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对德绥靖的“韦尔斯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美国对德绥靖政策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于“史汀生主义”的性质、30年代的孤立主义及“中立法”、美国与慕尼黑阴谋的关系、以及珍珠港事件的原因等方面。但事实上在1938年英、法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之前,美国也曾酝酿过对德绥靖方案,甚至由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只是由于各种原因,罗斯福最终放弃了这项计划。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世界历史》1984年第3期登载了何抗生同志的专论《美国与慕尼黑》。文章对美国最终支持英、法绥靖德国,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进行了详述和分析,得出了罗斯福在慕尼黑事件中“陷得不深,作用不大”的结论。我们认为,能否正确估价罗斯福在慕尼黑事件中的作用,取决于对1938年欧洲“九月危机”性质的理解,也就是说,只有首先对“九月危机”的形势进行分析,才有可能看清罗斯福采取“卷入”行动产生的后果。而何文(《美国与慕尼黑》一文简称,下同)却疏忽了这项工作。结果,为了使“陷得不深,作用不大”的结论显得有说服力,把  相似文献   

3.
是祸水东引吗?——二论欧洲的绥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祸水东引说源长流久,迄今,仍构成为苏联史学的基调。其典型论点是:“与两个资本主义集团之间的战争日趋酝酿成熟的同时,它们组成统一战线以反对日益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也增强了”;“英、法反动集团认为,借助它定能摧毁苏联,使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取得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解决”;“这种政策的最高峰就是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它殷勤地让希特勒侵吞捷克斯洛伐克这个主权国家,鼓励侵略者向东方推进”,促使“德、意和英、法建立反苏联盟。”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逐步形成的绥靖政策是以英、法帝国主义为主角的。这种政策的产生和推行,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些问题国内史学界已发表了不少论文。这里不再论述。然而,有这样一个问题:推行绥靖政策对英国来说,反映了它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因为在此之前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英国所奉行的是“均衡政策”。而对法国来讲,一方面,法、德是世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对战败的德国,一直采取强硬政策,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使之不能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会议是怎么回事?——关于“远东慕尼黑”的考察之一王建朗“远东慕尼黑”是国内史学界长期沿用的指责英美等国为绥靖日本而不惜出卖中国的一个说法。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所出版的一些论著中仍不时见到这一提法,即使是一些颇有份量的大部头专著也不能免。可...  相似文献   

6.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8月26日,在英国和法国的积极倡导下,“关于实施不干涉西班牙协定国际委员会”即通常所说的不干涉委员会在伦敦成立。委员会由参加“不干涉”协定的27个国家的驻英大使组成。英法在推行不干涉政策时表现出极大的软弱性和自私性,暴露出其对德意的绥靖本质。对于西班牙共和政府而言,不干涉委员会的种种政策与行为恰恰给其带来了更大的灾难。1939年2月27日,英法两国正式承认佛朗哥政权,伙同意大利和德国共同扼杀了西班牙共和国。3月19日,不干涉委员会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7.
美国在慕尼黑危机中所起的作用不像英、法那样明显,因而给史学家们留下了更多的争论余地。对美国持批判态度的史学家,大抵认为它积极地参与了慕尼黑阴谋,其中有人甚至把它看作“幕后的真正指挥者”。对美国持肯定态度的史学家,则一般认为它不曾干过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勾当,其中尤甚者竟然说美国是为集体安全而奋斗。本文主要就美国与慕尼黑危机的关系试作一些分析,并对其前后的有关事件也略予涉及。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我国西藏的历史,就是帝国主义——特别是英帝国主义千方百計侵略西藏及西藏人民英勇反抗的历史。英帝国主义,这个老牌豺狼,無时無刻不在企圖把西藏变成其印度第二,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內地的基地。1903年英国“新时代”报就曾公开地宣称:“……英国人决定將西藏置于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英、法帝国主义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广西、云南、西藏等地,争相蚕食中国西南边疆领土。地处滇西与缅甸接壤的镇康,在这一时期亦遭英帝国主义的严重吞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续议滇缅界务条约附款》签订前,镇康的西部边境一直到萨尔温江东岸,和缅甸木邦以江为界。有文献记载为据:“镇康土知州……,土地东至  相似文献   

10.
关于洛迦诺公约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比、意以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在瑞士的南部小城洛迦诺举行会议,在会上共签订了八个条约,总称作:“洛迦诺公约”。关于洛迦诺公约的性质,苏联历史学家历来认为它是反苏的,说:“洛迦诺协定为德国的东进打开了合法途径”。“洛迦诺条约的主要用意在于把德国侵略势力的矛头引向东方……”。过去,我国史学界也一向认为洛迦诺公约是反苏的,有的同志干脆把它说成是西方帝国主义为了“祸水东引”,即向东发动侵略战争,反对苏联。近几年来,随着历史科学研  相似文献   

11.
1938年5月,在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德国又借口苏台德地区的民族问题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出了威胁。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要求,英法两国一味绥靖退让,甚至对受害国捷克斯洛伐克步步施压。在国内孤立国外绥靖的背景下,美国一度努力尝试采取反法西斯的立场,但还是在慕尼黑会议前走上了对德国绥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三十年代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兼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王哲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亚、欧先后形成了两大战争策源地,面对德、日、意法西斯的战争祸水,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推行纵容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与英法等国的态度不同,苏联则推行"集体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13.
1937年,东亚烽烟再起,日本全面侵华。代表美英利益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再一次面临后起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战。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华盛顿体系的始作俑美国却反应平静,采取了对日绥靖的政策,希望以绥靖换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和平。然而绥靖换来的不是和平,相反使得日本得寸进尺,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将矛头直指东南亚,  相似文献   

14.
1935年6月——7月间,由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帝国主义代表梅津美治郎秘密达成的所谓“何梅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是国民党反动政府投降卖国的罪证之一。但是,从当年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到今天的台湾当局,一直否认该协定的存在,想以此开脱历史罪责。另外,史学界对该协定的某些提法,  相似文献   

15.
1914年,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爆发后,侵略中国的几个重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了大战的漩涡,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主要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出现了所谓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同时,美、日帝国主义又乘英、法、俄、德忙于撕杀、无暇东顾的时机,取代了这些老牌帝国主义的地位,开厂设行,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活动。这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大量地集中在上海。因此,上海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然而,资本主义在发展它自身的同时,必然不断  相似文献   

16.
徐成 《史学集刊》2021,(1):134-144
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西方国家对纳粹德国实施的绥靖政策,一般被认为是鼓励希特勒侵略胆量和野心、最终导致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在日后甚至发展成了国际政治中软弱无能、胆怯和丧失原则的无益让步的代名词,即所谓"慕尼黑类比"。在"慕尼黑类比"的阴影下,"绥靖"一词被严重污名化,沦为政治攻击的工具,用以反对任何正常和必要的国家间谈判、妥协和友好交往,为强硬外交乃至战争铺路,产生了严重的国际政治后果。但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绥靖可以是一种通过向对方做出不对等的利益让步来化解危机、避免战争的理性手段,它是一国在面临他国直接威胁挑战或危机情形下,当相互妥协、威慑与强制外交等其他手段都失败或不可行,从而使危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国家基于成本收益计算和利害权衡,为了避免战争而做出的最后努力。未来研究中应摒弃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发掘更多绥靖案例,对诸如绥靖政策何以成败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丰富和加深我们对于国际政治中的绥靖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块刊着金边红字,文曰“大日本国驻川总领事暑”的黑漆吊牌(图一)。这便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西南内地,非法在蓉设置领事馆,而又惨遭挫败的物证。它使历史回溯到1936年8月24日,这天,爆发了四川人民反日设领的“成都事件”。 一 天府之国的四川,早为各帝国主义所垂涎,英、法、日、美、德等国,自十九世纪末,通过不平等条约,先后在重庆建立了领事馆,继而又把注意力转向成都。  相似文献   

18.
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对中国进行肆意侵略,欠下了中国人民一大笔血债。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本文就日机对贵阳的“二·四”轰炸作些介绍.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一、“二·四”轰炸前的贵阳当年的贵阳是一个连自来水都没有,救火机亦只有三部的小城市。大十字为中心的中山东路、中华路、中山西路、省府路是贵阳的繁华地段。省县各机关如省政府、省保安处、省民政厅、省则政厅、建设厅、绥靖副主任公署、省会警察局、贵阳县政府、贵阳地方法院、贵阳警备司令部和规模较大的商铺都集中在这一带.…  相似文献   

19.
1938年9月30日,当张伯伦、达拉第伙同墨索里尼、希特勒在慕尼黑炮制出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大片领土奉送给希特勒的时候,他们原指望这样就可以满足希特勒的贪欲,制止住希特勒的侵略势头,避免战祸,求得一代和平。但恰恰相反,正是慕尼黑协定更加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鼓励了希特勒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相似文献   

20.
慕尼黑会议之后,德国在中东欧占据了优势,英法在对德绥靖走到尽头后,逐步趋向对德遏制,并试图在东欧组建反德阵线。在两大集团争夺东欧的情况下,罗马尼亚推行在所有大国间保持平衡的政策。一方面,罗马尼亚与德国签订经济协定,以经济上的让步减轻德国对它的压力,并谋求从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回报;另一方面,寻求英法的政治保障,加强自身的安全,但同时拒绝加入英法匆忙组建的反德阵线,使自己置身于冲突之外,期待出现有利于自己的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