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嘉德2009年春季拍卖会钱币、铜镜专场经过五天的激烈竞拍圆满结束,此次五个专场:“马定祥收藏”、“丁张弓良收藏中国军用钞票”、“纸币”、“古钱金银锭金银币”、“铜镜”,近3400项拍品。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1,(10)
正鲁迅先生对祖国文化遗产无比热爱,同时,由于文学研究的需要,他在紧张工作和写作之余,也曾注意搜集自己喜爱的金石拓本、石刻、陶俑、古钱、铜镜、中外版画以及古本书籍等。至今保存下来的鲁迅藏金石拓本6000余张,陶俑60余件,古钱百余枚,  相似文献   

3.
<正>拙著《明皇陵出土砖瓦雕古钱》在《安徽钱币》2003年第三期上发表后,笔者又整理了出土于朱元璋故乡的一组砖雕古钱:"大中通宝""洪武通宝""弘光通宝""永历通宝"等。这一系列砖雕古钱,与明代所有钱相对应。这组砖雕古钱所有材料均为明皇陵之残砖碎瓦,或青灰或土红。这批砖瓦雕古钱除大而厚重外,其他均与实物钱一致,甚至连面文字形都与实物钱一样。不过,这批砖瓦钱中有"洪武通宝""弘光通宝"等背分别刻有繁体字"凤阳卫"、"凤""孤村汪记","皇陵卫"、"祠祭署"  相似文献   

4.
范淑英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3):30-44,108,109
自1945年梅原末治《唐镜大观》著录两面"永徽元年"铜镜以来,考古出土和文物征集发现多件带有"贞观元年""贞观十六年""永徽元年""上元二年""大和元年"等唐代年号的铜镜。这些铜镜因有明确的纪年,在唐代铜镜艺术研究中曾被作为标准器对待。但这些铜镜在造型、铭文书体、纹饰等方面,皆与唐代铜镜有异,而与宋代铜镜相合。本文对5种8件带有唐代年号的铜镜予以重新考察,认为它们与一般宋代的仿唐镜不同,一是没有铸镜作坊铭或是姓氏铭;二是铜质精良;三是花纹清晰。因此,这8件器物应为宋代铸造的仿唐镜。  相似文献   

5.
<正>铜镜亦称"铜鉴""照子",是古代用青铜铸造的镜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铜镜最早出现于距今四千年的齐家文化时期,战国中期逐渐盛行,汉、唐两代是我国铜镜繁荣鼎盛与高度发展时期。直到清代玻璃普及以后,铜镜才退出历史舞台。铜镜因其优美的造型,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纹饰,成为古代青铜器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化艺术宝库中熠熠发光。它是古代文明,尤其是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关於珍罕古钱战国圜钱"渝阳"的真实性提供了实物印证及详细论述。并对华光谱先生的《中国古钱目录》和《中国古钱大集》中对"渝阳"古钱的批注"真伪可疑"、"字文呆滞无神,应系伪作之品"提出质疑。希望当今钱币学家继承发扬前辈钱币专家实事求是、孜孜以求、坦诚相见,严肃认真的学术风尚和可贵精神,为宏杨中华钱币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1983年6月,新建县生米乡邮电职工在农田劳动时,在距地面约85厘米处,发现一处古钱窖藏。窖藏内古钱用麻绳串系,排列整齐,不少古钱已锈结成块。古钱总重29公斤,能分离的5962枚,其中字迹可辨认的2680枚。这批古钱朝代衔接,延续期长。时代最早的是西汉"五铢",最晚的是明朝的"洪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腐殖酸对铜镜表面“黑漆古”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出土的中国古代铜镜中,有一种表面漆黑发亮、具有光滑晶莹的玉质感,这种铜镜被称为"黑漆古"铜镜。"黑漆古"是古玩收藏家对古铜器表面漆黑发亮特征所做的描述,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铜镜上,"黑漆古"一词早在宋代即已有记载。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记有:"秦陀黑漆古,光背质后无纹者为上。"西方自本世纪20年代起,"黑漆"(black lacquer)一词也被用于描述表面漆黑发亮的一类铜镜。笔者选择  相似文献   

9.
考古发现在隋唐墓葬中有随葬隋唐以前铜镜的现象,结合唐代文献可知,这些早于唐代铸造的铜镜应是唐人所言的"古镜"。"古镜"不仅神异、珍贵,在社会活动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且影响了隋唐时期铜镜的花纹设计。从隋唐墓出土的"古镜"几乎都为汉镜的事实可知,魏晋南北朝留下来可资唐人借鉴的铜镜资源较少,所以隋唐时期复古风格的铜镜绝大多数是针对汉镜的仿制和创新,并且这一过程从隋至初唐起至晚唐从未中断。但是,唐人对"古镜"的年代、铭文及花纹认识皆不明确,这也造成了唐代工匠及道教术士假托古镜创造新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宋钱     
在过去,古钱属于骨董或古玩之一,在北京琉璃厂一带的古玩铺里,几乎家家都有出售。古钱的业余收藏者也不乏人在,收藏的目的大抵是出于个人爱好,人们称之为"玩古钱"。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对古钱的本质才有了正确的理解。它是我国古代最普遍、使用时间最长久的货币,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极为敏感地反映了某一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这篇短文要谈的是宋钱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1.
北安市博物馆馆藏一件金代双鲤鱼纹铜镜,因镜背边缘有錾刻铭文"上京巡院"字样,又称"上京巡院"铜镜。金代官铸铜镜上的铭文款识是识别金代铜镜的一个重要标志。双鱼纹铜镜成为金代经典纹样,与女真族早期渔猎生活中对水与鱼的崇拜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浙江会稽镜     
中国古代铜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一直到清代,历代都铸造铜镜。在传统的青铜礼器行将就末之际,铜镜艺术却得到长足的发展。铜镜是古代梳妆照容的的生活用品,与威严神秘、颇具"狞厉之美"的商彝周鼎相比,小巧玲珑、纹饰绚丽的铜镜更显出礼教衰弛和崇尚人间享乐的世风嬗递,散发着温馨的生活气息。铜镜又是中国青铜器中自成体系价值极高的工艺品,是中华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人们收藏、研究的珍品。在中国古代铜镜史上,浙江会稽镜以其独特的风格,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会稽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都城。秦朝时设置山阴县,属会稽郡。南朝时设置会稽县。唐代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把宋、金时期的一种以"牛、水、星、月"纹饰为主题的铜镜称为"犀牛望月镜"或"吴牛喘月镜",但笔者经过仔细辨别和考证,发现前人在这类铜镜的认识和定名上有一些不妥之处。一是宋金时期这类铜镜纹饰中的"牛",既非犀牛,也非水牛,而是镇水神兽"井木犴";二是宋金时期这类纹饰的铜镜并不是"犀牛望月镜"或"吴牛喘月镜",实为"井宿镇水镜"。至元明时期,这类铜镜的纹饰才逐渐简化,直至最后演变为"犀牛望月镜"或"吴牛喘月镜"。因此,我们在鉴定这类铜镜时要仔细辨别,不能盲目地把元明时期的"犀牛望月镜"或"吴牛喘月镜"与宋金时期的"井宿镇水镜"相混淆。本文所说的一些鉴定方法可用在此类铜镜的鉴定上,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学勤 《文博》2013,(1):16-17
日光镜是西汉铜镜中最多见的品类之一。如《长安汉镜》一书统计,在汉长安地带发掘的1100余座汉墓中,共出土铜镜300多面,日光镜竟占92面,其年代自西汉早期下至新莽。按该书所说日光镜,是特指一种形制偏小,圆钮,钮座环以连弧纹或索状纹的铜镜,同书所列"日光草叶纹镜"、"日光四乳铭文  相似文献   

15.
向读者致歉     
《文物》1957,(10)
由于本刊编辑部对于有关书籍涉猎不广与审稿时的疏忽,没有察觉到张开友投来的"铜镜"一文是抄袭自上海博物馆"铜镜"讲义及朱瑜著"铜镜的故事"一书,在本刊第八  相似文献   

16.
<正>铜镜是以青铜为原料熔铸而成的照面饰容用具,是日常实用性与艺术创新性相互融合的结晶。唐朝繁荣兴盛的经济与博大精深的文化,使铜镜熔铸业得以全面发展。铜镜纹饰取材广泛写实,铸造风格鲜明规整,艺术形式多变生动,工艺技术创新精湛,在质地、纹饰、外形、内涵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下面将驻马店市博物馆藏唐代铜镜介绍如下,以供读者赏析。瑞兽葡萄镜(图1),汝南县马乡镇大王庄出土。直径14厘米,厚1.5厘米,重830克。圆  相似文献   

17.
<正>铜镜是古人用以照面饰容的妆奁用品,亦称"鉴"或"照子",是我国起源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铜器之一。铜镜滥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直至清代被玻璃镜取代而退出历史舞台,绵延4000多年,其发展的历史纵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铜镜以其仪态万千的形制、神奇瑰丽的纹饰、辞旨温雅的铭文、炉火纯青的工艺、丰富多样的用途而被公认为一朵绚丽的古代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第八期"文物参考资料"上读了张开友的"铜镜"一文,初读就觉得很熟,翻阅了一下有关铜镜的书,发现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从朱瑜编"铜镜的故事"(上海四联出版社)和上海博物馆"铜镜"讲义上抄袭来的。例如"铜镜"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16,(3)
正铜镜是古人的日用器具,一般是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其正面平滑光亮,用以照容梳妆;镜背往往装饰纹饰,体现了不同时代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考古资料,我国铜镜早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经过早期的发展,在战国时期日臻成熟。到了汉代,我国铜镜在制作工艺和装饰艺术上达到了鼎盛。经过唐代的繁荣之后,铜镜的艺术性逐渐降低,实用性增强,至清代逐渐被玻璃镜所取代。中国铜镜的发展"有三个高峰,就是战国镜、汉镜和唐镜。在这三个高峰  相似文献   

20.
古钱     
古钱古钱与古钱学古钱指古代的金属铸币,兼及长期充当物品货币的贝壳。古钱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是研究古代经济史、货币史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古钱学是研究古代钱币的科学。它以古代钱币作为研究对象,从钱币的形制、材料、金相、文字及出土时间、地点和数量,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