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全海 《史学月刊》2007,(4):133-136
郭廷以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中国边疆史、中外关系史诸多领域多有建树,而且对台湾地方史之研究也卓有贡献,他还是第一位在大学开设台湾历史课的学。抗战胜利前夕,郭廷以即在重庆率先讲授台湾历史;1947年和1948年,曾两度到台湾大学开设台湾历史课,帮助国人了解台湾的历史和现状。他关于台湾历史的第一篇论《台湾的国际关系——一个历史的说明》,于1948年在复刊后的《新中华》(六卷六期)上发表,表达了一个历史学对台湾回归祖国的欢欣与鼓舞。他的《台湾史事概说》一书,可谓台湾历史研究之先驱拓荒之作,影响台湾史学近30年。他关于台湾“内地化”的观点,成为1970年代以来台湾史学界“内地化”理论的先驱。总之,郭廷以对台湾历史的研究,不仅展示了一位历史学家的卓远史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台湾人民迫切了解台湾的历史、现实和将来的强烈愿望。1949年郭廷以去台后继续研究台湾历史,特别是他的系列论《历史的台湾——历史上的台湾与中国》,自1950年7月在《自由中国》杂志(第三卷)连续刊登,在岛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在此基础上,《台湾史事概说》一书于1954年出版。至是,郭廷以的台湾历史观业已形成。鉴于人们对此书所反映的台湾历史观及其价值关注不够,笔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初步梳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暨九一八事变发生80周年之际,2011年9月21—24日,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中正文教基金会(台湾)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开幕式由中正文教基金会(台湾)陈鹏仁董事长主持,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步平,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沈强,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台湾“国史馆”馆长吕芳上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大陆、台湾的学者1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以“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战争”为主题,人选论文30余篇。这是“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首次在台湾地区举办,是海峡两岸学者互通学术信息,展示研究抗战历史成果的一次会议。  相似文献   

3.
在台湾,由成功大学历史系主办的《西洋史集刊》(年刊)是岛内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世界史研究专业刊物,从中可看出台湾的世界史研究基本上是处于多种欧美史学理论的影响之下,这门学科可谓“舶来品”。而相对能够体现其世界史学科体系与学科内容之处则是依据1995年台湾“教育部”发布的《国民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总纲》和《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历史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国民中学历史教科书》第三、四册、《世界文化历史篇》和《世界文化史》。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贵所与台湾学者进行了不少交流,最近贵所又有两位学者先后访问台湾,请您先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早在1988年1月,台湾民间学术团体“台湾史研究会”就邀请我去台湾参加学术会议,结果只能“文到人不到”。同年8月2日,“台湾史研究会”组团来我所参加研讨会,这是两岸学者最早在大陆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此后,每年大约都有60—70批台湾学者来访。通过学术交流,本所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四个研究室都交了许多台湾学术  相似文献   

5.
张海鹏先生1989年与台湾学界建立联系,2002年主持成立台湾史研究的实体机构与虚体平台,以推动大陆学界台湾史研究为己任。他主编的《台湾史稿》对台湾史学科体系的建构起到重要作用。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一个中国立场出发,探讨台湾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批驳错误史观与不当言论。本着入世之心和大局关怀,关注台湾历史上的重要节点,关注台湾现实政治和两岸关系的起伏,从历史中找寻答案,从近代历史进程的宏阔背景中解读台湾问题,并提出政治建言。  相似文献   

6.
正一战后台湾史学的变迁可以充分反映台湾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对此,海峡两岸学者和海外学者均进行过学术探讨,王晴佳教授的著作《台湾史学史:从战后到当代》(以下简称《台湾史学史》),(1)是他在十多年前的著作《台湾史学50年,1950—2000:传承、方法、趋向》的基础上修改增订而成的。(2)初版出版于台湾,而本版出版于大陆;从书的结构来说,在上中下三编之外增加了"补编",补充了自2000年以来台湾史学界出现的"新变化、新成果和新气象"(自序,第1页)。  相似文献   

7.
《史记》总结了前代学术,吸收了前辈的思想资料,融合成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即史家之言。他在对前代历史著作和有关历史认识的考察中,提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宗旨,形成观察历史盛衰的变通史学思想。《老子》、《周易》和“天官”学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结合,对司马迁的治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是把历史作为一个盛衰不断变动的过程来把握。历史上的各种盛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见盛观衰”,说明盛、衰两个对立面有联系地存在一个共同的社会中。历史盛衰变化是有条件的。《史记》中讲人事作用在盛衰变化中的意义,人事作用体现为人谋、政事和征战,尤其重视人谋的作用。司马迁把贤相良将的作用和民心所向结合起来,论人事作用。人事作用的发挥又受到历史形势的制约。“承敝易变”,是变其“敝”,变其所当变,不是割断历史联系。变是历史的必然。“使民不倦”是成功变革的体现。“攻守之势异也”,是“承敝易变”思想引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承敝易变”是司马迁总结历史上各种变革得出的一个认识,也是他思考现实社会变化的观点。司马迁历史盛衰的总结,体现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是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在中国边疆史研究方面成果颇丰,《中国的边疆》一书是拉铁摩尔以边疆的观点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的代表作。文章通过对拉铁摩尔学术背景和社会条件的考察,揭示其在中国边疆史及地缘研究上的独特视角,着重分析他在边疆史研究上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女真”称号的含义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真”是中国历史上建树过巨大功业的北方古代民族称号之一。女真族的历史,无论在中同历史上还是在东北亚地域的开发史中,都占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地位。自19世纪末以来,国内外对女真史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成果问世。然而,对于“女真”称号的语音性质、语源、语义以及初始时间等问题,却一直没有比较清晰的和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解释。“女真”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自称还是他称,为什么要用“女真”这两个汉字标音?如  相似文献   

10.
长期的学术积累和不断的再认识《中国史学史》第一册,是白寿彝先生长期的学术积累和不断再认识的成果。作者在总结他从事史学研究工作的过程时说,“我工作的整个系统是,从最初对史的研究发展到对史学的研究,再到史学史的研究,由最初的自发到自觉地进行研究工作,这也是我整个工作的性质”。他的这番话,是一个史学家对自己工作再认识的自觉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三次抵制美国分离台湾内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当年语出惊人:“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不能落到美国人手里。” 在中国现代史上,蒋介石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统治中国大陆20余年的功过是非已有公论;但他退踞台湾后的施政内幕却鲜为人知,特别是  相似文献   

12.
台湾学界近十几年来在人文及社会科学方面,以“台湾史”的研究和最近兴起的“客家学”的研究,可说是两大“显学”。但“台湾史”的研究被部分意识形态太强的学者左右,使得台湾研究的“显学”反而变成“险学”。而台湾客家学的研究,从社会政治运动萌芽,因此应该要注意避免台湾史的研究的覆辙,否则大家的心血将会自流。  相似文献   

13.
近四十年来,台湾以其高速发展的经济而受到了世界的瞩目;同时,也由于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和经贸往来日趋密切,使人们迫切想了解台湾,研究台湾的经济,从而兴起了一股“台湾热”。但是,在国内已出版的研究台湾经济的著作中,却还没有一部全面研究台湾经济发展史的专著,而东南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由南京大学历史系史全生主编的《台湾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一书,堪称是填补了学术界的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兴起“历史记忆”的研究潮流,这是受当时席卷欧洲的“记忆之场”趋势影响的结果。20年后,意大利又兴起“全球史”书写,将意大利史放在全球框架中展开。从“记忆之场”到“全球史”,这两次“转向”体现了意大利史书写的发展和演变。一方面,它受地方多样性、共和危机、欧盟困境、全球化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地方、国家、区域、全球在不同层次上与意大利的现实相互交织,影响意大利的本国史研究;另一方面,意大利历史书写长期以来又有为民族认同和国家建构服务的强烈倾向,故而强调以民族国家为本位。以民族国家整合为宗旨的历史写作还将在意大利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下艰难跋涉。  相似文献   

15.
朱烈  韩旭 《巴蜀史志》2016,(1):54-56
“致用”是地方志文献的根本,也是地方志工作的意义所在。“存史、资政、育人”是其主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连续开展的两轮修志工作带动了地方志事业发展,志书、年鉴、地情文化读本等方志成果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16.
吴怀祺 《史学月刊》2001,(2):137-139
白寿彝先生把自己一生贡献给史学事业.他的治史体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研究历史是为了推动历史发展的气魄,治史中不断创新的器识以及世界史的胸怀.先生研究历史的眼光是开阔的,他总是从世界范围内认识历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彝文典籍与严谨的治史传统。在各地现存的大量彝文典籍中,可以明显地感到一种追寻万物根源的“探根”与先民足迹的“指路”现象。这种现象,是彝族群众传史、用史传统的具体体现,起到了凝聚、认识、整合、教育的重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方国瑜教授不仅被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而且也被誉为“史家之典范,方志之楷模”。他从事地方志工作近8年,收集整理大量地方史料,主编和编纂多部地方志。地方志成果是他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志的研究以及从事地方志工作,极大地推动其学术成果,而其他学术成果又成为对地方志的补充和延伸。他的一生对地方志作出重大贡献。他编纂地方志的经验和成果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借鉴,其座右铭“不淹没前人,要胜过前人”,更是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民国春秋》(刊号28-132)双月刊创办于1987年1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是国内唯一的以普及民国史知识为己任的通俗史学刊物。辟有“民国史事”、“人物志”、“名人轶事”、“往事追忆”、“历史文学”、“民国要案”、“文化集萃”、“社会百态”、“史事辨析”、“台湾之窗”等10多个栏目。《民国春秋》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学术界、新闻界的关注及众多读者的兴趣。1987年9月11  相似文献   

20.
《新西兰华侨华人史》于2020年3月1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杜继东博士主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项目的成果。本书共三卷,第1卷《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详细论述了从1866年第一批淘金华工到达新西兰至今150余年来华侨华人的历史。第2卷《新西兰华侨华人口述访谈录》记录了17位新西兰华侨华人的口述访谈,直观、真实地再现了新西兰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变迁进程。第3卷《新西兰华工历史图片集》包括158组珍贵图片,并附文字说明,经过精心构思与体例编排,意在形成一部“图像的新西兰华工史”。相较于东南亚和欧美华侨华人史研究,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基础薄弱、资料分散且中文资料较少、研究难度大,本书的出版是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