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凌燕 《神州》2014,(9):276-276
随着中华文化新时期研究进程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受到了文化领域的高度关注,而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展较晚,文化遗产的内容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了损坏,因此开展针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方案,并在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档案式保护的具体措施,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相关政策逐步完善,保护机制逐步建立,社会各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在实际非遗传承保护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秸秆扎刻"的传承与保护为例,对国家非遗项目进校园并引入高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旨在对创新性地传承保护国家非遗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王晨阳 《世界遗产》2016,(4):118-119
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自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15个年头。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十多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颇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民族文化内涵及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既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国家和自治区应加大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5.
宋莉 《神州》2014,(2):30-31
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及工作制度,全国上下掀起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热潮,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自古就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深厚传统,但是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以2001年我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开端。十多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很多经验。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项目数量排名世界第一,可以说是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可和肯定的表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由以往单项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7.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在保护过程中依然存有各种悖论。是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还是鼓励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对此,专家、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和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8.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开展对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工作对于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历史文脉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概念,以山东沿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研究抓手,梳理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概况及保护进展,用管理学SWOT分析法对非遗廊道建设进行多维度剖析,并试图从ST、SO、WO、WT四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设建议,以期为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资源开发、有效保护传承与活态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遗产资源,对于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断消失的现状,如何保护这些遗产资源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力途径,故本文试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宏观战略制定、旅游项目设计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对其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我国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然在管理体系、投入机制、保护体系、法律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我国急需建立更全面、更现代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从而为本国文化资源在数字化空间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可持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我们可以引申为本土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事业发展的积极社会因素:2005年国家减免农业税,免除农村地区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国家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发展方向。新世纪初叶悄悄走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短短五年中一路升温,今天作为文化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走到了同一个现实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2.
话说非遗法:王文章谈非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之际,本刊就中国非遗发展及相关立法背景、情况、意义等内容采访了文化部王文章副部长。《世界遗产》: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社会所瞩目。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哪些主要特点,取得了哪些进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归纳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其次阐述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最后在详细分析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良性发展对策,从而为我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旅游业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4.
2月12日,我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集中展示我国56个民族的共20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展览由“综合版块”和“地方版块”两大部分组成,分别对我国政府、相关部委、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各省、市、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成就进行宣传和介绍,使参观者能通过展览,系统了解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情况。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归纳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其次阐述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最后在详细分析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良性发展对策,从而为我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旅游业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6.
邓雪晨 《神州》2012,(20):25-26,28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面对市场化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保护主体因基本认识混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等原因造成了在项目保护和利用中对非遗真实性、整体性的破坏。厘清认识、把握原则、明确保护主体应有作用,才能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活态性和功用性这两个基本特性,决定了衡量其保护工作水平和效能的标准,就是如何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薪火相传、文脉不绝,如何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融入生活、发挥功用。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原则性和方法性都很强的工作,在整个保护工作中,必须注重有效的传承发展和合理利用,因为,创造和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的精神归宿,传承发展是保护的核心,合理利用则是保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不同程度的关注。然而非物质遗产开发、保护现状不容乐观,这不仅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产生了阻碍作用,而且还会降低文化旅游价值,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度加大。本文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总结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究保护特点以及原则,最后重点分析文化旅游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开发、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国外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开展的比较早,也更加的成熟。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却相对比较落后,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比较丰富,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何林香 《神州》2013,(6):40-4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是简单的呵护,而必须在继承中创新,保护中发展。保护和创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而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保护,就要探讨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和发展规律,只有懂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和发展规律,才能做到正确的、有效的保护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