素当中,日本的社会思想意识,特别是对华认识的变化应该说是最根本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本文仅以冷战后日本社会思想意识的变化与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的相互关系为考察对象,从国际政治环境、社会体制、舆论的变化进行考察,并进而分析今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岸信介内阁时期是战后日本与美国、中国外交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岸信介为与美国政府达成安保条约的修订,极力将日本打造成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可靠盟友,将对华政策居于次要地位。笔者认为岸内阁时期中日关系的破裂是岸信介亲美疏华政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翟新 《史学集刊》2008,(2):68-74
岸信介内阁虽在对立的中美之间选择了后者,但也并未完全追随美国的对华政策,以体制与意识形态包装的"政经分离"政策则是其对华政策的核心.该政策通过拒绝承认中国大陆,以巩固日美台关系;另借以维系对华贸易渠道,在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的同时,发挥其在解决国内政治及外交问题上的工具价值.然长崎国旗事件等致中日交流断绝,及日方在打开局面上的无作为,则无不根源于该政策的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张寒 《神州》2013,(32):159-160
2009年,以鸠山由纪夫为党首的民主党取得政权,日本完成了近50年第一次政党轮替,在民主党执政时期,中日关系逐步走向恶化,两国关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基于国内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民主党的三任首相有着各自的对华政策,这些政策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试析三位首相的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的发展,以期解释中日关系发展成因。  相似文献   

9.
正一近年来,由于日本政府在历史认识、领土争议问题上的种种做法,导致中日关系面临严峻考验。奥巴马在今年4月的亚洲之行中,首次公开表示《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显示出美国积极支持日本的姿态,使得安倍政权更加有恃无恐,不仅不在历史认识问题上认真反省,反而大开倒车,四处游说,在中国周边制造紧张局势,给中日关系的改善制造更多的政治障碍。中日关系不断恶化的症结之一在于钓鱼岛领土主权争端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一些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的日本  相似文献   

10.
安倍首相、福田首相的出现,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两个人的问题,而是政治思潮回摆的必然结果……随着日本政治右倾化向中间回摆,日本对华政策又回到正常的轨道,中日关系马上就会破冰,就会迎春  相似文献   

11.
一1945年8月10日,伴随《日本乞降照会》而升起的中国抗战胜利的曙光,瞬间照彻了远东。隐藏在战火硝烟中的一切矛盾,因日本投降纤毫毕现地暴露出来。围绕中国命运和前途所展开的国共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以及美苏关系等顿形复杂起来。战时军事、政策、经济和外交的斗争和角逐,都在中国战区受降问题上继续、转换和发展。如何分配抗战胜利果实的现实问题便成了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同时也成了中日关系、美苏战后对华政策实施的前提。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不仅排斥中共领导的抗日军队,而且也排斥国民党地方实力…  相似文献   

12.
1922年2月6日,中、美、英、法、日等九国在华盛顿签订《关于中国关税税则之条约》,规定经关税特别会议讨论通过,中国可加征2.5%的进口附加税,亦即二·五附加税。1925年10月关税特别会议召开之际,日本制定了阻止、拖延中国开征附加税之政策。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无论是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对协定关税体制的冲击,还是英、美等国出于对华政策的长远考虑先后在附加税问题上转变立场,都不能令日本的既定政策有丝毫松动。日本政府利用各国之间的互相牵制,以及中国内部政治分裂的局面,屡次成功阻止有关各国正式承认二·五附加税生效。  相似文献   

13.
由于英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相对缓和的立场,以及对西欧、英联邦国家甚至是对美国的独特的影响,导致了其在日本的对华政策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因此,日本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与英国就对华政策进行协调。在池田内阁时期,日英两国在对华政策上主要围绕两个中心进行协调:一是联合国的中国席位问题;一是放松对华贸易问题。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问题上,日本的重心在于维护蒋介石集团在联合国的席位,而英国的重心是支持中国取得联合国的席位。在放松对华贸易问题上,双方立场相近,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岁末,福田康夫首相夫妇对中国进行为期四天的"迎春之旅",展现出了对华友好、求同,合作的外交姿态。在此情况下,许多人都在问:中日关系已经从"寒冬"进入"春天"了吗?日本的对华政策在进行什么样的调整?福田能解决中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吗?  相似文献   

15.
尼克松政府推进美中关系缓和的同时,也在积极调整美国对日政策和美日关系。尼克松政府事前对基辛格访华严格保守秘密,并不意味着淡化美日安保体制的地位和疏远日本。在1971年7月中旬至1972年9月初,美日两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协商对华政策。在夏威夷会议上,美日两国政府首脑最终确定了日中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基调。即在继续维持美日安保体制的前提下,按照《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模式,处理日中邦交正常化问题。日本政府始终按照日美两国协商确定的基调处理日美安保体制和台湾问题,并谋求按照《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模式处理《中日联合声明》的文本。对于美日两国政府坚守的那些底线问题,中国政府有意采取了回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与日本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在1936年8月全面确立以分裂华北为中心的对华政策,随后即初步付诸实施.西安事变的爆发打乱了其侵华步骤,也使得"一致抗日"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国内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目标.事变期间,日本最初采取"沿续并促进"的方针,企图趁机继续实施以往的对华政策;在明确情况后,被迫采取静观待变的态度,却又坚决干预中国的"容共"问题.事变的迅速和平解决,最终打破了日本的阴谋.事变后,中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迫使日本统治集团重新认识中国,日本政局也出现大动荡.林内阁期间,主要以"佐藤外交"修改以往的对华策略,但并未根本放弃既定的对华政策."佐藤外交"夭折后,近卫内阁又回归于广田内阁时期的对华政策,最终在"七·七"事变后走向全面侵华之路.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近年来的“外交新思考”的讨论,作者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0年,是1871年中日直接交涉以来最好的30年,在当前国际关系背景下,提出联合日本对抗美国是无的放矢,因此“撇开历史”或“搁置历史”不是解决当前中日关系的良策。近几年中日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如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都是日方引起的,不是中方引起的,为了进一步密切中日关系,推进亚洲和平,首先要解决日本政治领导人的历史认识问题.改变“脱亚入欧”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8.
1954年12月10日,民主党总裁鸠山一郎出任日本首相后,顺应时势和民心,一改战后初期日本政府推行的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对华关系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松动,使长期处于冷寂状态的中日关系呈现出相对活跃的局面,从而掀起了中日民间交往的第一次高潮。那么,鸠...  相似文献   

19.
在中日间围绕钓鱼岛主权的争端中,日本屡屡挑战中国国家利益的底线,成为中日关系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与核心问题。日本政府通过不断促使钓鱼岛列岛主权争端的升级,掀动“中国威胁”论,调整和扩充日本的军事力量,并通过日美同盟把美国紧紧捆绑在日本的战略布局当中,实现一石三乌的战略效应。日本安保战略和政策的调整明确而具体地反映了日本对...  相似文献   

20.
试论50年代中期的中国对日政策与中日关系罗平汉1954年12月,一贯追随美国反共反华的日本吉田政府下台,代之以奉行“自主国民外交”的鸠山一郎上台组阁。鸠山执政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鸠山内阁都处于战后日本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在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