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国会出台《与台湾关系法》的原因有:相比较中美建交的战略意义,美国国会更注重台湾的“安全”与繁荣;美国国会对于美行政部门在中美建交谈判中的单边主义行动大为不满;美国国会的权力复兴在中国政策上的反映;少数亲台议员的煽动作用。美国总统签署《与台湾关系法》的原因有:美国国会对于台湾利益的强调与美行政部门的本意并不违背;《与台湾关系法》的最后文本是美国府会互动和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商豫 《文史月刊》2009,(12):51-51
翻开中美建交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与台湾断交的惊奇一幕。  相似文献   

3.
许虹 《百年潮》2003,(8):26-30
1964年1月27日,我国政府与法国政府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首次采取了在内部达成默契的基础上先宣布建交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方式,为中国迎来与世界各国第二次建交高潮打开了突破口。法国的需求法国提出与中国建交是从法国在对外事务中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考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法国作为西方盟国的重要成员,追随美国,坚决不承认新中国,继续与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保持着外交关系。虽然50年代法国曾提出过同中国建交,但由于中法之间在建交问题上存在着两大障碍,使中法未能正式建交。这两大障碍:一是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坚决反对任何“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二是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中国反对法国的  相似文献   

4.
杨柳 《沧桑》2009,(2):127-129
新中国成立后,中梵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对抗、对话和接触三个阶段,双方关系的发展一直曲曲折折,但总体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梵建交存在着两大障碍,一是台湾问题,二是中国主教任命权的归属问题。这两大障碍不能移除,中梵就迟迟不能建交。本文通过梳理中梵交往的历史,分析中梵关系受阻的原因,提出中梵关系改善的三大动因。  相似文献   

5.
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建立中英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谈判直到1970年才取得显著进展。史料表明,英国政府对美国态度的顾虑、在谈判中采取的刻意拖延和文本设陷策略、在台湾问题上的长期两面政策,导致了中英建交谈判的曲折多变。在重启建交谈判后将近两年的谈判过程中,中国最终使英国接受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省的立场,两国于1972年3月13日实现了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也最终宣告破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邓小平处理同美国的关系和探索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 ,阐述了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表现了邓小平在主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在同美国建交过程中 ,宁可晚建交 ,也决不拿主权作交易。在改革开放后 ,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 ,想借机插手中国事务 ,邓小平同样坚持原则 ,顶住压力 ,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对解决台湾问题 ,邓小平在坚持不承诺放弃武力方式 ,维护主权独立的前提下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表现出我党解决台湾的诚意 ,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7.
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交。在美国看来,法国承认中国不仅影响其遏制中国的战略前景,而且严重损害美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实际利益。为了阻止中法建交,美国采取了三项措施:阻止法国同中国建交;压迫台湾不主动同法国断交;胁迫其他盟国不追随法国的行动。美国的这些举措,虽然在局部上取得了一时的成效,但收效甚微,根本无法抵挡中法建交在战后世界格局变化中产生的重大影响,更不可能实现其企图阻止中国国际地位逐渐提高的目标。中法建交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也有助于维护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美国从遏制战略出发制定的阻挠中法建交的政策,自然无法避免其必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正1960年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古巴共和国宣布正式建交,50多年过去了,当年中古建交的亲历者健在的已经不多了。我从1959年4月起随孔迈赴古巴采访,在那里工作和生活近七年,直到1965年12月离开哈瓦那回到新华社总社,是中古建交全过程的亲历者之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也是事件的记录者,我把这件重要外交事件过程讲述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花莲,作为台湾东部最重要的县,总是带着些许神秘风情,不仅因为当地尚存的稀有原始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在她的背后隐匿着的那些军事秘密.在第一次到花莲之前,我就听说早在蒋介石时代,花莲的山就被掏空了,用作后来中美建交后蒋经国实行"保卫台湾"的防务计划,亦即"建安计划"时藏匿战斗机的仓库.当年台湾空军对中国大陆进行高空侦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击落,以及后来与美国政府建交前展开的漫长外交铺垫,谈判桌上折冲樽俎的智慧较量,已经为许多知情者追述得翔实无遗.然而,曾经替美国中央情报局付出了飞行员生命代价的"西方公司"从"出生"到"凋谢"的过程,却至今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0.
我是台湾省云林县斗六市古坑乡人.1924年出生在一个农家,由于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家道贫寒,我从小就很自立自强,1940年在台湾台南市专修工业学校机械科毕业后,进入台湾制铁所机械工厂当见习生.因为家庭环境不允许我继续学习深造,我就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机械专门部学习机械制造专业,函授三年结业. 上世纪40年代初,台湾尚是日本殖民地,年纪不大的我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种种暴行,饱受了亡国之苦,我与广大台湾人民一样,总盼望台湾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总盼望中国能独立富强,不再受列强的欺侮.  相似文献   

11.
我是台湾省云林县斗六市古坑乡人。1924年出生在一个农家.由于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家道贫寒,我从小就很自立自强,1940年在台湾台南市专修工业学校机械科毕业后,进入台湾制铁所机械工厂当见习生。因为家庭环境不允许我继续学习深造.我就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机械专门部学习机械制造专业,函授三年结业。  相似文献   

12.
1963年法国前总理富尔的中国之行是中法建交中的关键阶段,而定稿于11月2日的《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又是富尔访华最终取得成功的基础。富尔访华初期,中法虽都有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愿望,但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使会谈陷入僵局。其后,中方在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有步骤建交方案、直接建交方案,最终在三项默契基础上同富尔达成了一致。中方把最终形成的默契以文本形式交给富尔,这就是《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总的看来,该要点是中法平等协商的结果,法国在其中承担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法台不再保持"外交"关系等义务。但谈话要点也是求同存异的结果,并未全面解决中法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3.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之役,是台湾地方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是中日关系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中外关系史上一件大事。关于这段历史,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做过研究,许多著作已做了论述,可以说基本史实已很清楚。这是近代中日建交  相似文献   

14.
陈来元 《百年潮》2007,(11):70-73
中国和以色列从1950年6月就开始了建交谈判,直到1992年1月双方才建立外交关系,中间相隔42年。两国建交被拖延了40多年,并不是两国不想与对方建交,也不是两国间存在影响建交的双边问题,而是中以关系的发展受到双方各自与第三方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这一现象在国际关系史上虽非绝无仅有,但却是十分罕见的。  相似文献   

15.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经过艰难谈判,就美国对台军售问题达成公报。公报共九条。在第五条中,美国重申了“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公报的第六条: 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关建交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在作这样的声明时,美国承认中国关于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贯立场。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发表第二个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终止同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只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这一历史事件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发表第二个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终止同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只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这一历史事件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6月13日下午,刘延东副总理来我馆参观"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和"中国梦·少年梦—纪念‘六一’国际儿童节人大附小师生美术作品展"。刘延东副总理在我馆会见了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并一同观看"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充分肯定了国家博物馆在中法文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接着,刘延东副总理来到"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厅,欣赏17世纪罗马巴洛克艺术的魅力。之后,刘延东副总理特意  相似文献   

19.
费翔  阎崑 《纵横》2014,(7):53-55
接到姥姥的来信,我下决心要回大陆去 1986年,我在台湾已经是著名歌手了,事业上一切都蛮顺利,运气也挺好,出了八张专辑。就在这年,我们家很意外地接到姥姥寄来的一封家书。信从北京发出,一手接一手地转递,又到美国绕了一圈才辗转到了台湾。  相似文献   

20.
张锡昌 《百年潮》2008,(3):19-26
1952年,我从北京外国语学校法文组毕业后,进人中国外交部工作,一直主管法国事务,研究法国问题,同法国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因缘际会,参与了1964年中法建交的一些工作。这是我外交生涯中亲身经历的最为激动人心的事件。中法建交是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新闻媒体称之为“外交核爆炸”。40余年后的今天,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