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叶     
<正>袁世凯向妻弟借钱袁世凯在科举之路屡次受挫之后,想到了捐官。无奈经济条件不允许,他只好四处借钱,第一个借钱对象便是他的妻弟。袁世凯的原配夫人于氏是河南沈丘人,其父于鳌的土地超过两千顷,袁世凯觉得他家这么有钱,妻弟定会解囊相助。岂料,妻弟非但不借,反而讥讽他说:"我看你去北京也是白跑一趟,还是在家里待着好些。"倒是一位远方亲戚,借给袁世凯100两银子,令袁世凯十分感动。后来袁世凯官至直隶总督,妻弟竟然跑到天津,希望袁世凯能给他谋个一官半职,袁世凯断然回话说:"外边无事可做,还是在家里待着好些。"再后来袁世凯做了大总统,这位妻弟又到北京,再次找袁世凯谋官,袁世凯与他见了一面,给了些路费了事。而对借给他100两银子的远房亲戚,袁世凯还了他5000块大洋。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幕府晚清四大幕府之一。他的幕府无论是在袁世凯小站练兵,还是他巡抚山东,到后来担任直隶总督,编练新军,举行新政以及参与立宪等等。同时,袁世凯幕府对北洋集团的建立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反动人物。但是,“历史上起过重大反动作用的人物,由于他身居要津,拥有权力,处在发号施令的关键地位上,往往能左右事态的发展,影响历史的命运”。在近代中国,提倡新教育,废除旧教育是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共同主张。这些主张,袁世凯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实施,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4.
陈扬桂 《文史博览》2014,(11):36-37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最有争议的人物。有人骂他是窃国大盗、乱世奸雄;也有人称他是清末治世能臣、民国开卷英雄。孰是孰非,姑且不论,总之他是清末民初的顶级风云人物。 是谁把他扶上马,使他最终爬上权力巅峰?是一位邵阳人。又是谁把他从洪宪皇帝的宝座上拉下马?还是一位邵阳人。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与直隶军事教育任方明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1859年9月16日出生于河南项城县张营村一个典型的封建地主家庭。封建官僚意识的影响和熏陶,使他从小就奠定了成人后从军从政出人头地的牢固的思想基础。从1859年出生到1916年亡故,他在世57年,除去...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不仅政治上极其反动,生活也极其腐朽糜烂。他一生共娶了一个妻子和九房姨太太。袁世凯腐朽糜烂的生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它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也展示了中国妇女在那个年代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7.
袁伟时 《江淮文史》2015,(2):41-64,1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一直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因为他戊戌告密、镇压革命、复辟帝制,指斥他为背信弃义、寡廉鲜耻的"叛徒"、"窃国大盗";也有人因为他编练新军、倡导变法、逼迫清帝退位等维新活动,称赞他为"改革派人物中的第一人"、"共和国功臣"。世人评价如此天上地下,历史为什么还选择了袁世凯?且看著名学者袁伟时对一代枭雄袁世凯崛起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顶级三重豪门之后袁缉辉教授是复旦大学的出名人物,在上海学术界也享有名望。他的出名原因很多,有学术上的,工作上的,家庭上的,最初,竟是由于他那复杂而有趣的出身。他的同学、同事谈起他,第一个反映往往是——他是袁世凯的曾孙!  相似文献   

9.
武昌起义后,清廷迫于革命形势兴起,不得不重新起用三年前被赶下政治舞台的袁世凯。但袁世凯是个沉浮于官场十多年的老手,他知道没有帝国主义的支持是会一事无成的。当时他的一批门客亲信“咸集洹上”,纷纷向他献计献策,有的主张他南面称帝,有的劝他不要应命,以待时机。袁世凯表面上声称他不会作革命党,决心维持清室统治;但实际上,他在采取行动之前正在  相似文献   

10.
张华腾 《文博》2010,(1):34-38
袁世凯自号"洹上渔翁",洹上渔翁垂钓照是他养疴彰德洹上村时所拍摄的照片,照片刊登在《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四号(宣统三年五月二十二日,1911年6月20日)。照片流行百余来,人们对照片的解读却是错误的解读。本文根据距离照片拍摄时间最近的文献——沈祖宪、吴闿生的《容阉弟子记》和袁世凯二公子袁克文的《洹上私乘》,考证出照片中的按蓑戴笠的渔翁不是袁世凯,而是袁世凯的三哥袁世廉。当年刊登这幅照片的《东方杂志》的文字说明是错误的。袁世凯洹上渔翁垂钓照不是这一幅,而是另外一幅他的独照。  相似文献   

11.
张祖涛 《湖南文史》2012,(12):40-41
少年时的袁世凯也曾单纯,阳光。有一年,家里唱堂会,请来南京诸多名角献艺。戏演到高潮,抚养袁世凯长大的叔父袁保庆触景生情,对只有10来岁的袁世凯意味深长地说:“官场犹如戏场,你看台上演的这些忠孝节义、生死离别,何等生动逼真,使人闻之动心,观之泣涕,但这一切都是假的。戏子之难,就难在把假做成真。官场也是这样子,最大的本事就在于装假的做工技巧。”  相似文献   

12.
蔡锷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际,他率部在云南起义,以作策应;在被袁世凯羁绊北京,袁世凯妄图称帝之际,他在梁启超、小凤仙等人的协助下,巧妙地逃出北京城,回到云南再次高举义旗,以致后来有人将他和宋教仁、陈其美、黄兴并称为民初“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古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按理说,袁世凯龙飞九五,身登帝位,受益最大的是他的家人,最有荣耀感的是他的家人,也最应该得到家人的支持。然而,事实上,袁世凯称帝,却受到了他家中一些人的反对。一、次子袁克文痛写讽帝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多才多艺,是民国"四大公子"之一,他对乃父称帝持明确的反对态度。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章士钊是一个特殊人物。他早年参加反清斗争,在段祺瑞执政府中担任过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执政府秘书长。章士钊与袁世凯、段祺瑞、孙中山、黄兴、陈独秀、毛泽东等都有交往。孙中山曾说他“行严矫矫如云中之鹤,苍苍如山上之松,革命得此人,可谓万山皆响。”  相似文献   

15.
马勇 《文史天地》2014,(10):14-19
正一、宠臣失宠袁世凯是慈禧太后在李鸿章之后最为信赖的汉族大臣,在慈禧太后的最后几年掌握着相当的权力,对当时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作出过重要贡献。当然他也得罪过不少人,多年来弹劾他的奏章一直不断。有趣的是,袁世凯在这些弹劾中却不断升迁。随着预备立宪在全国的推行,袁世凯于1907年奉命离开经营多年的直隶,调往中央参与军国要政,出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他与从湖广总督任上调来的张之洞一起,成为  相似文献   

16.
康、袁交往与戊戌维新政治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康有为、袁世凯在戌戌维新运动的前期,即酝酿期,其思想和行动基本上是一致的。康有为频频上书皇帝的同时,袁世凯向光绪皇帝上了一个13000字的条陈,还向当国的翁同稣连连上了两个说帖。他们殷切希望朝廷迅速变法,挽救民族危机。这一时期。康、袁间的交往与合作是愉快的,他们思想及行动上的一致性,有利于维新运动的迅速开展。戊戌维新运动的后期,即实行期,在怎样变法的问题上,二人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变法的力度和范围问题上,康有为主张大变、全变,并把政治改革作为变法的关键。袁世凯力主变法,变法范围限定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反对政治改革。在变法的方法和步骤上,康有为主张由上而下,先从中央政府开始,凭借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而雷厉风行。袁世凯则认为,变法应由下而上,先地方后中央。二人思想上的不同导致了行动上的分离,袁世凯早已从康有为变法阵营中游离出去。而康有为不察,不能不说是一大失误。对于袁世凯告密,我们在谴责他政治品格恶劣的同时,忽略了他和康有为思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杨度,湖南湘潭人。生于1874年,1931年在上海病逝。在中国近代史上,他算得上是一位风云人物。他一生的经历十分曲折,几经浮沉,最后转向革命,投人中国共产党的怀抱。从他的几则联语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从保皇党到中国共产党的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辛亥革命后,杨度曾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参政院参政。1915年著《君宪救国论》一文,为袁世凯恢复帝制摇旗呐喊,并为首组织筹安会,极力主张恢复帝制。1915年12月,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恢复帝制。在全国上下一片讨伐声中,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死去。临死时袁世凯大声叫…  相似文献   

18.
正袁世凯是慈禧太后在李鸿章之后最为信赖的汉大臣,在慈禧太后最后几年掌握着相当的权力,对当时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作出过重要贡献。当然他也得罪过不少人,多年来弹劾他的奏章一直不断。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对袁世凯信任有加,所以,袁世凯并没有因受到弹劾而受到任何处罚,反而步步高升。但是,1908年下半年,随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反对袁世凯的潜流一直不断,在慈禧太后活着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国史上,袁世凯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当政的时间虽然只有四年多,但他的影响在北洋政府垮台之后还未被消灭。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对袁世凯的政治、军事方面注意较多,而对经济、特别是金融方面注意较少;其实,袁世凯既有开创一代王朝的野心,自必须网罗一批财政金融人材为他服务,这批人也必然要为他出谋划策,以巩固政权。当时的财政总长虽然频繁换马,但财政部内有一批人并未随总长而进退,如李思浩、吴乃  相似文献   

20.
说起袁世凯,大家都知道是个乱世奸雄似的窃国大盗,但是知道他葬在安阳的人却不是很多。安阳不是袁世凯的老家,但他却选择在此韬光养晦,过了一段逍遥的“隐居”生活后再度出山,登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不过他当皇帝之心不死,仅“登基”八十余天便众叛亲离,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一命呜呼。有意思的是,袁世凯临终留下了“扶柩回籍,葬吾洹上”的遗言,表示死后还是要葬在安阳。袁世凯为什么对这个当时还被称为“彰德”的小城青眼相加?他和安阳到底有什么样的渊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