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在贵州东部西起黄平旧州东至镇远城东月亮湾之河段,全长95公里,流经黔东南所辖的镇远、施秉、黄平三县境内。风景区的面积625平方公里,分为上(氵舞)阳和下(氵舞)阳两个部分。"上(氵舞)阳看山,下(氵舞)阳看峡"。下(氵舞)阳是精华所在。下(氵舞)阳包括施秉县境内的诸葛峡及镇远县境内的龙王峡、西峡和东峡,全长50公里,这一流域的地表和地  相似文献   

2.
土族是甘青特有少数民族,土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于是,他们便用“歌”、“舞”、“说”、“颂”来传承民族文化。 “歌谣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可以歌唱和吟诵、并以口头方式传播的一种民间韵文样式,它以篇幅的短小和抒情性与其他民间韵文相区别,高度集中地来反映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其语言简洁而富有音乐性。”从歌谣的本体(内容和形式)与客体(有关背景)出发,可将其分为8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和其他。作为民间口头文化的一部分,歌谣在土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从各个方面体现土族人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家族有“歌丧哭嫁’习俗。民间风俗歌《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婚嫁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家姑娘一种“修养”,衡量姑娘才智、贤德的标准。因此,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便学唱《哭嫁歌》。新娘在出嫁前半个月(有的地方为一个月),就由伴娘相伴“哭嫁”(土家语称为“打坡”)。出嫁前一天晚上,新娘与村寨中十位姐妹一起哭唱,谓之“陪十姐妹”。迎亲当天下午,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时,新娘要“哭嫁”,相好姐妹或长辈女人也陪着“哭嫁”。  相似文献   

4.
乘火车沿湘黔铁路抵镇远站下车,便进入历史文化名城(氵舞)水南岸的卫城。就在卫城东南侧,有一组由土石筑垒的高墙围就的房舍,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旧址。抗日战争时期,原国民政府军政部在我国设有两个日本俘虏收容所。  相似文献   

5.
在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氵舞)阳河畔,有一座隐藏在大山深处鲜为人知却完好地保存着许多历史和稳秘的古城--镇远.  相似文献   

6.
长歌是结构长大的抒情叙事歌谣。主要包括两类。其一为“长杂歌”;有一定故事情节,题材多来源于说唱,一般由专业歌手演唱。如《小春香歌》、《执杖歌》、《游山歌》、《楚汉歌》、《孔明歌》等;其二为“短歌”。“短”是相对而言。“短歌”比普通歌谣长,比“板味哩”的(一种说唱艺术)短,常用作“板味哩”的“序唱”.以渲染气氛,又称为“虚头歌”,多赞美自然风光及自然与人生关系。如:《竹杖芒鞋》、《万古江山》、《湖南歌》等。“长歌”是抒情、叙事相结合的民谣形式,是处于歌曲、说唱之间的中间状态、过渡形式。其中的“长杂…  相似文献   

7.
歌谣是民歌、儿歌、民谣、童谣之总称,按《辞海》解释“合乐者为歌,徒歌者为谣。”其实,做为民间歌谣,词无定格,曲无定律,也无须乐器配伴,都是信口哼唱,随意吟诵而已。诗词与歌谣历来是雅俗共赏的两种文学样式,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如果说诗词是文人雅士的文学创作刊行问世,而歌谣则是人民群众做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口头文学,在乡土民间以口头方式广泛流传。前些年,全国文联、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  相似文献   

8.
刘毅然与《爱我中华注音歌谣丛书》□奚椿年根据江泽民同志“加强对青少年两史一情教育”的号召,和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精神,语文出版社于1995年10月出版了一套《爱我中华注音歌谣丛书》,共5本。各本书的书名是:《中国历史三字歌》、《近...  相似文献   

9.
镇远城附近溪谷纵横,凡古驿道与溪谷交错的地方,往往架设有桥梁,而且多为石桥。在这些桥梁中,主要有城东的祝圣桥、迎仙桥、惠溪桥,城西的松溪桥、银孔桥、太平桥,卫城内的至圣桥、东门桥、金沙桥,府城内的三多桥以及府城东北铁溪口的古驿道栈桥等等。这些桥一般都始建于四、五百年以前,历经多次重修。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与历史的发展兴替,镇远古桥梁在结构、造型、规模等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它们当中,有横跨(氵舞)水、上有状元楼的祝圣桥;有三拱并列为一孔、横  相似文献   

10.
二、反映服饰制作劳动生活的歌谣广西民间文学中有不少关于服饰制作题材的作品,大多属民间口语文学,是服饰制作这一物质生产活动的真实反映。例如,白裤瑶古歌中《农事歌》唱道:“……九月喜开镰,谷桶到处响,十月男人去打猎,得多大家分,得少个个尝。妇女留在家,画裙子,扯蚕丝,纺  相似文献   

11.
民国以前,增城县、都(镇)、村都有对八景的评选和研究,有的村八景早在宋朝已载入族谱。增城县八景,订在明朝永乐年间;永乐以后,县、都、村都评选八景。据古籍记载,解放前增城县八景评选了三次。《华峰山寺志》载,清朝康熙壬戌年间,评选了华峰山海门禅寺八景。增城十二都,均曾评选了八景。村八景多见于“名乡望族”,大概是村中文人多,有人中了举人,当上了知县,男丁在一千人以上的村庄,都称为“名乡望族”,  相似文献   

12.
青龙洞建筑群位于镇远县城车,西临(氵无)水,东依中河山。镇远县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区。镇远历史悠久,曾经是黔东南地区交通要冲,是“湘楚”入“夜郎”的咽喉。历史遗存丰富,最具特色的要算地面建筑,民间就有“七寺、八阁、九座庙”之说。在这诸多遗存中犹以青龙洞古建群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青龙洞古建群落的形制、营造、实用性等方面所反映出的建筑风格探讨如下。镇远县青龙洞古建群,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由道士李道坚募捐修建,后几度毁于兵火,现存建筑群为清代重建,群  相似文献   

13.
湖州郎葆辰,于清道光九年至十一年游宦贵州。他清廉正直,入黔后能亲政抚下,深入民间,比较了解省内各族人民的疾苦。在贵州期间,写下了《黔中杂咏十首》。十首诗均为七言近体,语言朴质,对仗工稳。写景状物,十分逼真。即事抒情,真实感人。十首诗的顺序,是按诗人入黔行事的先后,即景即事之作。第一首写他初入(氵舞)阳的观感: (氵舞)阳南望路漫漫,相见坡高上下难。所到无非成瘠土,此间不合有贪官。层崖马上愁泥滑,荒店人来话夜寒。五色云中春似海,几番回首望长安。看来,郎葆辰是通过京师朝考,授官远行,走马上任的。“五色云中春似海,几番回首望长安”,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葆辰之所以远道为官,乃为前途生计所使。对长安“几番回首”,就道出了心中的苦衷。“相见坡高上下难”,就是眼前的直接现实——令人胆寒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歌谣》是朱自清先生的一部学术著作。1928年暑假期间,朱自清编就了散文集《背影》,并于7月31日写作了《背影》的序言后,正式开始考虑如何编写下学期开设的"歌谣"课的讲义。据浦江清在《清华园日记·西行日记》(增补本)里记载:1928年9月1日,他"至佩弦处闲谈。佩弦方治歌谣学,向  相似文献   

15.
散韵结合体的“嘎百福”歌,是黔东南苗族民间文学艺术中的艳丽奇葩。它主要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雷山、台江、剑河、三穗、镇远、麻江、丹寨等县市的千村万户苗寨,深为广大苗族人民所喜爱。“嘎百福”歌自成一种文学形式传播开后,不但经久不衰,而且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对于“嘎百福”歌的起源、断代以及广泛流传原因等的探讨,对于苗族文学史的丰富发展和理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但是,在探讨与论述过程中,必须持慎重态度,特别是做结论不宜过早。否则,将会以讹传讹,贻误后代。一关于“嘎百福”歌的起源问题,李子和同志在《论苗族嘎百福歌广泛流传的原因》(载《贵州文史丛刊》86年第2期。下简称《原因》)一文中说:“最初在剑河县翁福南、纠洼  相似文献   

16.
谈潮汕地区新旧志辑录歌谣入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旧志书辑录潮汕歌谣 我所见的20余部旧府县志,自宋元的《三阳志》、《三阳图志》至1949年饶宗颐总纂的民国《潮州志》,除清嘉庆《澄海县志》和2005年潮州市志办公室补刊重印《潮州志》的“潮州风俗志”和“潮州戏剧音乐志”有录入或记述地方歌谣外,余皆未辑录歌谣。所有旧志皆辑录有历代名士官员诗文或著作书目,但绝少有辑录民俗文化中的民间文学(包括歌谣)及其著作目录者。民国以前的地方志,以清乾隆周硕勋《潮州府志》的篇幅最大,内容最广,记述最详,“艺文志”有上中下三篇,未见有民间艺文记述,“风俗志”记述潮州风俗也多,其中有“方言”一目,记潮州方言俗语,也未见录入歌谣。  相似文献   

17.
龙志毅 《文史天地》2002,(11):23-27
1958年的元月下旬快过春节了。我们在台江县参加劳动锻炼的同志突然接到通知。立即赶回贵阳有紧急任务。时间紧迫。在那样交通不便的山沟里。要等汽车就不可能“即时赶回”。第二天一早二十多个人背上简单的行李,分别从自己劳动居住的村寨出发向镇远赶路,冒着严寒走了近百里路(有的同志更远一些)到镇远住宿。第二天又挤坐在一辆大卡车上。于夜晚九点钟在大雪纷飞中到达贵阳。彼此开玩笑说:我们演了一场《风雪夜归人》。  相似文献   

18.
《乐府诗集》编者郭茂倩的家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府诗集》一百卷,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尧舜,中接汉魏,下至唐五代乐府歌辞的总集.共分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等十二类.全书材料丰富、体例清晰,先录乐曲原辞,后录后人仿作,对文人作品及民间歌谣也加囊括,颇具眼力.全书于每类作品写有总序,叙述源流;而于每种曲辞往往加以题解,“征引浩博,援据精审”(见同治甲戌湖北崇文书局重刻本张荫桓序言).毛晋在刻是书时附识曰:“太原郭茂倩集乐府一诗百卷,采陶唐迄李唐歌谣辞曲,略无遗轶,可谓抗行周雅,长揖楚词,当与三百篇并垂不朽.”给以极高的评价.后世学者认为,研究乐府曲辞,当以是书为鼻祖.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省“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条例指南》规定,我们大体可以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非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的民俗和民间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一类是以造型艺术为表现形式的民间工艺,如刺绣、剪纸、雕刻等。江苏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有特色。如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全省搜集了2亿多字的资料;民间音乐中,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歌,全省发现有12800多首,收入《江苏民歌集成》(上、下卷)的就有1399首;民间  相似文献   

20.
藏民族的器乐虽然没有歌舞般普及于民众,但也很流行。无论农区还是牧场,无论民间还是寺院,吹、拉、弹、击乐种俱全。各种不同的器乐以自己不同性能和色彩,给藏区优美的乐典赋予独特的音色,显示出和谐与安宁。正如元代藏族学者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151)在他所著的《音乐论》中所阐述的那样:“哪里有歌、舞、音乐,就说明哪里人们的心情舒畅,充满欢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