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平平 《东南文化》2023,(1):121-130
钟离诸墓的年代在春秋中晚期,钟离国的灭国年代可能在公元前518年。诸墓葬的文化因素皆呈多元化结构,包含本土文化因素、中原文化因素、楚文化因素、鲁东南地区文化因素、吴越文化因素等,背后体现了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与时代背景诸多方面的影响,其中钟离国与鲁东南地区的文化交流值得重视。而随着楚文化的扩张,墓葬中的楚文化因素逐渐浓厚。  相似文献   

2.
2003年10月27日至30日,楚国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暨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八次年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此次会议由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共同举办,来自国内外的8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俞伟超、李学勤、张忠培、李伯谦等先生致信祝贺。湖北省、宜昌市、武汉大学的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3.
蔡靖泉 《江汉考古》2008,(2):129-130
自汉代以来,秦、楚的历史文化,尤其是秦的历史文化,一直是学者阐论的重点。198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的日益繁荣、考古资料的大量面世,秦、楚文化及其他地域文化的研究热潮持久不衰,并且大都取得了多层面、全方位、体系化、综合性的研究成果。不过,其研究虽然是一如既往的论  相似文献   

4.
考古发现的淮河流域中小型西汉墓葬数量十分丰富,墓葬形制多样,随葬品种类和数量亦较丰富。对随葬器物所表现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淮河流域中小型西汉墓葬主要包含了西汉核心区文化、西汉地方性文化、楚文化、秦文化、越文化和韩文化等特征,各文化因素在西汉时期由并存逐渐地趋于同一,楚、秦、韩和越等文化因素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初。昌明方丈在归元寺雨花深处开示昌学汤、杨光等首批对归元文化进行研究并著述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全国楚文化研讨会第六次年会,于1992年9月4日至7日在楚国始都丹阳——河南省淅川县召开,来自北京、河南、湖北、陕西等省市的专家学者184人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历史博物馆长俞伟超、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先生、武汉大学教授石泉先生等著名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00余篇(含专著)。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就楚族的渊源、楚都丹阳的地望、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以及其它问题作了专题讨论。同时,俞伟超馆长和邹衡、石泉、张西显(淅川县博物馆老馆长)等先生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使大家在楚史研究的一些问题上统一了认识,进一步论证并确认了楚都丹阳在淅川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7.
湖南早期楚文化的历史地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楚文化何时开始对湖南产生影响、楚人何时进入湖南、楚人何时开发湖南、楚人何时入主湖南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与界定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通过对以澧县文家山、湘阴晒网场、岳阳毛家堰——阎家山等为代表的湘北地区早期楚文化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并结合对熊渠伐杨粤称王、楚文王迁罗于湖南、楚公戈等相关历史文献和文物资料的考辨,提出:西周末期,楚文化才开始对湖南产生影响;春秋早期,楚人才自发地进入湖南。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楚人于西周中期入湘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8.
吴辉 《江汉考古》2008,(1):90-95
从学术史的视角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沙楚墓一直对楚墓、楚文化、楚国历史研究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就墓葬本身的研究而言,长沙楚墓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作为楚文化区小型楚墓断代的年代学标尺,而楚墓的年代研究是一切相关研究的基石。本文就学术界自五十年代以来对长沙楚墓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逐一分析,找到了导致湖南(长沙)楚墓年代认识错误的症结所在。笔者也将再以专文探讨长沙楚墓年代以及相关历史专题。  相似文献   

9.
谢安琪  张义中 《东南文化》2023,(2):88-99+202
近十多年来,淮南地区新发现了四座南北朝时期墓葬。通过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分析,淮南地区南北朝墓葬的年代可以分为前后两段。以6世纪中期为界,前段受南朝文化影响较深,后段北朝文化因素逐渐凸显,南北方文化逐渐融合成了全新面貌,并且直接影响了周边地区的隋墓。这几座墓葬的发现,反映出淮南地区在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熊建华 《南方文物》2000,(2):126-126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荆楚地区的田野考古为人们开启了一座丰富的科学与艺术的宝库,“楚学”研究渐成海内外考古、历史、文化等学界的研究热门,各种研究成果不断推出,许多尘封的楚文物也被重新发掘出来。但如何使大量楚文化考古成果更广泛地被学界乃至一般读者充分利用,仍有许多空白。新千年的第一个月,高至喜主编的《楚文物图典》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定价188元),此书即是具备这种补阙功能的好书。  相似文献   

11.
陕晋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龙山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有发现。到70年代,陕北神木石峁、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促进了对该类文化遗存的认识。进入80年代,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凉城县老虎山、西白玉、园子沟等遗址的发掘和山西汾阳县峪道河、忻州游邀等遗址及90年  相似文献   

12.
薛家岗文化自从80年代命名以来.学界对薛家岗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分期、分布范围,文化因素分析、葬俗、玉石器等方面,针对薛家岗文化石器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佟柱臣先生从制作工艺,功能等方面进行过探讨①。张弛先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聚落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各地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热的涌动,有关地域文化的论著不断推出,其中不乏厚重之作。然而.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对外宣传需要与开发旅游业的需求等种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地域文化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俞伟超在楚文化成立大会上指出,楚文化是楚人所创造的一种有自身特征的文化遗存,而且有时间、空间、族属范围和文化特征内涵。可近几年来,这种考古学上的类型分区文化概念,已逐渐被扩大其外延,成了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如有人强调楚人尊凤,凤就附会成了楚人的图腾,以与中原的“龙图腾”分庭抗礼。且不谈图腾定义、楚人有否图腾、是否以凤为图腾,更不谈中国文明乃至旧大陆的主要文明中有否图腾这些学术界尚存疑的问题。问题本  相似文献   

15.
张硕 《江汉考古》2013,(2):129-132
楚文化是周代楚国、楚人所创造的文化,集中了东周文化的大半精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东周之后,楚文化遗存曾深埋于地下达三千年之久。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被盗墓  相似文献   

16.
为配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探讨楚文化渊源,考古界从80年代初开始在鄂西长江两岸发掘了一系列的古文化遗址.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考古资料.其中城背溪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对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具有深远的影响.俞伟超先生在《中国早期的“模制法”制陶术》一文中,举例说明中国早期制陶术时,曾多次提到这类遗存.严文明先生已提出“城背溪文化”的概念,这种文化的相对年代与黄河流域的老官台、磁山、北辛等诸文化相当.根据城背溪遗存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以及它与后来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联系,笔者也认为可以提出一个新的文化名称对它进行称呼.本文就称之为“城背溪文化”.  相似文献   

17.
梁占军 《史学理论研究》2012,(4):76-84,159,16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界对于国际冲突的研究逐步突破了以往只关注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局限,越来越重视对文化因素的考察。本文力图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对进行国际冲突研究所应具有的文化视野进行阐释,指出注重剖析国际冲突中文化因素的角色和作用、揭示文化视角下国际冲突在多元文化互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了解文化在国际冲突研究的理论建构中的运用和意义等构成了研究者必须体察的三项要素。本文还指出在分析国际冲突的过程中,文化分析只是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分析角度的一种补充,绝不能因此忽视或否定其他因素的作用;冷战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力输出对不少非西方国家的内部稳定构成了威胁,帝国主义的文化扩张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任改丽 《沧桑》2009,(5):36-37,39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运动,是指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为了彻底改造美国社会,以激进运动的方式,针对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教育制度、社会问题、伦理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掀起的一场全面的社会批判和改造运动。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环境、文化走向、教育制度、社会问题等多个角度,解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什么会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青年学生运动。研究认为,这一运动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思想文化根源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孕育了60年代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青年学生运动。  相似文献   

19.
楚、巴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逐渐占领了巴国今忠县以东的长江沿岸地盘,曾经设立巫郡和黔中郡,这些地区楚文化占绝对优势。由于楚人和巴人交错杂居,因此楚文化吸收了巴文化的釜、鼎及花边口沿装饰等因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峡区类型"。楚文化的辐射范围很广,渝东地区和嘉陵江流域巴人遗存中普遍存在着楚文化因素,包括楚式青铜器、铁器和陶器等器物,从楚文化因素的分布范围、各种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看,到战国中期,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处于鼎盛时期,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楚人逐渐退出峡江地区,楚文化的影响日趋减弱。楚文化的西渐,客观上促进了巴人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朱开沟文化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这里所谓的“朱开沟文化” ,是指朱开沟遗址中出土的以蛇纹鬲为代表的文化遗存① 。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伊金霍洛旗 ,是内蒙古考古工作者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 ,在鄂尔多斯高原发掘的一处重要的先秦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在《内蒙古朱开沟遗址》② 报告中 ,作者将所发现的文化遗存划分了五段 ,并将它命之为“朱开沟文化”。但是 ,该遗址复杂的文化内涵却引起了学者们对文化特征和性质等问题的质疑。李伯谦先生首次在《内蒙古考古的新课题》一文中 ,对“朱开沟文化”的内涵提出疑问③ ,这对重新考察该文化的内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