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美国密苏里州的大街上,行人散淡,有人手拿书本坐在街边的木凳上翻看着。这个时候,在不久之后的未来将要成为美国文学之父的马克·吐温,因  相似文献   

2.
大纸和薄纸     
在传统的抄纸工艺中,像抄“会纸”这样的小张又不须严格把握厚薄的普通用纸,是最容易的了。  相似文献   

3.
列宁说: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相似文献   

4.
大师王林     
《南方人物周刊》2013,(27):50-54
“你们烧的纸看起来是纸菩萨,其实那是我自己的灵魂。在你们烧纸的那一瞬间,我灵魂出身,争分夺秒,逢山过山,逢水过水,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石头山的顶端,然后把山劈开,抱着蛇往回跑”  相似文献   

5.
<正>1999年9月的一天,我从朋友处偶然发现一张照片,虽然已经很陈旧,但影像依然清晰。细细欣赏,觉得中间坐者极像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还有汉剧名家吴天保先生,于是我对这张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朋友照片从何处所得,朋友说是在周末地摊花两元人民币购得。再次品味照片,又发现衬托照片的底板有"显真楼"三字,就更加感觉此照片有故事,因为显真楼是武汉一家历史悠久的照相馆,位于武汉市的武昌。征得朋友同意,把这张照片带回家,决心解开照片背后的隐藏的故事及秘密。  相似文献   

6.
1986年5月3日,享誉海内外的汉语言学大师、北京大学的王力先生去世。我既非其入门弟子,也从未谋面。其治丧委员会及其夫人夏蔚霞女士分别寄来讣告,邀我去京参加5月14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的追悼会并向遗体告别,我因故未能成行,只寄去了哀悼的诗联。但我确是王力先生的私淑弟子。同他的交往受益长达30年之久!  相似文献   

7.
酷爱文学的退伍军人陈祖伟有远见,更有锲而不舍的钻劲和韧劲。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由他个人提供藏品的全国首次《二十世纪百位著名文学家照片墨迹展》在贵州省文联“荟文堂”举办时,立刻引起轰动,贵阳各界人士投来了关注的目光。接踵而至的参观者纷纷赞许:“陈祖伟是快乐的,十年艰辛,展览是对他钻劲和韧劲的诠释。陈祖伟又是富有的,他拥有无与伦比的精神宝藏。”  相似文献   

8.
1969年底,一代学大师沈从下放到咸宁干校时,已经67岁。几个月前,夫人张兆和随《人民学》编辑部的同行先行一步,住在向阳湖。沈老在“四五二高地”的一干校指挥部临时安置了一些时候,因患心脏病,又有高血压,受不了高强度劳动,校部便把他转到离向阳湖50里地的双溪。  相似文献   

9.
龙儒文 《文史春秋》2006,(12):12-15
文学大师沈从文与民国总理熊希龄都是从湖南凤凰走出去的人杰,并且有着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熊希龄的幼弟熊燕龄是沈从文的嫡亲姨父,也是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姑公;沈从文的大姐沈岳鑫嫁给了熊希龄的外甥田真一;湘西镇守使田应诏的胞妹田应弼差点嫁给了沈从文的父亲,后来成了熊希龄  相似文献   

10.
一、连初中入学的通知书也没见着。15岁的我就被一只无形的巨脚踢出了校门回首这11年的心路历程,真是苦辣酸辛,感慨万千。因家道艰辛,我9岁才跨进学校的大门。我拼命学习,勤以补拙,成绩一直优秀。  相似文献   

11.
现在,只要一有空当,我就会坐下来写“一笔字”。一天中至少利用早、中、晚零碎的时间提笔,每次大概有30分钟到一个钟头不等,一天下来也有百幅以上。  相似文献   

12.
张冠英,原名首芳,是张学良生母赵氏的第一个女儿。在张作霖的6个女儿之中,张冠英是张学良惟一的胞姐。张冠英女士不但在张学良得志时与乃弟手足情殷,在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蒙难以后,更对他是关爱有加。对于张冠英,鲜有人了解,理应为这位正直的老人记上一笔。 一、黑龙江督军的儿媳妇 张冠英1898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赵家庙,从小就生活在兵 动乱之中。1899年因辽西辽南霍乱病盛行,襁褓中的她也不幸染疾在身。母亲怀抱着生天花、发高烧的冠英辗转奔波于黑山县境内,躲避着因张作霖为绿林胡匪所带来的官府追捕。1901年…  相似文献   

13.
一张通行证     
这张通行证,是固始县苏维埃第二区赤卫队员张家振烈士,为其三爷张福亭开写的,现存固始县文化馆,灰色纸、油印,长十五公分,宽十一公分。一九二三年六月,共产党员蒋光慈在固始志成学堂(今陈淋公社)发展了党的组织,点燃了革命烈火;不久,红军在大别山区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九三○年五月四日,在王楼建立了固始县苏维埃政府。十三岁的张家振参加了儿童团,投入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4.
一张卖身契     
《文物》1958,(10)
这张清代道光十三年的卖身契,长59、宽48厘米,内容记述了当时离京城不远的河北顺义县人左有库,因穷苦无法谋生,将十二岁的亲生子卖给别人为奴仆的事,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张老照片     
这是一张62年前在延安拍摄的照片,依然保存得很好,没变成灰黄色调。留下这帧照片,实在不易。彼时,我们延安鲁迅学艺术院上上下下800多人,谁也没有一台照相机,其他机关、学校、军营,莫不如此。荒芜的黄土高原,哪来相机——这么一种令人珍视的奢侈品?我因为结识电影团的吴本立同志,才获得如此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一张大字报     
刘利国 《文史月刊》2008,(10):22-25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今昔对比,感慨万千。我感触最深的,是世纪伟人邓小平引导中国冲破十年“文革”阴霾,由动乱走向改革开放,由“人治”走向“法治”。人民最基本的发言权和人身自由权,得到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18.
一张躺椅     
搬进了新居,一张老式的躺椅与家里的装潢格调格格不入,无处可置,暂时被搬家工放进了厨房。晚上我到厨房做晚饭时,发现四岁的儿子抱着他的玩具熊蜷曲在躺椅里面。“儿子,在这儿干嘛?”我问道。“小熊感到害怕。”儿子解释道。“害怕?”我轻轻地问,“是因为他不熟悉新房子?”儿子重重地点点头,眼圈红了。我把他抱在怀里。平时,我上班忙工作下班干家务,很少有机会与儿子交流,父子之间的关系总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我突然预感到:这张躺椅,会成为联系我和儿子的一条纽带。果然,第二天中午,我在厨房里忙中午饭,儿子又爬上了躺椅。他告诉我昨天夜里他…  相似文献   

19.
一张演出照     
这是家父杜棣生在武汉市江汉俱乐部的演出照。那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古筝在武汉还是个稀罕的物件,为了向人们宣传这种民族乐器,家父应邀参加演出,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古筝独奏照片。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  徐宇 《环球人物》2020,(2):107-109
翻开泛黄的《台港文学选刊》1993年合订本,可以看到我的短文《相逢何必曾相识》,它记叙了那一年春天,我在香港初见余光中的感触。此前我们早已通信通话。但一见到他,我还是忍不住说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诗句出自李白,我当然不敢自比诗仙,而是心里觉得能见到文学大师,真是三生有幸,什么当官发财都不值一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