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爆发后,英、美、法三国乘机夺取了上海海关行政权,由三国各派一人任税务监督共同管理上海海关。1859年,清朝南洋大臣何桂清委聘英国方面的税务监督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此为旧海关这一最高领导职位的最初设立。总税务司自设立之日起,直到抗日战争中期,始终由英籍人担任,1943年才由美国人李度继任此职务。各口海关(洋关)亦由外籍税务司统管,而各关税务司统受总税务司管辖。因为根据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外交团订立的协议,总税务司督征关税,一切以海关关税作担保的赔款和外债,其还本付息事宜统由总税务司掌管,以便保护各帝国主义债权国的利益。这就是说,总税务司就是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讨债索赔的代理人。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海关在中国收集情报,  相似文献   

2.
珍珠港事变之后,重庆国民政府对重建后的海关总税务司署的控制力显著增强,外籍总税务司的权力受到明显削弱,周骊成为海关史上"最没有权力"的海关首脑。梅乐和复职之后,并没有改变总税务司地位削弱的事实。《中英新约》的签订、梅乐和的辞职标志着英国在中国海关特殊地位的终结。考虑到总税务司的权力已经削弱、海关在战后重建以及对外贸易中的作用,重庆政府任命美籍税务司李度继任总税务司。重庆政府对海关的政策转变,终使总税务司署与外籍总税务司在民族主义的冲击中保存下来,稍改海关在珍珠港事变后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保管民国时期(1912—1949)的档案,但若该立档单位的基本职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为了保持其档案史料的完整性,少数机构并不因政权的更替而重新划分全宗,海关档案就属一例。我馆保存的海关档案所属年代为1859(清咸丰9年)—1949年,大部为外文文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单位(档案学术语称全宗):1.海关总税务司署,2.税务处,3.关务署,4.缉私署,5.金陵关,6.重庆关,7.北洋政府财政部及国民政府财政部两全宗内有关海关问题的文件。此外,还有汪伪海关总税务司署、汪伪关务署、汪伪财政部税则委员会,维新政府国定  相似文献   

4.
外籍税务司制度下的中国海关人事制度的特点与弊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籍税务司制度下的中国海关人事管理制度,在海关建立后前期并无订定的专章,它由历任总税务司仿效西方人事管理制度,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实际体察的需要随时制定单行则例,逐步修改完善,历经数十年积渐而成。它也有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过程,即从一切按总税务司个人意志办事到一切接章办事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关的行政管理权自1853年迄1859年由局部至全部被外国侵略者控制以后,它在中国事务中所起的作用,就远远超过“海关”这个机构的名称所赋予它的职责。正如在历届海关总  相似文献   

6.
海关是国家设在口岸管理进出国境货物、人员、运输工具及征收关税并办理有关事务的行政机关,其独立自主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有清一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依仗外籍税务司制度将中国海关变为“国际官厅”。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加强了对海关行政权的管控,但仍保留外籍税务司制度。九一八事变后,日方采取武力恐吓、掠夺税款、侵占关署及以伪满洲国之名进行“接管”等步骤,渐次劫夺东北各关。由于中国海关行政体系的特殊性,英籍总税务司梅乐和抱有以牺牲中国关税保管权来维护海关行政完整性的妥协执念,并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国民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一方面遏制总税务司的妥协言行,一方面等待时机,寻求国际力量的干预,最终以闭关移地征税对日方进行反制。  相似文献   

7.
蒋耘 《民国档案》2002,(2):104-106
中国海关经历了96年的外籍税务司制度(1854—1950年)。在这一制度下,中国海关变成了英国对华关系的基石和英国控制下各国共管的国际官厅。英国人在海关中占据优势地位,在1943年美国人李度担任总税务司之前,占坐第一把交椅的都是英国人;而且海关高级官员中英国人也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8.
正唐绍仪(1862—1938),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是近代中国致力于收回海关控制权的第一人。1906年,唐绍仪以税务处会办大臣之职主持全国税务总署的工作。他上任后,马上命令各海关税务司,一律进京"听训"。当时,英国人赫德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自1863年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相似文献   

9.
杨换宇 《民国档案》2014,(2):120-128
抗战初期,日本提出扣留津、秦海关税款要求,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与英、美政府都试图说服国民政府接受日本的要求。然而,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表示明确反对,却又无法提出合适的解决策略,只得以拖延战术应对。总税务司又提出,由津海关税务司以个人名义处理津、秦海关危机,以保全国民政府的"面子",英、美亦分别提出多种方案供国民政府选择。随后,国民政府决定以牺牲津、秦海关的利益,换取解决战时全国海关问题,却遭到日本军方的极力反对。在武力威胁面前,"交涉"显得苍白无力。最终,迫于各方的压力,国民政府由抵拒走向妥协。  相似文献   

10.
赫德1854年来华,1861年以总税务司身份总揽中国海关权柄近50年,他一方面作为“中国政府的臣仆”活跃于清帝国的政治舞台,以“是一个中国的而不是外国的服务机关”的税务司公署为大本营,维护清王朝的权威与利益,一方面又作为英国在华的重要代理人,为英国资产阶级谋取在华最大权益。他既谨慎圆  相似文献   

11.
江涛 《黑龙江史志》2011,(17):61-62
近代中国海关的助航仪器和设备都是通过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从国外采购的。对于从国外购买仪器的步骤,总税务司是做过一系列规划的。本文以购买灯塔为例,从递交灯塔购买申请书、在欧洲灯塔购买过程及最后装运灯塔回中国,这三个环节来展现近代海关从国外购买仪器设备的基本程序。  相似文献   

12.
旧中国的海关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是以一种特别的、畸形的形态存在着的国家机器。关于它的性质,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殖民地性质”的海关,因为它的最高领导(总税务司)和主要骨干都是洋人,是一个洋人领导和主宰的海关。有的认为属于半殖民地性质,因为外籍总税务司的任兔、全国性海关主要法规还是由清政府或国民政府对外颁布.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近代海关制度起源于清咸丰四年(1854),确立于咸丰九年(1859),持续发展至1949年,采用外籍税务司制度。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海关不仅承担了进出口贸易中的监督、检查、征税等基本职能,还承担新式教育、海事、邮政、外交、情报等职责,是一个综合性机构,也是帝国主义操控和掠夺中国经济社会的工具。以粤海关为主的近代广东海关,因建关时间早、进出口贸易量大,又毗邻港澳,抗战期间曾为日本操控,具有非常鲜明的历史特点,所形成的档案有极高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1942年5月,入缅抗战的中国远征军作战失利,云南腾冲、保山等地先后沦陷,腾冲等分关关员分期分批,携款挈眷,一路历经艰辛撤退至昆明关.事后,腾冲分关署副税务司方度向昆明关税务司署呈交相关报告多份,详陈该分关此次撤退全部经过情形,称其“实为海关撤退史中最困难之一役”.  相似文献   

15.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英人苏古敦正在汉口担任中国海关江汉关税务司,他目睹了武汉三镇辛亥起义的始末,于1912年3月向海关总署写了这份报告,记述了武昌革命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其中详细地叙述了革命军在汉口与清军作战的情形。支中也反映了作者对黎元洪的看法以及对此次革命的态度,这份报告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且未完整披露过。档案原件现保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相似文献   

16.
1866年,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准备回国完婚,临行前他向清政府建议,带几名同文馆学生到英国开阔眼界,以培养同英国打交道的人。主持“总理各国衙门”的恭亲王奕诉也早就想派人到欧洲各国考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的媒体曾刊载读者来信,对在旧中国上海法租界上海复兴公园门口曾悬挂“华人与狗不准入内”污辱中国人民的牌子事件是否真实深表怀疑,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民间传说罢了,当不得真的。事实上,据史料记载,“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耻辱牌,在旧中国上海滩确有其事,并非捕风捉影、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18.
关金券是“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的简称,为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海关收税的计算单位。原来海关收税为银两,1929年世界银价大落,影响关税收入。政府于1930年1月决定征收金币,以值0.601866克纯金为单位作标准计算,称“海关金单位”,合美金0.4元。1931年5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旧海关留存的卷帙浩繁的海关文献,是近百年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一项最为完整、系统的统计数据和文字资料。哈佛燕京所藏的海关资料和京华版《中国旧海关史料》所收录的出版物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以季报、年报、十年报告、国内贸易册、月报等为层次,将其宝贵内容作以介绍,弥补以往简单地介绍海关文献之不足,研究者若能利用这一丰富的资源,将会拓宽和深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1865年11月,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掌管外交、通商事务,下简称总理衙门)呈送《局外旁观论》一文。文中,赫德希望清政府改革弊制,实行新政。转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又托公使阿礼国上呈总理衙门《新议略论》,提出了与赫德呈文类似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