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玉龙山的雪家花一般绚丽,梦一般神奇;她融下的清泉,是我成长的乳汁……——《玉龙雪》自短篇小说《化雪图》发表以来,戈阿干同志相继在全国十多个报刊上发表了近二十篇短篇小说,这些篇章以火热的激情赞颂了作者故乡丽江的纯朴坚毅的人民,讴歌了奇丽优美的丽江风情。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作品,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戈阿干是粉碎“四人帮”之后涌现出来的纳西族作家,他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那些在极左路线影响下受过伤害的人们:纳西族  相似文献   

2.
白沙细乐     
《白沙细乐》是流传在我国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的一种“古乐”,对《白沙细乐》的称谓、来源及艺术内涵,众说纷纭。一般认为,“白沙”是位于丽江城北十公里的一个乡镇。称之“细乐”是因乐队中没有音响粗犷刺耳的打击乐器和唢呐之故。《白沙细乐》的来源,大体可归纳为五种观点。(1)、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带至丽江;(2)、忽必烈离开丽江时,纳西族人创作的;<3)、木(穆)天王时,纳西族与普米族发生战争,战后纳西人所创作;(4)、明朝时,从南京传来;(5)、十三世纪普米族随蒙古军队入滇,与普米族有关。由于“来源”说法不一,对《白沙细乐》所表现的内容也出现了不同的解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忽必烈赠乐说”。新华通讯曾以《元代古曲的演奏》为题,写了一篇关于《白沙细乐》的报导,刊登于1957年2月20日《人民日报》:“……相传六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南下入滇,路经现今丽江地区的时候,曾经受到纳西族土司木天王的热情接待。忽必烈为了答谢他的盛意,临去时留下了半队乐工和一半乐谱做为赠礼。纳西族承继了蒙古乐队的乐曲,同时也保留了当年乐工们的打包头、穿长袍的蒙古装束,所赠留的乐曲总称‘别时谢礼’”。《丽江府志》、《丽江县志》、《一笑先生诗文钞》等对此均有记载。其可信性是很大的。虽然也不无破绽  相似文献   

3.
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和各族人民群众,推倒了“四人帮”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种种诬蔑,给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恢复了名誉,给民间歌手民间艺人落实了政策,重新逐步开始了民族民间文学的发掘整理工作。我社从一九七八年起,把过去出版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相继重版,并陆续出版一批新的作品。重版书有: 《创世纪》(纳西族史诗) 《梅葛》(彝族史诗) 《阿细的先基》(彝族史诗) 《阿诗玛》(撒尼叙事诗) 《线秀》(傣族叙事诗) 《苏文纳和他的儿子》(傣族叙事诗) 《松帕敏和嘎西娜》(傣族叙事诗) 《葫芦信》(傣族叙事诗) 《娥并与桑洛》(傣族叙事诗) 《玉龙第三国》(纳西族叙事诗) 《逃婚调·重逢调·生产调》(傈傈族长诗)  相似文献   

4.
闫浩雨  陈望 《风景名胜》2021,(5):0036-0036
纳西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血脉相承的特点,丽江古城的建筑,大多是普通纳西族百姓的家园,是纳西族文化的承载物,他承载着纳西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宗教文化,纳西族民居是承载纳西族灵魂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乌席勒 《世界遗产》2014,(5):108-111
<正>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发轫于部落征战时代,以说唱和演讲的形式,讲述了蒙古族英雄消灭恶魔,拯救百姓的故事,闪烁着蒙古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光芒。海西蒙古文化的奇葩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是蒙古族民间艺人以说唱或演讲形式,以质朴的语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蒙古族历史和社会生活及生产状况的作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世居柴达木盆地四周的广大蒙古族人民口头传承,不断创作完善的口头文学。《汗青格勒》又名《呼德尔阿拉泰  相似文献   

6.
郭建 《文史天地》2013,(10):9-12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也是一个歌颂包公智慧的故事,但剧情主要部分却是揭露元代权贵横行、欺压良民的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7.
著名白族歌手张明德,是剑川县东岭公社永榜村人。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被吸收到县文化馆工作,先后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作协昆明分会、云南音乐舞蹈家协会为会员,并被选为省第三届人大代表、大理州政协委员。张明德同志是一位密切联系群众的人民歌手。文化革命前,他经常身背三弦,手提马灯,走村串寨,深入基层宣传演唱。群众一听到他在那个寨子演唱,就会锁门闭户、扶老携幼地去听。有时大街天他在街头演唱,听众聚集,街道为之阻塞。他创作刻苦勤奋,先后创作了《滇西北武装起义》、《今昔太和村》等三十多篇长本子曲和上百首短歌;同时发掘整理了《催鹰赶雀》、《木匠史》、《泥鳅调》、《割埂调》等传统长篇本子曲和传统民间曲调。文化革命初期,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迫害下,张明德被当作“牛鬼蛇神”解职回家。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为人民歌唱,在生活十分窘迫的情况下,还创作了《节制生育》《爱民曲》等本子曲。由于体弱多病,生活无着,于一九七三年底倒毙在菜园的水沟中。《金鸡三唱》是张明德遗作之一。原文为白语汉字记音。作品热情歌颂六二年纠正“虚报浮夸”和“共产风”后新的干群关系,歌颂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在三年困难时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这说明张明德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秀的人民歌手。我们把这篇作品翻译整理出来,表示对歌手的悼念。  相似文献   

8.
《山茶》自创刊以来,发表了许多少数民族和汉族作家、作者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创作和数量众多的新民歌。其中有大家熟悉的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如白族诗人晓雪的长篇叙事诗《大黑天神》(80年第二期)、白族作家杨苏的中篇小说《石钟山的故事》(82年第六期、83年第一期连载)、藏族诗人饶阶巴桑的《爱的花瓣》(82年第五期)、白族作家张长的散文《蜜峰》(81年第四期)、回族作家马瑞麟的抒情诗《流蜜的河》(82年第一期)等等;也有许多后起之秀的作品,如纳西族杨世光的散文《玉龙春色》(80年第三期)、纳西族  相似文献   

9.
书讯     
《中国西藏》2005,(2):80-80
《纳西族与藏族关系史》该书系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教授博士论文的扩展篇。作者根据汉、藏、纳西的文献、民族志、考古资料和他近年在纳西族地区进行社会历史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藏族和纳西族族源关系进行多侧面深入研究,认为两族族源由于古羌人这一联结环节而存在关系;并对7-20世纪间两族关系、相互间出现的融合及其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进行探讨,论证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和中央王朝统治的不断深入对两族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该课题促进了对两族历史关系的研究,对两族史的研究也是一个良好的补充,同时对中国民族关系史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大32开,270千字,定价38元,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我在《史学月刊》1965午第7期内,发表了“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家庭”一文。把亲属称谓一段减去了。但亲属称谓是研究家庭婚姻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提供有关方面更多的研究材料,特加以补充。永宁纳西族现行的亲属称谓基本上是类分式,它是与母系家庭和阿注婚姻形态相适应的。从亲属称谓中可以看出他们经历过血缘婚阶段,并正在向一夫一妻制婚姻过渡。亲属称谓是:  相似文献   

11.
癞蛤蟆木老爷常常被阿一旦捉弄,上过不少当,但他老是不服气。有一天,他听说阿一旦从外地回来了,还牵回来一匹瘦马,就又  相似文献   

12.
我是《山茶》的忠实读者,我喜欢读《山茶》发表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其中的幽默故事(包括机智人物故事、讽刺性强的故事和笑话等)。读这些故事,我感受到一种滑稽的美,并从中得到了启迪。幽默是一朵永不凋谢的智慧之花,古今中外,许多成熟的机智的善于战斗的作家、艺术家,都懂得幽默的妙处和力量,并经常运用幽默来达到自己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正面歌颂劳动人民的作品。它描述一位知识分子乘坐人力车子,见行路的老妇被车把刮倒,车夫主动搀扶,并陪她到巡警分驻所。知识分子却认为是多事,“自讨苦吃”。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洁无私的好品德,讽刺了知识分子的渺小。此文结尾原写“一九二0年七月”。故不少书籍杂志在引用此文时,根据“一九二0年七月”的日期,判断此文是在西城八道湾11号书写的。因为1919年11月21日鲁迅从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迁住八道湾,一直住到1923年8月。  相似文献   

14.
爱情悲剧文学作品,在纳西族民间文学中占较大的比重。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悲剧作品,如《鲁搬鲁饶》、《游悲》、《达勒阿萨命》等。这些凄厉哀婉的悲剧文学作品,是过去纳西族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中的现实生活的反映。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此作一点初步的探索。一、牵情引泪的美之哀歌—殉情从记载于东巴经中可上溯到游牧向农耕过渡时期的叙事长诗《鲁搬鲁饶》直至封建社会产生的《游悲》、《达勒阿萨命》、《放猪栽桃》等悲剧  相似文献   

15.
从艺七十多年来,程十发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他在连环画、年画、书籍插图、篆刻等领域均有造诣。在人物、花草画方面独树一帜。《列宁在一九一八》《胆剑篇》《画皮》《孔乙己》《儒林外史》《野猪林》《阿Q正传》等绘画作品大受好评。笔者与程十发多次面谈,他是位个性开朗、风趣、幽默的老人。  相似文献   

16.
最近,在昆明的纳西族文史工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举行座谈会,就如何由本民族文史工作者发掘整理和研究本民族文学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纳西族是一个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纳西族文学,无论是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都很丰富。解放前汉族的个别学者及外国传教士曾进行过一些搜集和研究工作。纳西族女作家赵银棠较早注意了研究本民族的文学。但是,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这一工作只限于狭小的范围。解放以来,纳西族文学得到了充分重视。许多汉族文艺工作者深入纳西族地区,在纳西族文艺工作者的配合下,发掘、整  相似文献   

17.
木公和木增,是明代丽江的世袭土知府,同时也是纳西族历史上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各有其自己的特色,曾对纳西族的文学发展有过一定的影响。一木公,是明代丽江土知府木得的第八代孙,字恕卿,号雪山,生于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卒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他从小喜欢读书,特别喜爱诗歌,经常随兴吟咏。木府原在玉龙山下的白沙居住,早有官  相似文献   

18.
作者     
《风景名胜》2013,(5):14-14
青简/医生、摄影师。愿读万卷书,志行万里路,文字及摄影作品曾在多家媒体发表,并出版有个人摄影文集《江南》。本期作品:《江南七章》谢罡/《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撰稿人,广泛与多类媒体合作。主要拍摄西部自然与人文专题,以214国道沿线和西南地区作品见多。本期作品《金沙江河谷那些隐秘的纳西族村庄》  相似文献   

19.
纳西族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在纳西族文学史讨论会上先后作了两次讲话,这是他第一次讲话的摘要。讨论会后的第四天——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方先生竟与世长辞了!这次讲话,竟成了他执教一生的最后一课。方先生十分关心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平时对我们的工作支持和教益颇多。纳西族文学史讨论会前,我们特请他到会讲话,他欣然应允,并在会上就编写民族文学史的指导思想、纳西族文学史资料的搜集、整理、鉴别等问题,作了近六小时的长篇讲话,其中包含有他治学的经验,他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学的广博知识,使到会同志得益非浅。方先生是一位八十一岁高龄的知名学者,已经失去看书、写字的能力,仍到会作了长篇讲话,对到会的同志谆谆教诲,先生对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关注及对后学者的期待之心感人至深。本刊摘要发表方先生最后一次的讲话,表达我们对这位敬爱的老师、老前辈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20.
元代前期是杂剧成熟鼎盛时期,杂剧名家几乎都集中于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题材广泛,争奇斗妍。水浒戏是其中重要的题材类别之一,作品繁多,不乏名篇,内容都是宋以来民间流传的水浒英雄故事,主旨都歌颂了梁山好汉扶弱济贫,除暴安良的英雄事迹,歌颂他们主持正义、替天行道的侠义行为。这些丰富的故事内容以及鲜明的歌颂态度,对长篇小说《小浒传》的成书影响颇大,元代水浒戏是《水浒传》定型的长期积累过程中的重要过渡阶段。本试从下面几方面探讨元代水浒戏对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